?

淺談中國畫的造型觀
——意象造型

2018-04-01 12:14王劍英西安美術學院陜西西安710000
絲路藝術 2018年11期
關鍵詞:氣韻筆法人物畫

王劍英(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我國古籍中最早將“意”和“象”聯系起來的是《周易》,《系辭上》說“圣人立象以盡意?!薄耙庀蟆币辉~,首次提出的是魏晉南北朝的劉勰,他在《文心雕龍.神思》中云:“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這里的“意象”,是作者的情意與外物的景象交互作用在心中生成的含意之象,又表現為語象,此后的意象理論即循此而發展。單“象”字而言,是視覺中的形象,是繪畫中的造型,但中國畫中的“象”,是基于畫面中,可內外延伸,又源于內心,其形象廣闊,“意”是情感、意蘊、境界,“意象”是審美關照對有限物象的無限超越。明代王延相說:“故示以意象,使人深思而咀之,感而契之”。

一、山水畫“以意寫境”、人物畫“以形寫神”、花鳥畫“托物言志”,在這些法則與審美思想中無不體現著意象的造型觀念。

以意寫景、以情寫境,是山水畫的核心精神,傳統山水畫造景強調寫心,畫家本人須“搜盡奇峰打草稿”一旦開始作畫,便拋開具體的自然景觀,寫心中的情感與心境,便創造出一定的“景”來?!耙饩场笔巧剿嬜非蟮淖罡呔辰?,這種審美理想是抽象的,蘇軾在闡述“意境”的意義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詩中營造畫意,在畫中營造詩境,意境寓于其中?!鼻G浩在《筆法記》中提出了“六要”, 即:氣、韻、思、景、墨、筆,他說“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敬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懼盛。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彼麖娬{畫家面向自然山水,貴在把握其內在的氣韻而非外在的形似,方能氣韻生動、表達出意境,“思”,在面向自然景物時“遷想妙得”,將藝術想象和氣韻結合起來,以景達意,情、意于景先。

宋以前的人物畫特別講究“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形似神似”,人物畫中的“寫形”實際上就是“寫人”,“寫人”實際上就是“寫神”,“形”和“神”都是人物畫的本體。晉代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講:“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乘,傳(神)之趨失矣。他明確的提出了反映生活的“以形寫神”論,強調了傳神的重要性,他認為“神”存在于客觀本體的形象之中,“神”是通過“形”表現出來的,沒有形,神就無所寄寓,形神是矛盾的統一體。既重神又不忽視形,認為“神”的傳達和表現離不開“形”的描寫和刻畫。無論是顧愷之的“形神論”還是荊浩的《筆法記》都提出繪畫重在傳神,這里的傳神就是指人物畫的“神”,它在于人物形象本身,是對象之形而顯現的“神”,是由形而呈現的美與趣味。

“文人畫”是士大夫聊以自趣、寄托心靈的方式,多取材于山水、花鳥、竹木,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情感,他們標舉“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并重視文化修養,對畫中意境的表達以及水墨、寫意等技法的發展,有相當影響。八大山人的繪畫,大多緣物抒情,將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政治寓意明顯。他的花鳥畫筆墨簡括﹑冷峭﹑凝煉,形象變化多端,有時夸張脫略。在立意、為象、造型布局筆墨以至詩書畫印的一體上均有新的突破,他把花鳥畫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推向了一個極致。

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乃神似,非形似也”,“ 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之似為真似”均為歷代名家對意象造型之大論,定性了中國畫的造型審美觀。黃賓虹先生說:“畫有三,一,絕似物象者,此欺世盜名之畫;二,絕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寫意,亦欺世盜名之畫;三,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在中國畫創作實踐中,要做到“似與不似之間”來進行藝術的傳神寫照,以意取象得其精神,又不失其形制不求描摹。意象不受物象本身實體的質量、形態、結構、時間、空間的約束,畫家用心靈的感悟、人生的感悟去認識對象,把客觀實體、造型作為一種移情的媒介物,在感悟中產生畫家“意”中的視覺形象,這個形象就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似與不似,不似之似”。

三、以線條作為造型手段

線條作為造型手段,在形式結構中,傳達出人的種種主觀精神境界。把書法中的線條美與繪畫結合起來,應用到造型中,線條組織成皴法、點法中,講究力度、氣勢、轉折、提按,最求枯、澀、拙、巧等趣味,他們所傳達出來的意蘊,具有了新的審美價值,這種經過人們長期實踐創造出來的美,成為中國藝術鮮明的民族特征。線條的變化,又是與物體造型的形式美緊密相連的,而線條之美,或剛健、或婀娜、或凝重、或輕靈,各家的用筆方式多樣,風格迥異,線條的形式美也大不相同。如晉顧愷之的筆法是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他用線條傳神傳情,有途徑可尋,如陸探微運用草書的體勢,形成連綿不斷的“一筆畫”的筆法,而畫人則能做到“精利潤媚”“筆跡勁力如錐刀焉”,創造“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是對崇尚玄學、重清談的六朝士人形象的概括,“從精利潤媚”的實質性評價來看,陸探微的線條是剛柔相濟的,節奏分寸掌握得當,筆到意存,起伏高低,宛轉曲折,盡在一筆之中,南朝張僧繇的筆法是“點、曳、斫、拂”、“鉤戟利劍森森然”,唐朝吳道子的筆法是“虬須之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稱為吳帶當風”。從五代以來,線條在繪畫中地位顯要,畫論對線條的分析、闡釋也愈加深刻、豐富,一致的結論是認為線條是為畫面“造韻、造意”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手段。文人畫的興起使意象線條的表達進入深層,減筆、逸筆、顫筆等,出現于寫意畫中,北宋郭若虛曾著有: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講出用筆的要理,《宣和畫譜》記錄了宋代院體畫的創作的思想,論及氣韻和筆法之間的關系,認為筆法決定氣韻的生成。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創作中,勾、勒、皴、擦、點也是線條作為畫面造境、造韻的手段。

古人在“意”重于“形”的審美思想的指導下,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創“意”的條件,突出意象造型的造型觀,意由相生,相由意達,象是意中之象,心中之意象不同于自然形態的物象,它包含了“萬物之情性”的極大的人文關懷,并使畫家自律心境與藝術語境相融合,表現出“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崇高超越自然本身的審美意境。

猜你喜歡
氣韻筆法人物畫
中國美學“氣韻”范疇之“韻”探頤
幾多筆法寫思情
陸儼少人物畫譜(九)
筆法與臨摹
陸儼少人物畫譜(二)
俱天成,極奇妙!——閑聊畫面石的獨特筆法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馬海方的重彩寫意人物畫
小篆的特點和基本筆法的練習
氣韻生動 瀟灑自然——柳清芬書法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