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

2018-05-10 09:49曹娟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潛能學習動機

曹娟

摘要:在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科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應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專業學科特點,有目的地應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指導學生的學習實踐。在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作為先決條件,是以增強行為的方式促進學習的。根據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通過改善環境和創設條件,激發學生成就動機、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幫助學生學會科學合理的歸因方式,以利于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習動機;潛能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Rogers指出“真正的學習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斷的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知疲倦地吸收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一切有意義的東西?!睂W習動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內在的驅動力,其水平如何既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成績,又決定著未來的擇業理想。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越高,其在學習過程中迸發出來的熱情也就越高,克服困難、執著追求的韌勁也就越大1。學生學習動機缺失問題,已成為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和重要的問題。

一、學習動機的概念界定

(一)動機

動機(motivation)是引起與維持個體活動,并使該活動指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或過程(Pintrich&Schunk,2002)。動機是一個假設性的構念(construct),它是促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與引導行為的內部力量。作為學習動力因素的動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研究主題,同時也是心理學家長期關注的話題。許多年來,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動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動機理論。20世紀前半葉,心理學界關于動機的理論,主要以心理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為主導。心理分析理論主要強調個體內部驅力的作用,并根據驅力、本能或內部需要來解釋人的行為,比如弗洛伊德認為,動機主要來源于生理驅力或本能,動機是驅力與自我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動機分類的一種,主要研究學習的心理過程。馮忠良認為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它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相互加強2。潘寂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它是一種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學習的意向、愿望或興趣等形式,對學習起著推動作用3。

學習動機就是一種潛在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與個體的學習目的、學習興趣等有著緊密聯系,對學習的最終效果起著一定的推動或阻礙作用。

二、學習動機的分類

學習動機是在社會背景和教育活動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來的,不同的社會和教育對學生的學習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學生頭腦中的學習動機也是非常復雜而多樣的。學習動機分類的方法很多,一般說來以下兩種分類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動機主要由兩個動機因素構成,即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所推動的學習,其動力來源為學習活動本身,喜歡學習本身的探究過程,如學習興趣等外在動機所推動的活動,其動力在于學習的外部特征,如學習的結果和意義等4。

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來使行動指向目標,因為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動力。相反,外部學習動機是人們由外部誘因所能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在活動之內,而在活動之外,此時,人們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而是對學習所帶來的結果感興趣5。

研究表明,內部的學習動機可以促使學生有效地進行學校中的學習活動,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渴望獲得有關的知識經驗,具有自主性,自發性。具有外部學習動機的學生具有誘發性、被動性,他們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較低6。

(二)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奧蘇伯爾指出“一般稱之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con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內驅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屬內驅力(affiliative drive)?!?/p>

認知內驅力即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需要,一般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指向學習任務的本身,也被稱為內部動機。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因自己的出色表現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是一種外部動機。附屬內驅力是一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這種動力對青少年學生的作用尤為明顯,表現為學生好好學習,只是為了從教師、家長等那里獲得情感上的依附,得到贊許或認可。在成就動機中表現出來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這三個組成部分的不同比重,通常隨著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的成員地位、種族起源以及人格結構等因素而定7。

三、學科教育心理學視野下學習動機的理論

行為主義強調強化的作用,并運用可觀察的行為來解釋動機,他們認為,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該行為與強化之間所建立的穩固的聯系,動機和學習行為可以通過改變外部強化和刺激來加以控制。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主要觀點是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特別是蘊含在人性中的無限潛力,主張通過改善環境和創設條件以利于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從而達到“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批評心理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的基礎,提出了有關動機的需要理論,尤其強調個體對內在需要的知覺和自我實現的內驅力,比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伴隨著認知革命的到來,動機領域的研究也開始了向認知研究范式的轉變,更確切的說是向社會認知研究范式的轉變,并構成了當代動機理論研究的主流。社會認知的動機理論模型強調從個體認知因素與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角度來解釋動機,主張研究目標、價值、信念等認知因素對個體行為與動機的影響。有關課堂情境中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表明,學者們主要關注種類別的動機社會認知信念,它們分別是勝任力信念,比如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研究歸因控制信念,比如韋納的歸因理論興趣與內部動機,比如與對個人興趣與情境興趣的研究價值信念,比如在現代預期一價值動機模型中對四種任務信念價值的探討目標,比如有關目標內容和成就目標定向的研究8。

四、學科教育心理學視角下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多種多樣,個體自身的狀況也不盡相同,從總體上認識其規律性對于幫助他們激發學習動機問題尤為重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挖掘人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在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成就動機,提高學生動力指數

馬斯洛《人類的潛能》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動機是人生發展的潛能,而動機又由不同需求組成,即需求層次論。在潛能開發的訓練中,潛能開發者經常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強化行為動機,保持個體動機的持續性,從而發掘其潛在能力。有個很形象的比喻,一個人就是一部汽車,潛能是汽車發動機,動機是汽車的汽油質量,人格是個體的駕駛技術。很多人有很好的潛能,但一輩子不成功,首先是因為沒有發現自己的潛能優勢,其次是沒有激發自己的強烈動機,最后是因為沒有良好的人格品質。就像一臺奔馳車的發動機使用了柴油,再加上技術不佳,車子必然不能開的平穩快速。因此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是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1.家庭教育

成就動機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早期教育影響深遠。麥克蘭德認為父母對兒童獨立性的培養同兒童的成就動機高度相關。父母的期望值高,子女的動機水平也較高。因此學生的家庭教育中不應過度保護,不能培養依賴性。從早期培養孩子思考和行動的獨立性,即允許孩子自己去決定做什么事情并給以獎勵,鼓勵嘗試;慷慨地在感情上獎勵孩子的成功行為。

2.科學訓練

高成就動機的人具有一些共同的成就動機是可以通過有計劃的訓練培養出來。訓練包括以下幾點:

(1)確立信念

使學生即被訓練者相信提高成就動機水平是可能的。

(2)樹立榜樣

使學生模仿成功動機高的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為學生提供游戲和鍛煉的機會。

(3)制定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計劃。

研究發現,有明確目標且堅定的學生學習和成就動機遠遠強于沒有目標的學生,且有目標的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更容易克服。制定的目標應切實可行,努力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成就感聯系起來。

(4)“團體支援”的運用

以接受的態度給予參與者以精神上的支持。即人本主義者提出的無條件接納、共情、理解。

(二)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

羅杰斯把自我分為兩個子系統,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前者指個體知覺到的自我形象,后者指個體所希望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相吻合就會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功效理論指出人對行為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決定行為的關鍵因素。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即個體對行為結果的估計。效能期待,即人們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觀推測,也就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感直接決定個體進行某種活動的動機水平。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個體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情緒喚起和情境條件等基礎上。舒克的研究指出通過訓練兒童解題的正確性和遇到難題時的堅持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即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

在教育學生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更要看到學生的長處和內在潛力,關注其可塑性和興趣點,給予學生的任務難度要合適,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要及時不斷地表揚他們,鼓勵他們,讓學生堅信:只要努力,他們一定會取得成功。除了真誠地表揚,還要包容他們的缺點,無條件積極關注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合理正確歸因,重拾學生的自信心

人本主義理論指出,人類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有機體,都有求生、發展和提高自身天賦的需求。積極的歸因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不良的歸因方式會損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著名的“習得性無助”。因此要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

1.努力歸因

努力歸因是積極的歸因方式之一,即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因素。

2.可控歸因

引導學生進行可控歸因。即當成功時要告訴自己這是可控因素如“我很努力”、“我做了充分準備”、“我復習的很仔細”等等,而不是“我比別人聰明”、“題目簡單”等因素造成的。

科學的歸因有利于培養學生完整人格,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重塑學生自信心。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不是他們不能和不行,是因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態度不夠積極,而自己完全有能力改變現狀。

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因此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強有力的社會家庭支持系統,加強心理干預,激發學生成就動機、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幫助學生學會科學合理的歸因方式,幫助學生最大限度的開發潛能。學生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先決條件,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有目的地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應整合多層面策略,做全方位的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強,張彥君.《中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J].《心理學探新》.1992(4)

[2]馮忠良 伍新春.《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218

[3]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5-76

[4]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0-18

[5]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3-124

[6]Chery L Spaulding.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M].New York McGraw-Hill College,1991

[7]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8]王婷婷.《自我調節學習過程中的動機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猜你喜歡
教育心理學潛能學習動機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教育心理學發展概述
談也讓學生做老師
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關于當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分析
“創客”對大學生價值潛能研究
論教育心理學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