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支T梁橋面鋪裝加固設計

2018-04-21 08:10李龍利
科學與財富 2018年5期

李龍利

摘 要: 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梁體采用鉸接方式連接,橫向聯系較弱,造成梁體受力不均,使得橋面鋪裝破損嚴重。某立交橋為背景,簡述將鉸接改為剛性連接在T梁加固技術的應用。加固鉸縫、橫隔板和增加橫向預應力,以增強結構橫向聯系,使得T梁之間由鉸接變為剛性連接。通過有限元初步分析發現:在設計荷載偏載作用下,原橋梁結構相鄰兩片T梁跨中位移相差最大達6mm;變為剛性連接后,各個梁體跨中位移基本按照直線分布,位移協調,不會出現相鄰梁體之間很大的位移差,加固效果比較明顯。

關鍵詞: T梁;橋梁加固;鉸接;剛性連接;橫向預應力

1 工程概況

某立交橋于1994年建成通車,全長486.5米,共6聯,跨徑組合為:4×20+4×20+(20+25+25.3+16.2+20)+3×20+4×20+4×20m,由1孔跨徑為16m的普通混凝土簡支T梁,21孔跨徑為20m的普通混凝土簡支T梁和2孔跨徑為25m的部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組合T梁組成。橋面凈寬0.5m+15.0m+0.5m,雙向4車道。下部結構為樁柱式輕型墩臺,橋墩直徑為1.1m,樁基直徑為1.2m,鉆孔樁,分離式承臺。

由于橋梁交通繁忙,重載車輛極多,造成橋面縱向嚴重開裂,形成多處縱向坑槽等病害,此病害曾于2012年進行了專項整治,但整治未達到預期效果,此后又經多次維修,屢修屢壞,已經嚴重危及橋梁結構及行車安全。

2 橋面鋪裝病因分析

根據橋梁普查結果,T梁之間僅靠橫隔板鋼板連接,鋼板連接體現了鉸接的思想,但是鋼板剛度不足,無法傳遞剪力,梁體之間的剪力僅靠8cm厚度橋面混凝土鋪裝層承受。通過有限元初步分析發現,在設計荷載偏載作用下,相鄰兩片T梁跨中位移相差最大達6mm,梁體跨中位移分別為0mm、1mm、7mm、13mm、8mm(從未加載側向加載側),變形如圖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活載作用下引起梁體之間位移不協調,導致梁體橫隔板錯位。當T梁之間的位移差反射至橋面時,橋面就會出現縱向裂縫,長期的荷載作用,會引起橋面開裂、破損。由于以前未解決梁體之間位移不協調問題,所以造成了橋面鋪裝屢修屢壞。

3 加固設計

3.1 加固設計方案

加固鉸縫、橫隔板和增加橫向預應力,以增強結構橫向聯系。通過加固鉸縫,使得T梁之間由鉸接變為剛性連接。

(1)將T梁鉸縫兩側各20cm范圍內混凝土鑿除,保留翼緣內原有鋼筋,澆筑濕接縫混凝土,將原設計主梁間的鉸縫變為剛接。新澆筑混凝土內鋼筋與主梁翼緣上、下緣鋼筋焊接,并增設環狀箍筋,提高剛接縫的抗剪能力,如圖2所示。

(2) 將T梁橫隔板之間的焊接鋼板拆除,鑿除兩側各20cm范圍內混凝土(與鉸縫兩側鑿除的混凝土寬度相同),保留橫隔板內原有鋼筋,新澆筑混凝土內鋼筋與保留鋼筋焊接。將原設計橫隔板間的鋼板連接改為剛性連接后,可提高結構橫向剛度,改善結構整體工作性能。

(3)增加橫向預應力,將每孔10片T梁拉緊,增加整體性,如圖5所示。

為了使得鉆孔直徑最小、分散,對主梁損傷最小,同時橫向力相對比較均勻地施加在主梁上,施加預應力時采用小股多束的布置原則,每股鋼束由一根s15.2mm的鋼絞線組成,在T梁2道橫隔板之間,位于梁肋與翼緣板交接處分別增加3束預應力鋼束,每孔梁共設6束預應力鋼束。

(4)重新澆筑橋面鋪裝。

3.2 加固效果分析

變為剛性連接后,在與前面相同荷載、相同位置作用下,跨中梁體位移變為如圖3所示趨勢,各個梁體跨中位移基本按照直線分布,位移協調,不會出現相鄰梁體之間很大的位移差,加固效果比較明顯。

4 結論

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結構簡單,受力明確、節省材料、架設安裝方便,廣泛應用于城市橋梁中。在簡支T梁橋梁中,將鉸接改為剛性連接的方式,成功應用于多座橋梁中,根本上解決了“單梁受力”的問題。根據后期的運營的結果表明,該橋橋面鋪裝開裂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說明加固鉸縫、增設橫向預應力的加固技術改善了T梁之間的協同受力,加固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公路橋梁加固設計規范》(JTG/TJ22-2008).

[2]《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13).

[3]《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023—85).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 D40-200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