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在和諧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生態失衡的表現

2018-04-27 11:42楊洋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楊洋

摘 要:目前,中國處于經濟和社會轉型期,各種經濟成分共存,也出現了各種社會階級分化。我們知道,不同經濟利益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思想理想和愿望。反映在文化領域,必然會呈現出各種文化模式,“百花齊放”,“百家競爭”,多重共存,競爭發展,相互沖突和一體化的復雜局面。其中,一些文化形式的發展勢頭強勁,處于強勢地位;而一些文化模式是缺乏耐力和力量的,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

關鍵詞:文化失衡;精英文化;傳統文化;主流文化

一、大眾文化異軍突起,缺乏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導向

我國的大眾文化崛起于20世紀后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而覺醒,根植于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迅速壯大與主流文化、來精英文化并駕齊驅。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我們知道,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因而大眾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屬性,大眾文化產業也已逐利為根本之目的。因而,全力迎合大眾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以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成為了大眾文化產品生產者與經營者的必然選擇。我們并不否認我國大眾文化生產的基本面是良好的,作為文化消費領域的中堅力量,大眾文化產品有效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價值訴求和心理需求,充實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受文化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一些大眾文化產品在迎合大眾價值觀念和心理需求的同時也轉而注重迎合大眾較低級的趣味,使大眾文化日益呈現出庸俗化的發展趨勢。無不警示我們:當前大眾文化的發展實際處于一種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復雜狀態之中。而那些趨于低俗的大眾文化產品,則危害著普通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成為我國文化生態系統當中不和諧的音符。與大眾文化蓬勃發展的狀況相比,作為知識階層特有話語方式之一的精英文化,則處于相對“失語”的狀態。說它“失語”,并不是說當代已經沒有精英文化爭鳴的空間和余地。而是說相對于大眾文化,在當前市場當中,精英文化的傳播途徑有限,接受面狹窄,市場占有率極低。這具體地表現為,像哲學、社會科學、嚴肅藝術、嚴肅文學等代表精英文化的圖書、音像制品等文化產品少有問津,甚至許多出版社也不愿出版上述有關哲學、社會科學、嚴肅藝術、嚴肅文學等方面的作品,原因是在出版業市場化進程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上述作品“出版即虧損”,將可能成為出版社難以承受之“重”。許多文化學者為了出版自己具有精英文化性質的著作,不得不自費出版。這倒也真正地體現了精英文化的“超功利性”。但對于這些文化學者來說,此舉卻多是處于無奈。因而,綜上所述。從總體來說,相對于大眾文化與主流文 化來說,精英文化處于被邊緣化的相對“失語”狀態。

二、傳統文化備受忽視,主流文化關心度下降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歷史沿襲積淀而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包括思想道德藝術生活方式風俗等。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凝聚了中 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各個階段的文明成果代表著本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價值取向。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是他們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遺傳密碼。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失去傳統文化就意味著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失去了賴以成就自身獨立性,文化影響力卻出現了減弱的趨勢。我國的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內,受左傾思潮的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曾遭受過近乎毀滅性的打擊。而改革開放之后,我們一直以來都以應試教育為主,而有關傳統文化的教育并未從本質上受到重視。

就更廣范圍內的社會公眾來說,目前對于傳統文化的接受度和認同感也有可能呈下降的趨勢。下面僅舉一些比較顯見的例子來加以論述。比如,在商品房建筑領域,各種尖頂式的西方形式樓盤層出不窮,卻很少看到真正有機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樓盤問世;在服裝領域,各種前衛服裝、西式元素大行其道,而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服裝卻沒有廣闊的銷路;在圖書領域,各種快餐文化新作頻出,方興未艾。而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的圖書則基本處于滯銷狀態;在音樂領域,許多音樂創作呈現出了“洋化”的特點,而我國傳統的民間音樂則多數處于瀕危的狀態;在餐飲領域,“洋快餐”大行其道,風靡全國,但很少看到具有我國傳統飲食特點的快餐店發展成為足以與“洋快餐”匹敵的品牌。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傳統文化實際上處于被忽視而且有可能被淡忘的危險境地,

三、網絡文化異軍突起

從上文的論述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網絡文化,同前文所提及的大眾文化一樣,也處于一種自發生長甚至是野蠻生長的態勢。許多網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被網絡文化的新奇性、豐富性、神秘性、自由性和便捷性所吸引,沉溺于網絡文化的虛擬天地之中,而忽視或疏遠了現實世界的道德規約、行為模式、親情倫理等現實世界的意識形態文化內容,造成了人際關系日漸冷漠、代溝隔閡加深、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弱化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更有甚者,一些缺乏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因過度沉溺于網絡文化之中,患上了“網絡成癮綜合癥”,轉而對現實文化中的道德規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產生了逆反心理,釀成了因厭世而自殺的人間悲劇。這不得不說是為我國網絡文化缺乏有效規范和引導的現狀敲響了警鐘。當然,在我國本土的各種文化形態當中,受到網絡文化沖擊最為嚴重的還要數傳統文化。由于歷史的原因,傳統文化在表現形式、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等諸多方面都與當前的各種新興文化形態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時代,傳統文化面對外來文化、大眾文化等新興文化形態的激烈競爭,本就已顯得“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而網絡文化的興起又進一步放大了外來文化、大眾文化等新興文化形態的優勢,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變得更為艱難了。于是,我們看到,許多年輕人熱衷于哼唱歐美、港臺的流行歌曲,卻不會唱自己家鄉的民歌,眾多的民間歌舞類無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傳承危機;許多熱愛網絡動漫的少年能夠對日本江戶幕府時代的文化細節了如指掌、娓娓道來,卻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統則近乎毫無所知,對“中華風儀,則閉口無言,并無親近”;年輕一代熱衷于觀賞并談論諸如《變形金剛》、《蜘蛛俠》、《阿凡達》等好萊塢大片,曾幾何時活躍于上一代人口頭的《水滸》、《隋唐演義》等人物和故事也逐漸淡出了他們的視線;《哈利波特》等西方奇幻文學作品系列影片之強大優勢輕松地征服了中國小學生幼小的心靈,《三百千》之類的傳統啟蒙讀物剛剛進入家長的視野便遭遇了強大的競爭對手;唯一“可喜”的是,在網絡游戲領域,尚有《三國殺》在歐美、日韓系網游強手林立的環境中為“中國元素”爭得了“寶貴的一席之地”,但這部游戲中究竟體現了多少傳統文化內涵份量卻是值得懷疑的……因而,筆者認為,在整合了大眾文化、外來文化的網絡文化沖擊之下,年青一代群體的價觀念和文化心態已經出現了顯著的變化。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在這種社會形態和文化心態轉變的背景之下,其生存環境顯現出了日益劣化的趨勢,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復興,實可用“任重道遠”來形容。

參考文獻

[1]張紹榮.走進精神場域: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生態治理研究[D].西南大學,2016.

[2]武娜.大學文化生態的人性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3]張悅.政治文化向度與制度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13.

[4]金松.網絡文化視野中的大學文化生態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2):38-40.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