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辦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018-04-27 11:42李曉敏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關鍵詞:民辦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摘 要:民辦教育要堅持以教學、科研和培訓“三位一體”的人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為推動,不斷通過學科交叉、更新學科的知識結構,在更寬的層面上構筑“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知識新體系和課程新體系,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創新。本論文主要討論了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民辦教育如何抓住發展機遇,打破激烈的競爭,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民辦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言

民辦教育的發展與壯大是改革開放政策在教育領域的偉大成果,在民辦教育發展的初期,人才培養模式能夠適應當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的,主要包括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為主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保證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目標的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民辦教育與勞動對接的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1]。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猛發展,民辦教育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這些弊端既影響到教育本身的發展,也對社會和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和影響。近幾年民辦教育發展進程較慢,各民辦學校的在校生人數、每年的招生人數、每屆的畢業生人數都波動較小,這說明我國民辦教育由迅速發展期進入了緩慢成熟期[2-3]。未來幾年,特別是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中,民辦教育應如何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探索適合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提高自身競爭力,筆者給出了幾點建議。

二、基本觀點

民辦教育的發展可以緩解教育需求和政府資金投入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由之路[4]。而民辦教育發展的好壞,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檢驗指標就是民辦高校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強弱,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以及用人單位最看重的一點。我國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推動經濟在穩定增長中優化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發展高等教育是契合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發展高等教育是保障改善民生的現實要求。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必然需要多類型多層次的數以億計的領軍人才、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5]。

改革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是人類的本質特征,是人類自我發展、自我顯示的內在需求。著名的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所言:“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構造數學知識,就是再創造?!比绾闻囵B學生的創造意識呢?意識源自于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特別是作為民辦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學環節注重培養、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誘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問題和尋找答案,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民辦教育應不斷增強自身吸引力。解決吸引力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下真功夫:一是轉觀念。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引導政府、社會、群眾,也包括教育部門自身轉變觀念。二是促改革。全面推進民辦教育體系建設,推動民辦教育與產業升級、公共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緊密對接,為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創造價值。三是強內涵。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夯實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民辦教育成為人們改變自身命運的重要選擇和有力支撐[6]。

轉變教育觀念,開展創新教育,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創造是人類的本質特征,是人類自我發展、自我顯示的內在需求。著名的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所言:“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構造數學知識,就是再創造?!比绾闻囵B學生的創造意識呢?意識源自于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特別是作為民辦高校,要在日常的教學環節注重培養、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誘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問題和尋找答案,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轉型是已有普通本科院校辦學思想、模式的調整,不是“掛牌”,不是更名,不是學校升格,不搞一陣風,不搞一刀切。教育部將按照國務院要求做好頂層設計,加快建立高校分類設置、分類撥款、分類評估制度。省級政府要在改革試點中加強統籌,堅持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傾斜,為轉型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結語

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強化科技創新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民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民辦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對促進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進步有著顯著而深遠的意義。民辦教育作為教育的中流砥柱,打破了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格局,承擔著教育大眾化、全民化的重要任務。民辦教育在獲得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日益浮現出一些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專家學者的重視,開展了關于民辦教育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價值定位、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系列研究。

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高科技人才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體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未從根本上解決與社會需要脫節的問題,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強,整體素質不高,依然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7]]。因此探索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加強以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水平,對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民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民辦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對促進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進步有著顯著而深遠的意義。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新的教學模式、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涌現,民辦教育要想立于不敗之地,獲得長足發展,必須深化改革、積極創新、不斷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真正融入到改革創新的浪潮中來,實現教育的全面轉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蓬勃,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質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新形勢下,民辦教育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既重視技術技能培養,也重視文化基礎教育及職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根據“十三五”教育部新規,民辦教育應該認識到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找出應對策略,正確對民辦教育進行價值定位,以促進民辦教育的可持續和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敏,淺析如何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J].科技致富向導.2014(21):332-333

[2]胡衛,謝錫美,中國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5(6)

[3]韋曉靜,基于創新創業教育下高等數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大學教育.2017(5):43-44

[4]黃怡丹,民辦教育運行機制探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80-82

[5]李曉敏,基于慕課的的民辦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初探[J].才智.2017(6):8-9

[6]陳春敏,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與對策分析—基于在校大學生的視角[J].北京青年研究.2017(2):56-61

[7]翟浩,何家霖,宋之帥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1(1):9-12

作者簡介

李曉敏(1981—),女,碩士,副教授,山東壽光人,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慕課背景下山東省民辦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17SC112);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慕課視角下民辦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17SVE051)。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

猜你喜歡
民辦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基于動態能力理論的民辦教育持續發展研究
民辦高校中產品設計專業校企合作機制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