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變”與“不變”

2018-04-01 18:32王丹鄭州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河南鄭州450000
絲路藝術 2018年9期
關鍵詞:理論課思政政治

王丹(鄭州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河南 鄭州 450000)

前言: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具有自身特殊的內容體系與目標體系。所以改革應該在“變”與“不變”辯證協調中逐步推進。

一、柔性設計——以變促變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信息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指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應該是以變促變的。教學內容是信息化時代中,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對象。一般來講,以柔性設計的方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的改革主要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專題式教學

所謂專題式教學依舊應該以教材內容作為基礎,將其中所包含的理論體系與知識架構,根據一定的邏輯關系與教育規則實現靈活的取舍,從而使得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又具備一定的邏輯關系,將每一個部分設計成為一個議題,而教學就是若干個議題討論的組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為例,我們可以將其整合為大學議題、思想議題、倫理議題、法制議題、綜合議題五個專題,在每個議題之下可以進行細化分解,分成若干個小專題展開教學。在針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門課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專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改革開放、國家安全與外交格局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效應用專題式教學的方式可以使得教學資源得到充分的整合,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優化,有效發揮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優勢[1]。與此同時,專題式教學可以讓更多的教師為一門課服務,這就顛覆了傳統當中“包教天下”的先驗性錯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實現對專題的自主性選擇,從而可以有效提高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

(二)問題式教學

所謂問題式教學是指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改革,將問題作為主線實現教學活動的優化設計,將問題的設置作為引導實踐活動的先決條件。有效應用問題式教學的主要目的為了提高現代大學生的政治辨別能力以及應用科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問題式教學為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對信息化時代中網絡教學與思政教育相整合的自覺應變。問題式教學能夠與大學生活躍的思維、對時政新聞高度的關注、對于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很強的情況相匹配。問題式教學有利于滿足當代大學生渴望自主學習與發展式學習的價值訴求。著名教育學家奧蘇貝爾曾經在“意義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的實踐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符號與信息遠比強制性知識灌輸的效率要高。問題式教學的優勢是以問題為橋梁,以學生的現實需求為基礎,在組織與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集中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與層次性,可以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架起橋梁,進而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成為傳統私塾的文字游戲、概念疊加、言之無物。

(三)實踐式教學

所謂實踐式教學是指在開展思政教學的過程中組織一定的實踐活動和進行多項的實踐安排,逐步引導現代大學生有效應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結合國內外發展實際情況,自主性的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時代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的主要途徑,也是推動政治社會化的有效措施?!吧鐣钤诒举|上都屬于實踐的范疇,將理論引入神秘主義的思想,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有效的驗證與解決”。在翻轉課堂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應該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有效的調整與優化課程體系,實現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2]。筆者認為在實現改革的過程中,首先從學校的層面上來講應該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置于同等的高度進行重視,設置專供實踐教學的學時、劃撥專項經費、引導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將傳統的理論教學挪出教室,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實踐當中,如可以去工廠、農村、博物館參觀,可以去法院、檢察院、企事業單位見習,可以去烈士陵園、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等等。與此同時,應該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去制作“紅色記憶展板”、“革命圣地宣傳板”等,以社團或學生會為主體組織愛國主義專題演講比賽、紅色經典歌曲傳唱等活動。在每個學期都要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競賽、法律基礎知識競賽等等。另外,可以定期邀請知名企業家、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走近課堂開展專題演講,與大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與體驗。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主體真正是學生,可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更加深刻的體味與感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從而提高教學時效性。

二、剛性設計——變與不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事業發展中德育的內容與方式處于永恒變化與發展當中。翻轉課堂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改革根植于社會的轉型發展,是教育部門、學生以及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3]。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求變”、“思變”、“促變”的過程中,結合思政教育課程的基礎特點與特質,那些基本原則是不應該變化的,所以筆者堅持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變與不變”的辯證理解中進行。

在實現高校思想政治課改革的過程中本質內容的規定性,也就是意識形態不能發生改變?,F階段,各高校所開設的四門思想教育課程是從不同的維度實現對現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育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得到普遍認同與踐行的理論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思想利器,是培育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集體榮譽感的重要途徑,上述意識形態滲透在每一門課程的字里行間。在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思想政治課堂永遠都是一個特殊的場所,強化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自豪感是時代、社會、國家、黨中央賦予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每一位思政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正如偉大思想家、革命家列寧所言:“你們是萬千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帶頭人……”。對于社會主義事業來講,對于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來講,對于“中國夢”偉大構想來講,對于解決十九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來講,青年大學生是未來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力量,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水平以及道德修養水平、政治素質,與他們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息息相關,當代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是否與共產黨保持一致,關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興旺發達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本質內容與本質規定性都不能隨著時光荏苒褪去韶華,一定要旗幟鮮明的反對一切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淡化思政教育理論課意識形態規定性的形式。

結語:總而言之,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應該在變中思變,在變中求變,在變中促變,樹立創新發展的新理念。但是,也要認清思政教育的特質與價值訴求,明確什么需要變,什么不可以變,在剛性設計與柔性設計相結合、相整合、相融合中保持思政教育的結構張力,實現思政教育的萬古長青。

猜你喜歡
理論課思政政治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思政課“需求側”
“政治攀附”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