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學學校生涯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2018-05-10 09:49李涓
關鍵詞:生涯教育家校合作中學生

李涓

摘要: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學校生涯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顯,教育者越來越重視開展學校生涯教育。這是學校生涯教育的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中學階段是生涯教育的關鍵期。研究者認為在中學階段通過家校合作的模式開展學校生涯教育是一個良好有效的途徑。家校合作對于學校生涯教育主要具有三方面的重要作用:優化教育資源,全面開展生涯教育;提升家長的生涯指導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涯教育;協同家庭教育,提升學校生涯教育效能。本文在綜述中學學校生涯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對以家校合作的模式開展學校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進行論證,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生涯教育;家校合作;中學生

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拉開高考改革的序幕。新高考改革方案強調“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科學選才”,具有“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特點。新高考政策以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的,通過政策層面的革新,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的發展得到因材施教?!霸黾訉W生的選擇權”意味著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發展方向,為每個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選擇機會,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特長和學科發展。因此,新高考改革為學生,乃至家長,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在新高考政策的背景下,新的機遇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伴隨著更大的挑戰。中學生能夠科學地、合理地選擇符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發展方向嗎?所有的家長都能夠充分地指導學生來做出合理的自主選擇嗎?當我們真正將選擇權交予學生時,作為教育者,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學生學會選擇,并且有能力做出科學的選擇。而生涯教育正是攻克這一挑戰的有效途徑。生涯教育是以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為基礎,以對社會的專業發展前景透視為依托,指導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旨在增強職業興趣、樹立職業理想、堅定職業志向[1]。生涯教育對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在新高考背景下尤為突顯。故而,有學者提出“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強化生涯教育”的觀點[2]。新高考旨在培養學生選擇能力的生涯教育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因而教育者重新審視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任務與實施路徑。

1中學學校生涯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中學階段是生涯教育的關鍵期。然而,目前中學學校生涯教育的優勢并沒有得到體現,仍存在以下不足。

1.1生涯教育工作開展不夠充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采取多種方式,為在校生和未升學畢業生提供職業教育?!被凇熬V要”,我國各地區的中學逐漸關注生涯教育,也紛紛開展了生涯教育課程。許多教師和學者也開發了許多生涯教育課程方案。但是,目前各地區生涯教育的水平仍是層次不齊,生涯教育未能得到廣泛的開展和實施。其次,生涯教育的充分開展需要一套自成體系的教育模式,該模式是以生涯教育課程為主體,并行生涯發展指導和學科生涯探索的滲透式教育體系。故而,目前不僅需要開發生涯教育課程,學者和教師還需要關注生涯發展指導,以及將生涯教育滲透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為學生構建全面、科學的生涯教育大環境。再次,目前的生涯教育固守于學校層面內部。個體生涯發展是依托個體自身因素和多元環境因素的綜合性發展問題。家庭因素,乃至社會因素,都是個體生涯發展的關鍵因素。故而,僅從學校層面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是不全面的。從學校層面的生涯教育出發,學者和教師不僅僅需要利用學校環境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更需要結合家庭、乃至社會環境對學生進行更全面、更完善的生涯教育。

1.2 生涯教育目標不夠清晰

上世紀50年代,薩帕提出生涯發展理論,強調“生涯”意味著個體所有生活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生涯綜合了個體一生中從事的各種職業以及所扮演的各種生活角色,從而使個體表現出自身獨特的自我發展的形態。與傳統的職業生涯理論相比,薩帕的生涯發展理論拓展了生涯的邊界,從職業生涯拓展到畢生發展的生涯[3]。從理念層面,突破了職業生涯的局限,將人視為全面之人,而非職業之人。從實踐層面,該理論更切合個體的生活實際,更具有普遍性的實踐價值。同理,作為教育者,我們也應該將學生全面之學生。故而,生涯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職業生涯,局限于讓學生規劃職業發展,更應該關注如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畢生發展觀,思考人生的發展。因此,學者和教師需要更全面的結合學生自身特質以及學生所處的環境,來構建以畢業發展為目標的生涯教育,促進學生生涯意識,完善學生生涯發展知識,提升學生生涯規劃能力。

2 家校合作在學校生涯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鑒于生涯教育之于學生發展的重大意義以及當下生涯教育的不足,研究者認為家校合作是能夠促進學校開展生涯教育,并且深化生涯教育內涵的途徑。

2.1 家校合作的涵義、來源和理論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家庭和學校兩種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協調的教育互動活動[4]。我國學者張麗競[5]概括了家校合作的內涵。首先,家校合作的實質是一種雙向互動的交流活動。即家庭資源和學校資源在聯合互動的基礎上達到整合放大的教育效果。其次,有統一的目的。即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標,均以學生發展為宗旨,達到協同教育的效果。最后,需要積極爭取社會力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協調,構成完整的教育體系。這與家校合作在西方國家的提法相互應征。家校合作在西方國家中相對應的概念是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合作伙伴關系(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Partnerships)。家庭、學校和社會構成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整體環境,三者的協同教育能夠全面地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

家校合作一直以來備受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關注。最早的家校合作組織是1897年在美國成立的全國家長教師聯合會。美國教育界對家校合作的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從理論、實踐研究以及發展模式等方面研究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作用,對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巨大的指導意義。日本在二戰后借鑒美國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旨在促進教師和家長的密切溝通,以此為基礎拓展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學習環境。歐洲國家的家校合作側重于鼓勵和指導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通過提高家長對學生學業的參與程度,來促進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能。國內的家校合作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5]。我國學者對家校合作的理論基礎、家校合作的障礙以及實施途徑進行探索研究。因此,家校合作是受到廣泛認可的一種有效促進教育效果的途徑。

研究者提出許多理論來論證家校合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是人類發展的生態學理論(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該理論強調個體發展是個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個體所處的生態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區乃至社會,不同層面的環境構成了個體發展的整體生態,每個層面的環境與個體的相互作用是獨特的,但不同層面對個體的影響具有溢出效應。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s)是指某一生態系統對個體的影響作用可能會泛化到另一個系統當中,例如有研究發現,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嚴厲管教可能會導致其在學校環境中表現出較差的師生關系。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兩個生態環境,家校合作能夠協同二者對學生的交互作用,為學生營造協調統一的成長環境,是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利好因素。

2.2家校合作在學校生涯教育中的作用

優化教育資源,全面開展生涯教育。生涯教育需要各個層面的教育力量合力而為[6]。學校和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中學階段,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戰場,學校為學生提供主要的知識來源,包括生涯教育的主要內容。但即便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并且家庭背景是學生生涯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家庭環境不僅包括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氛圍,還有父母的生涯發展歷程以及父母為學生生涯發展提供的家庭力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著學生。因此,在家校合作中,以學校教育為主導,家庭教育能夠全面支持學校教育,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體系,在協同合作,相互配合中發揮各自優勢,優化整合了教育資源,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均為學生提供有力的生涯教育支持,使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能夠接受全方位的生涯教育,不僅能夠促進生涯教育的全面開展,更能夠實現1+1>2的效果。

提升家長的生涯指導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涯教育。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協同配合,家長能夠更充分地與教師溝通學生的發展狀況,以及協商如何運用更良好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家長能夠在與教師的協商交流中,更全面地了解生涯教育的常識,也能夠更新自身的生涯教育觀念,更科學地看到生涯發展,并且更深入了解生涯教育如何讓學生受益,并通過總結和反思以往的教育方式,從而實現生涯教育水平的提升。家長生涯教育指導水平的提升,也能夠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學生認為家長更能夠站在自身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這種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是使家長實施的教育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因素。

協同家庭教育,提升學校生涯教育效能。正如前文所述,學校和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環境,并且二者的影響可能存在溢出效應。即家庭教育可能影響學校教育的效能,而學校教育也可能影響家庭教育的效能。故而,對于生涯教育而言,學校層面的教育若能夠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僅意味著生涯教育的全方位開展,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家庭生涯教育能夠顯著提升學校生涯教育效能。因此,通過家校合作的模式進行生涯教育,最重大的意義在于二者的相互促進作用,學校通過協同家庭的教育力量,構建家校聯合的教育合力,在充分開展生涯教育的基礎上,學校層面的生涯教育效能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為學生的生涯發展保駕護航。

3 家校合作應用于學校生涯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3.1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以家校合作為模式的學校生涯教育仍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家校合作過程中,家長和教師能夠充分地進行生涯教育的溝通,但切莫忘記生涯教育的最終對象是學生,學生才是生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家長和教師仍應該堅持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自身的教育意識、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能夠促進學生的生涯發展。只有堅持醫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家校合作的學校生涯教育才能有效地開展,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3.2 協調統一教育目標

協調統一教育目標是家校合作的學校生涯教育的關鍵性問題。家長和教師分別來自于家庭系統和學校系統,自然各自會站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學生的生涯發展,乃至于學生的生涯教育。作為家長,可能更關注學生生涯發展的結果,即“怎么讓我的孩子能夠成長?”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而作為教師,基于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可能更關注學生生涯發展的過程,即教師更關注學生是否形成正確的生涯發展意識、是否具備生涯規劃的能力等問題。因此,學校生涯教育的家校合作的首要前提是家長和教師能夠協調統一教育目標,不僅要關注學生生涯發展的過程性問題,也要兼顧學生生涯發展的結果,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

3.3 通過提升家長的教育參與,促進家校合作

正如前文所述,家庭因素能夠影響學校教育的效能。故而,家校合作的學校生涯教育在關注如何協同家長開展生涯教育的同時,也應該提升家長對生涯教育的參與和投入,實現更全面、更深入的家校合作。當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普遍存在家校責任分離現象,即家長普遍認為“學生送到學校去,教不好完全是老師的責任?!?,而學生可能會將在家庭中養成的不良習慣帶入學校情境,教師往往是有苦難言。因此,研究者認為家校合作是一種解決教育責任分離現象的有效途徑?;趯W校層面主導的家校合作能夠促進家長對學生教育的投入和參與,使得原本相互分離的兩個系統更緊密的協同起來。從中學校能夠更及時地給予家長反饋,家長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成長歷程、發展軌跡以及家校合作的教育成效,也通過家長的充分參與,更充分地開展家校合作的學校生涯教育。

參考文獻

[1] 徐金月. 論我國普通高中職業生涯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路徑選擇[J]. 當代教育科學, 2014(8):10-12.

[2] 樊麗芳, 喬志宏. 新高考改革倒逼高中強化生涯教育[J]. 中國教育學刊, 2017(3):67-71.

[3] 劉靜.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審視[J]. 教育發展研究, 2015(10).

[4] 劉衍玲, 臧原, 張大均. 家校合作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 2007, 30(2):400-402.

[5] 張麗競. 國內外中小學家校合作研究綜述[J]. 教育探索, 2010(3):158-159.

[6] 索桂芳.核心素養背景下普通中學生涯教育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5):122-127.

猜你喜歡
生涯教育家校合作中學生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校園心理劇在中學生涯教育中的應用的案例分析
強機制 重課堂 多踐行
且行且思考
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討
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討
家長參與下的家校合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