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沖突與中學生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

2018-05-10 09:49王孟楠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心理輔導

王孟楠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我校中學生家庭教育、家庭環境現狀,為學校德育工作和家校合作提供信息參考與方法。通過調研發現,我校中學生問題應對方式多數比較積極,父母對待子女的教養方式存在特殊性,父母沖突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重視。本文針對調研結果,對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班主任和教師提出心理輔導建議,對存在父母沖突現象的家庭及學生進行教育干預。

關鍵詞: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沖突;應對方式;心理輔導

一、調研背景

伴隨著第二性征的發展,學習環境及任務的改變使中學生個體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大,容易形成心理危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沖突作為額外的壓力將會增加中學生的負擔,進而影響中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方式。已經有學者指出,沖突的父母有時可能比單親家庭更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因此,了解不同類型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沖突對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并從心理輔導的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建議,有利于更好地幫助中學生積累應對資源,形成積極的應對方式。

二、調研內容

(一)父母沖突

中學生感知到的父母沖突表現有很多方面,比如沖突程度(即使我在場,爸媽也會互相指責、辱罵),解決情況(即使爸媽停止了爭吵,但他們還會彼此不友好),涉己沖突(爸媽經常為我做過的事發生爭執),威脅程度(爸媽爭吵時,我擔心會有什么壞事發生),應對效果(爸媽爭吵時,我沒有辦法阻止他們),三角關系(爸媽爭吵時,媽媽希望我向著她)和沖突歸因(爸媽爭吵是因為他們并不相愛)。

(二)父母教養方式

包括父(母)情感溫暖和理解、懲罰和嚴厲、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偏愛孩子(非獨生子女)、拒絕和否認表達對孩子的愛。

(三)中學生應對挫折和困難的方式

包括問題解決、求助、退避、發泄、幻想和忍耐六種方式,其中問題解決和求助屬于積極的應對,退避(回避)、發泄、幻想、忍耐屬于消極的應對。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主要調查我校504名初、高中生,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數據86份、父母一方(雙方)去世或離婚的數據39份,有效問卷379份?;拘畔⑷缦拢?/p>

通過問卷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我校中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這意味著學校需要對家長提供更深入、可操作的家庭教育建議和方法指導。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沖突兒童知覺量表(CPIC)

本研究選用趙梅2005年修訂的《父母沖突兒童知覺量表》(CPIC),包含38道題,采取1-5級(非常不符合—完全符合)自我評價。量表包括7個維度:沖突程度、解決情況、涉己沖突、威脅程度、應對效果、三角關系和沖突歸因,以往研究者把婚姻沖突程度(頻率和強度)與沖突解決情況作為父母沖突特征量表,測量孩子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水平,分數越高表示兒童知覺到的父母沖突越嚴重。

2.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CSSMSS)

本研究采用黃希庭等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量表共30題,該量表包括問題解決、求助、退避、發泄、幻想和忍耐6個因子,采用1(從未采用這種方法)~5(基本上都采用這種方法)5級評分。計算各因子的平均分為因子得分,分數越高,說明越多采用這種應對方式。

3.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

使用我國學者岳冬梅等人修訂的問卷,共有66個條目,采取4級計分,同一條目中,根據實際情況對父親和母親的教養方式分別回答。整個量表包括6個父親因子分和5個母親因子,它們分別是:父親情感溫暖、理解(FF1),父親懲罰、嚴厲(FF2),父親過分干涉(FF3),父親偏愛被試(FF4),父親拒絕、否認(FF5)和父親過度保護(FF6);母親情感溫暖、理解(MM1),母親過干涉、過保護(MM2),母親拒絕、否認(MM3),母親懲罰、嚴厲(MM4)和母親偏愛被試(MM5)。

(三)施測過程及數據處理

由各班班主任擔任施測員,施測前對施測員進行統一培訓,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在測試過程中,均按照統一的指導語及統一程序,測試完畢由施測員當場統一回收調查問卷。

使用SPSS20.0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四、調研結果

(一)我校中學生處理挫折和煩惱的方式

調查結果表明,我校中學生通常在面對困難和煩惱時采取的應對方式(平均分)依次是:問題解決、忍耐、退避、求助、發泄和幻想,說明學生整體應對方式較靈活、健康,這得益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具體數據見下表:

此外,我校中學生在問題解決應對方式上得分4分及以上者占42.5%,但也有不少學生(23.5%)采取發泄和幻想的方式處理煩惱。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在對待和處理同伴交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煩惱時,能夠嘗試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也看到如果問題解決無效時,普遍會采取默默忍耐和消極回避的方式,而非積極地向身邊有經驗的同學或者成人尋求幫助。

(二)我校中學生父母的教養方式

父親的教養方式得分從高到底排序依次為:父親情感溫暖、理解(選擇“經?!?、“總是”者占67.3%),父親過分干涉、保護(選擇“經?!?、“總是”者占41.2%);母親教養方式得分排序為:母親情感溫暖、理解(選擇“經?!?、“總是”者占72.8%),母親過分干涉、保護(選擇“經?!?、“總是”者占30.9%)。父母在各維度上的得分見下表:

這說明我校學生的父母多數扮演著保護者的角色,對孩子溫暖關愛有余、鼓勵不足,這導致孩子一方面容易沉浸在父母營造的安逸的家庭氛圍中,另一方面缺乏主動努力、嘗試的積極性,因為父母的過分保護和干涉會極大挫傷孩子迎接挑戰的機會和勇氣。

(三)我校中學生問題應對方式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懲罰、嚴厲的教養方式又與我校學生問題解決、求助應對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05和0.20),這與一般研究結果不太一致。筆者認為,當中學生知覺到父母是關愛、理解自己時,會認為父母的懲罰、嚴厲也是關心自己的表現,而我校大多數學生知覺到父母情感溫暖得分較高;另一方面,面對父母懲罰、嚴厲時,中學生會更多地依靠自己去分析問題、制定計劃、努力改變現狀,或者向有相同經歷的朋友與成人尋求安慰,獲得同情與支持。

(四)我校中學生知覺到的父母沖突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 33.8%認為父母沖突非??赡軙皩Ψ?、擔心他們離婚或害怕大禍臨頭。應對效果得分顯示, 23%的學生面對父母沖突時,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調節父母關系,父母根本不聽自己的勸說。面對父母沖突時,我校中學生知覺到對自身及家庭未來的威脅程度較高、沖突程度較高、沖突解決效果較差。

不同年級中學生對父母沖突知覺也存在差異。高一、高二學生與初一學生相比,認為父母沖突的程度更嚴重;高二學生比初中學生,認為自己父母沖突解決情況更差。

(五)我校中學問題應對方式與知覺到的父母沖突的關系

調研結果表明,父母沖突水平越高,父母沖突越得不到良好的解決,中學生越少采取問題解決、求助的應對方式。

威脅程度、涉己沖突、三角關系與發泄、幻想和忍耐的應對方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中學生知覺到父母沖突對自身利益及家庭未來的威脅越高,認為父母沖突是自己引起的而自責,父母爭吵時感到父母希望自己向著其中某一方的程度越高,則發泄、幻想和忍耐的應對方式越多。

沖突歸因、沖突應對效果與問題解決顯著負相關,與幻想和忍耐顯著正相關,這表明當中學生越把父母沖突歸因于父母不相愛等原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幫助父母處理沖突時,對自己感覺越消極,在與同伴相處時遇到挫折和困難越難以冷靜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常常會采用幻想和忍耐的方式消極對待、壓抑自己。

父母之間言語或者肢體的沖突,會直接地讓孩子感到害怕和苦惱,讓家庭氣氛緊張,使中學生處于高情緒喚醒狀態,焦慮、易怒、挫敗感強;面對父母沖突時孩子會認為沒有能力幫助父母解決沖突,從而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即面臨不同的任務時認為自己能夠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信念),產生自我懷疑,應對方式較差。

五、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

(一)開設“父母課堂”,指導父母為孩子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

父母沖突對兒童的影響更多是即時性影響,且當父母沖突停止后,子女的不良反應會逐漸減少,因此,父母沖突發生后,需及時與孩子溝通,向孩子解釋“沒什么,我們會把這件事處理好或者矛盾會解決,爸媽只是有點分歧”幫助其正確認識沖突,疏導消極情緒、避免出現問題行為。和孩子進行適當的解釋會把沖突對孩子的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這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經得到證明。

此外,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應對方式也有影響,父母不應當采取單一的情感溫暖理解方式,也不應只是一味懲罰、嚴厲,偏愛、否認拒絕等消極的教養方式更不可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堅定的指導和溫暖的關懷相結合,對孩子提供情感上的理解,但在行為上提出明確的準則和要求,培養孩子主動的、問題解決的應對方式、積極健康的情緒安全感。通過問卷反映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我校中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多數缺乏正確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方法,因此開設父母課堂顯得尤為必要。

(二)開設中學生情緒管理課程

研究顯示本校高中生在知覺父母沖突程度、解決情況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初中生,這與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習得更多情緒管理技能有關。父母沖突有時是不可避免的,應教會中學生面對父母沖突時,接納和理解自己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中學生面臨父母沖突時首先要接受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和應對措施,學會及時調整,避免出現自暴自棄、自我懲罰、罵人或攻擊他人等非健康的應對方式,這比一味渴望父母沖突解決更有效。因此,應對每個年級學生適時、適機開展情緒心理健康課程。

(三)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進行個體或團體干預

研究發現存在一部分學生會在面臨父母沖突時產生過度卷入,當子女覺得父母沖突是自己引起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有義務讓父母停止沖突,并嘗試平息父母的憤怒,而這種不恰當的想法和不成功的嘗試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不安全感,甚至反映到情緒和行為上。強調自己的責任、支持父母中某一方的直接干預,都可能使青少年無論在情緒還是思想上更多卷入到不順心的事情中,使其幸福感降低、自尊受挫。因此,有必要對處在父母沖突矛盾中無法解脫的學生進行個體或團體心理干預,通過團體方式給學生傾訴和表達自己擔憂、焦慮情緒的機會,在同伴互助中獲得理解和應對經驗,從而采用更積極的態度看待父母沖突,調整好健康的情緒,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成長上來。

對于教師而言,可以參考以下個體心理輔導步驟:

1.首先:父母沖突對學生情緒安全感和人際交往方式有影響,因此要識別情緒低落、冷漠、有攻擊行為或者敏感、退縮的學生,通過談話詢問最近的家庭情況和父母關系,了解其父母沖突情況、家庭教養方式,確認情緒和行為問題是否跟父母沖突有關。

2.其次:了解學生對家庭沖突的看法,是否存在過度卷入、感到高度威脅等現象。

3.接下來:了解學生是否存在外界支持資源(比如信任的朋友支持、家族其他成人的支持),如果缺乏同伴支持資源、傾聽的渠道,或者自己感到無力應對、沮喪憤怒,需要進行心理疏導。

教師對受到父母沖突困擾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要點:

1.對學生進行共情而不是同情,表示能理解他現在艱難的處境,換作任何人都會感到痛苦和煩惱,先不要急著評判。

2.告訴學生沖突是普遍存在的,他不是一個人面對,其他同學有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

3.告訴學生父母發生沖突有很多原因,但主要責任不在你身上,你無需承擔解決父母沖突的重任。

4.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地嘗試跟父母明確表達擔憂,不要用“叛逆”的行為去表達不滿,比如大吼大叫、離家出走、摔東西、不上學等,這樣的表現不會讓父母認識到他們做錯了什么,反倒會因此引發更頻繁的沖突。

5.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積極尋找傾訴的渠道,合理宣泄情緒,努力調整注意力到學習上來,自己學習成績的進步會成為父母沖突解決的緩釋劑,良好的學校表現能夠減少父母沖突的觸發因素,也有利于父母沖突情緒的平復,從而有利于問題解決。

6.引導學生尋求良好同伴的支持和傾訴途徑,必要時為其提供愿意陪伴的同學資源(比如班上性格溫柔、善解人意的學生),逃避學業和負面情緒無論對自己、對家庭、對父母都會有更消極的影響。

7.這類學生都容易被父母忽視,或者獲得了不健康的愛,當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時,會期望從其他人身上獲得,如果老師給予關注,會信任老師;如果同伴給予拉攏,會加入某些同伴團體,男生可能會尋求溫柔的女性朋友的關懷,出現早戀現象。因此,教師應多給予積極的關注和愛護,而不是替代父母來管教懲罰,用溫暖來“拉攏”學生。

參考文獻

[1]高英楠,彭焱.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05):568-570.

[2]黃希庭,余華,鄭涌,楊家忠,王衛紅.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01):119-124.

[3]劉文婧,許志星,鄒泓.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人格類型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06):625-633

[4]楊阿麗,方曉義,林丹華.父母沖突、青少年應對策略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01):37-43

猜你喜歡
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心理輔導
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問題行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應
應對方式在社區教育中的應用:社區心理學視角
高校輔導員的自我定位及學生管理工作的探討
幼兒氣質活動水平與父母教養方式的實證研究
淺談如何應對講解員的職業倦怠期
飛行員心理健康與工作壓力和應對方式
心理輔導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運用
當代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輔導方法
兒童精神分裂癥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