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責任, 是將大伙兒帶往正確方向

2018-04-09 03:27丁曦林
新民周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琴童陪練新民

丁曦林

葛佳麒,“VIP陪練”的創始人兼CEO,一個不走尋常路的“音樂怪才”。

念大學的時候,他就開了11場個人演奏音樂會,還參加了世界杯手風琴錦標賽奪得藝術家組“全球第六”;也是大學期間,他加盟電視臺《達人秀》《舞林爭霸》,非常玩命,經常一干就是通宵達旦;令許多人“大跌眼鏡”的是,大學念至三年級,他決定輟學,應聘去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任音樂總監。在這個特立獨行的“音樂動物”看來,玩音樂,文憑算什么,“真愛”才是奔向未來的通行證。貌似呆萌的他,實則內心狂野,創業于他是一種必然,所以他才會放棄旁人羨煞的百萬年薪,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擼起袖子自己干!

在接受我專訪的前不久,他領導的“VIP陪練”作為中國最早開展“互聯網+音樂教育”的服務機構,硬生生將一個“小生意”做出了大市場,已經集合了一支數千人規模的專業陪練師資,針對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古箏開展在線陪練,吸引了超過14個國家數萬名琴童成為其付費用戶;在他們的移動終端平臺上,日均排課量上萬,預計兩年內,日均排課量有望達數十萬節。此時此刻,葛佳麒才剛過而立之年。年輕的少帥表示:由于資金充足,創業項目從小舢板變為了大輪船,但“革命尚未成功”,眼下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持行業領先以及避免航行途中的暗礁。融資到位后,自己的職責與以往也有所不同,要將規?;墓緲I務布局調整充實到良好的運營狀態,更要思考如何將“大輪船”帶往正確的航向……

與葛總的一席談話,我能感受到一個企業創始人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思維敏銳,也善于傾聽,由內而外洋溢著青春的率性和活力以及目標堅定、意志堅韌。

“音樂引領了我的道路”

《新民周刊》:葛總,你20多歲就在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任音樂總監,負責將國際上一些知名樂團引入中國市場,年薪高達百萬,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放棄舒適而“自討苦吃”?

葛佳麒:或許我不安分吧,或者說,音樂是偉大而神奇的,它引領了我的道路。我輟學,是因為對音樂太迷戀了,滿腦子只想做音樂,不愿意茍且與平庸。我去文化傳媒公司的時候,他們沒有音樂部,一張白紙,這反而讓我莫名地興奮,我從零開始組建,一直做到團隊和業務都有了相當規模。當年薪漲了,個人財務也自由了,我反而感到失落,一種“無形的玻璃頂”讓我徘徊在新的十字路口:要么在既有的部門進一步擴充業務,要么自己出去闖。我選擇了后者。合伙人姚立嘉是我的師兄,也是音樂人,與我挺聊得來。中國琴童數以千萬計,我倆對琴童的境遇感同身受,知道學習中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一開始,我倆就想借助麻省理工聲學研究所的一篇論文來自己研制個語音識別軟件,這玩意兒“識錯”能力蠻高,能“發現”練琴中的錯音,我們申請了專利。我們共同想到的創業方向,是針對青少年音樂教育的痛點。就這樣,我們的創業項目,贏得了藍馳的天使資金投資,2014年12月啟航了!

《新民周刊》:創業相比就業,意味著搏擊風浪,你們航行在藍海,一路還順利嗎?

葛佳麒:因為闖入的是藍海,所以沒什么參照,需要自己探索。最初我們是研制語音識別功能的軟件,后來添加了教學視頻的采集和錄制,再后來搗鼓出了獲得專利的“陪你練”軟件。為了吸引用戶嘗鮮,我們四處贈送,提供免費使用,用戶量也明顯有了規模,但服務運轉了半年多,家長和孩子很少能“堅持”,有的家長還質疑我們是“忽悠”。那時候,我自己上門給用戶做各種示范,身兼多職,公司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我都親自做過,直面客戶,也獲得了許多第一手反饋,有利于改進服務,挖空心思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但創業之初就是不斷試錯,像學游泳,需要在水里拼命折騰,又不能讓自己“沉沒”。從2014年到2015年,幾乎就是“折騰期”,天使資金很快燒得所剩無幾,最窘迫的時候,員工工資也發不出,不得不節衣縮食,也不惜裁員。痛定思痛,咬牙堅持,別無選擇!我們將服務模本從1.0版升級到2.0版,不斷調整和優化服務,才從“陪你練”摸索出今天的“VIP陪練”。

《新民周刊》:從1.0版升級到2.0版,從“陪你練”到“VIP陪練”,在這段艱難探索中,你或你的合伙人有沒有過自我懷疑或動搖?

葛佳麒:有過許多困難和郁悶,也有過許多反思,但我們從來沒有過自我懷疑或動搖!但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們推廣這個在線音樂培訓項目,“風投”業幾乎沒人相信這樣市場細分的項目能夠做大,他們沒有過做琴童的經歷,一下子無法感受其中的剛需。而我很堅信,為什么?我4歲多開始學手風琴,身為“琴童”一路成長走來,對于當年父母朝九晚五管著我做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練琴的情景,記憶猶新。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孩子的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無論孩子學什么樂器,一旦學了就要堅持,要讓孩子真正掌握一門技能,即便將來不做專業演員,起碼也是一技之長,有一種藝術修養伴隨一生。所以,我知道陪練針對的是學琴過程中所需要的“堅持”,它讓“堅持”變得相對輕松,既解決家長的減負問題,也幫助孩子獲得進步。我們的服務,根本上不是替代線下老師“一對一”的教學,恰恰是幫助家長實現線下老師“一對一”教學后所迫切需要的課后大量練習。

創業,都是創造價值

《新民周刊》:你們的服務版本創新和升級后,核心價值就在于“陪練”二字?

葛佳麒:是的,“陪練”非常重要,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服務價值。小時候學過樂器的人,包括現在陪孩子練琴的成年人,都體會過這樣的痛楚:每天練琴,每周回課,孩子挨批評、被罵是家常便飯的事。家長陪孩子練琴,不得不扮得“兇神惡煞”,對著孩子大叫:“指法錯了,手腕動作錯了!”其實,家長自個兒沒學過,理解上也是不夠專業的,即便扯破了喉嚨,對孩子也無濟于事。針對類似的問題,我們抱著解決問題的邏輯苦思冥想,去創造服務價值,我們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動全世界的音樂老師隨時隨地為孩子提供專業陪練,無論你預約哪一天、哪一個時間段,都能安排合適的老師陪練,而且足不出戶,風雨無阻。我們還有“秘密武器”,就是自主研發的專利“魚眼鏡頭”,用戶在家里安裝后,老師身處再遠也都一目了然看清孩子練琴時的手勢、動作。如今,琴童的父母們非常享受“陪練”這樣的幫手,自己不必舟車勞頓,也不必不懂裝懂,舒舒服服便能看到孩子“練琴錯音少,陪練效果好”,而孩子也享受著溫暖的“陪練”。這就是我們發掘和創造的價值。

《新民周刊》:一種“橫空出世”的創新服務,的確讓家長、孩子、教師等多方都獲益匪淺!據悉,目前你們已經擁有了3000多個專業陪練教師,每天有萬人左右的客戶約課。這在過去沒有互聯網的時代,簡直是無法想象的規模。如此數量的琴童同一天需要陪練,如何確保隨時隨地約到教師,又確保陪練質量呢?

葛佳麒:首先要招聘優秀的陪練教師,這方面是有專業門檻的。對于我們的招募精選師資的標準,簡而言之,有著三道關:一是初篩,驗明報名陪練者的專業背景,在哪個院校、哪個專業學習,專業考級如何,能力如何等,對于不合適的,一律剔除,絕不容許濫竽充數;二是培訓,根據網上視頻陪練的教學要求,公司對陪練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業務培訓,也明確提出“為人師表”的職業精神,切實提高服務技能,力求陪練服務規范;三是考核,所有上崗提供陪練的老師,都需經過上崗測試。即便“三關”都過了,可以上崗了,也不意味著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客戶接受陪練服務后的即時反饋以及服務質量的跟蹤評級等,也是保障陪練教師隊伍質量的必要措施。

決不以利潤為唯一目標

《新民周刊》:你們站到了互聯網音樂教育的“風口”,投資公司十分看好你們,他們也必然希望你們的業務具有高成長性,并且最終實現“上市”。你怎么看待這些?

葛佳麒: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不斷刷新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的確,我們適時做對了項目,打破了傳統的音樂教育生態,分享了新技術帶來的紅利,公司前景是令人看好的。但我心里很清楚,教育產業是特殊的行業,決不能以利潤為唯一目標,而要想得更遠,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通過陪練幫助一代代琴童培養音樂修養和藝術心靈?;谶@樣的思考,我想我們公司上下應該達成共識,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價值觀:“上市”是公司經營中的階段性目標;更應堅持的長期目標,是將公司打造成國內乃至國際音樂培訓行業的“No1”,為此,我們將不間斷地開發音樂培訓的增值服務項目,創建更長的服務鏈,不久的將來,我們還將組織豐富多彩的開放日、夏令營、冬令營、年度比賽等,目的是讓音樂培訓項目遠離枯燥,變得豐富而有質感。

《新民周刊》:相比創業之初,在目前階段,你感覺壓力變小了,還是變大了?

葛佳麒:很難以“大”和“小”來形容。創業之初的壓力,如同在黑暗里尋求光亮,那光亮就是需求,一旦發現了需求,還要努力創造產品或服務,去滿足這種需求。當時只有我跟師兄倆人,盡管有分工,但許多事情需要身兼著數職去親力親為,那時的壓力更多體現在找對項目?,F在,公司攤子變大了,內部架構、隊伍管理與過去也不可同日而語,再說,競爭對手隨時可能冒出,有時對手是“跨行業”的,這是新技術時代的特征,市場廝殺往往看不見“硝煙”。為此,我的工作重心就得聚焦在更重要的點上,譬如戰略和策略等。公司戰略是方向性的,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我非常關注市場以及技術的變化動向,常常獨自苦苦思索,要將公司帶往一個正確的方向;此外,策略、戰術也至關重要,事關公司業務發展進程。目前的壓力更多還來自我們內心,如何時刻保持進取,始終走在引領行業的前沿,如何應對市場千變萬化,抓好兩個效益等等。記得2015年,公司業務跌入低谷、連工資也發不出的時候,藍馳創投執行董事吳佳捷不僅雪里送炭,在資金上支撐我們,也在精神上激勵道:“創業不會隨隨便便就成功,你們不放棄,我們也不放棄,這樣才有未來!”

《新民周刊》:“你們不放棄,我們也不放棄”,吳佳捷總裁的這句話有意思!

葛佳麒:是啊。創業者選擇做什么項目,往往與自己的經歷有關。創業過程中推動我們勇往直前的其實是“自我內心”,我的愛好、我的夢想與我的價值實現。在源自內心的這股力量推動下,我就是每天工作12小時、14小時,甚至更多,廢寢忘食了,我也心甘情愿。然而,藍馳創投的吳總這番話給我的是另一種激勵,就是:“我們決不能讓相信我們的人失望!”此話怎講?因為我們選擇做的項目,是自己一直熱愛和向往的,有人能夠真誠地幫助我們將興趣變為事業,是多么的幸運,我們理應珍惜,以實際行動讓他們感到“投對了項目,更投對了人”。所以,現在公司業務壯大了,隊伍也龐大了,我必須做好帶路人,帶領大伙兒往前走,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永不輕言放棄,這是我們真實的心態。

《新民周刊》:你廢寢忘食,非常投入。團隊呢?崇尚“狼性文化”還是“家文化”?

葛佳麒:或許兼而有之吧。公司的進取心和執行力需要依靠“狼性”因素,與此同時,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需要“家”的氛圍。我們幾個合伙人知識結構互補,相容性也很強,彼此分工明確,目標一致。整個團隊對公司追求的價值觀、服務價值認識比較一致,創新意識和進取意識普遍都比較強。業績考核上,我們注重“功勞(結果)”,不重“苦勞”,而工作氛圍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

“我的偶像是喬布斯”

《新民周刊》:世界上許多創業者的人生,都不“循規蹈矩”。譬如比爾·蓋茨,他是哈佛著名的輟學生,大三的時候創業。而你也在大三決定輟學的,當時你究竟怎么想的?

葛佳麒:其實很簡單,我不想“糊弄”自己。我覺得本科學歷也好,碩士學歷也罷,不是用來裝飾人生的,而應該為提高自我能力而賦予能量。當年我發現,做音樂這一行,學歷不重要,能力很重要,能力能夠證明自己,給自己帶來體面的地位和薪水。

《新民周刊》:你拿什么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葛佳麒:做成事情!我在自己的音樂道路上獲得過一堆專業獎項,開了10多場個人演奏會,白手起家引進了許多國際音樂項目,這些都與學歷無關,與技藝、或能力有關。再說薪水是這個最直白的。念大二的時候,我去電視臺“勤工儉學”,我是從每月600元打雜工做起的,但短短幾個月后,電視臺給我的薪水漲到了每月15000元。后來,我去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任音樂總監,他們也沒有橫挑鼻子豎挑眼地追問我的學歷,只問我:能做什么,準備怎么做?我在那里拿到了百萬年薪。無論電視臺還是文化傳媒公司,人家憑什么肯一下子大幅度提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想是他們注重人的實際能力,而不是刻舟求劍只看文憑。這些經歷給了我足夠自信。文憑對多數人是重要的,而我更在乎能力培養!

《新民周刊》:能力也難一勞永逸。你有過“能力不足”的恐慌嗎?

葛佳麒:我時常感到自己需要充電,需要補充新鮮的東西,但那不是恐慌感。我是從文藝生出發的,原先的知識結構不夠豐富,不夠“商業”,那又怎樣。只要永不服輸,敢冒險,敢實踐,就會進步。要想順應時代變化,改變“能力不足”狀況,繼續學習是必需的素質。我自己,從昔日的“文藝生”,變成了今天的“理科生”,還熱衷于科技發明,都是不斷充電的結果。如今,我每天看很多數據,通過數據找問題,運用數據去建立管理模式。但我與習慣線性思維的理工男不一樣,我固有的素養幫助我鉆得進數據,又能跳出數據,我的思維還是天馬行空的,不受條條框框束縛。我最敬佩的偶像是喬布斯,他帶領蘋果公司發展成為世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靠的不是循規蹈矩,恰恰是他不受束縛的創造力。

《新民周刊》:你說過,干你們這一行,必須瞄準了做“行業第一”的目標,做不了“行業第一”就沒有什么價值。你一直抱著這樣的看法?

葛佳麒:這是“新經濟”現象??纯础肮蚕韱诬嚒?,近年來一窩蜂地搞,起初冒出那么多創業公司,經過短短一年左右的“洗牌”,目前只?!澳Π荨焙汀癘FO”,排名靠后的幾家會活得很累,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其他“新經濟”產業,“互聯網+旅游”、“互聯網+農產品”,往往存活一兩家,倒掉一大片,屹立不倒的都只是在市場占有率上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互聯網+音樂教育”進行創業,也必須認清局勢,勇立潮頭。

猜你喜歡
琴童陪練新民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顧中風主人 還會健身陪練
特殊陪練
初中英語單項選擇練與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