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情境體驗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2018-05-10 09:49趙利興張容榮
關鍵詞:克服情境體驗

趙利興 張容榮

摘要:目前成長起來的一代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父母和長輩過多的包辦與嬌慣,很多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上有嚴重的依賴心理。這是擺在家長和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因為有嚴重依賴心理的孩子已經很難適應學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如:他們每天寫完家庭作業,需要父母陪著寫,同時還要父母逐題、逐字的檢查;碰到學習上的困難或難題,就要叫父母和長輩幫助;他們第二天要用的學習用具,需要父母和長輩逐樣的準備;他們和同學發生矛盾了需要家長和教師進行處理,他們的手絹、紅領巾、襪子,需要父母幫助洗……總之,這些依賴心理強的孩子,離開了父母和長輩似乎一事無成。

關鍵詞:情境體驗;克服;依賴心理

生活中常會見到這樣的鏡頭,鏡頭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早上要去上學,媽媽為其穿衣服,爸爸為其端早餐,而孩子自己卻撅著嘴指手畫腳;鏡頭二:學校放學了,一群孩子在操場上盡情地玩耍,而教室中卻有家長正在打掃教室;鏡頭三:學校組織活動,出發前父母千叮嚀萬囑咐,活動時孩子就好比亂麻,毫無頭緒,活動結束后回家趴在父母面前號啕大哭……

從這些鏡頭中我們不難看出,現在的孩子對父母和長輩的依賴心理很強,自己的獨立意識極其薄弱。面對這一現象的愈演愈烈,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也陷入了新一輪的思考。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呢?嘗試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讓孩子學會獨立。

一、情境體驗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堅信“做最好的自己”。

自信心強的孩子,他們追求的目標是:“既然別人能做,我也一定能做?!倍孕判牟畹暮⒆痈嗟乃非蟮男袨槟繕耸牵骸拔覐膩砭筒荒茏鲞@種事?!币虼?,自信心差的孩子,依賴心理也就強。要幫助孩子克服依賴性,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堅信“做最好的自己”。

在學校學習生活中,我們設立了不同的崗位,如值周監督崗位,值周人員由教師和學生組成,負責檢查每天學生在校的表現,發現問題,及時教育、矯正,并將情況及時記錄。把學生放在監督者的崗位上,讓學生平時的行為表現時時處于集體的輿論監督之下,在這種情境體驗中使學生能懂得對自己行為負責,從而比較自覺地遵守規章制度。情境體驗就是從細小處入手,把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結合學校校園環境,建立綠色校園宣傳崗,在低碳生活環保宣傳中,班級建立廢品回收箱,每周按時上交回收的廢品,并認真進行記錄。從生活中的意識入手,以自我教育為突破口,“從對自己負責”、“從對他人負責”、“從對集體負責”三方面進行教育,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二、情境體驗中鍛煉孩子的獨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心理學研究表明:獨立自主意識是全面發展的基礎,獨立性越強,發展得越快越好。而我們父母和長輩過于保護,總是出自“好心”,唯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辦代替或過多干涉孩子的事情。這樣,孩子就無獨立做事的經驗,一旦遇事讓他拿主意時,就不知所措,祈求別人的幫助。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克服依賴性,培養獨立、好學精神的第一步!首先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克服依賴性。孩子的特點是好奇好動的,一般都愿意參加一些活動。在學校我與與傳統教育相結合,通過主題活動強化學生的獨立性。我以植樹節、勞動節等節日活動為契機,在學生中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實際植樹行動,增強植綠護綠的環保意識,提高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等。同時也表達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熱愛北京和熱愛祖國的心情?!皠趧庸潯笔羌訌妱趧咏逃暮脮r機同學們們都懂得勞動能換來幸福生活,能獲得累累碩果。每年的勞動節我都組織學生在實踐園地種植蔬菜和植物,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同時在秋季組織學生采摘校園里的柿子。通過各類的勞動實踐活動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辛苦,也讓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在家庭中也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如穿衣、整理書包、擦桌子,獨立完成簡單的委托任務。凡是孩子能夠做到的,家長和老師盡量不插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嘗試,發現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會果斷地去做。開始,他們會出一些問題,但經過幾次鍛煉,他們會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2.創造機會,鼓勵孩子下決心。一個人在作出一個決定之前,需要考慮利弊得失后,再做出最佳選擇。家長和老師應在一定范圍內給孩子充分自主的機會,讓孩子有自我決策和選擇的權利,憑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決定做什么事,如何做。

我結合時事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自我選擇能力的培養。于是,我把各種日常教育及時事事件作為教育契機,利用及時激勵方式強化學生良好的判斷行為。如在為災區“捐資捐款獻愛心”活動中,現場有的同學就自主決定把自己攢下的零用錢全部捐給災區?,F場我抓住時機對這些學生進行了采訪,用身邊的事及時有效的引導。這些教育活動和時機不僅對道德行為起著強化訓練作用,使之鞏固,而形成習慣,幫助學生學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能自主進行判斷。

三、情境體驗中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更為重要的是怎么培養孩子做事的主動性。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人口大國將肩負起更加繁重的任務,也就要求我們在培養人才上要適應全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要多給學生們一些挑戰自我、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從中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幫助學生創建自信、自謙、自愛和朝氣蓬勃的人生態度。

(一)與志愿服務體驗社會角色相結合,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每年學習雷鋒活動都集中在一個時期,往往一段時間活動開展很熱,過后就比較冷清,有些甚至在表面上做文章,好像這樣就是很好地履行了對社會的責任。為了讓學生持久地參與到服務活動中去體驗,我在學生中開展志愿服務行動,成立志愿服務小隊,招募志愿者、制定志愿服務規范、擬訂志愿行動計劃,與社區聯系一起開展“學雷鋒,爭做文明小公民”活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社會文明禮儀教育活動、社區義務勞動和國慶期間安全監督崗活動等。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已經改變為志愿者精神,正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體現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在學生中開展志愿者活動,是要學生主動真誠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做些有真正意義的事。

(二)與爭先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是否具有主動性,他的主動性有多強,我將主動性考評與爭先活動結合起來,根據學校的德育教育活動設計情境體驗活動方案,明確學生的體驗情境,提出評估要求,并根據體驗的社會角色要求學生完成相關活動記錄和體驗日記。

(三)與“懲罰”措施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孫云曉曾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①,這里所說的懲罰絕不等于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并不只有贊賞才能給予孩子自尊與自信,懲罰更需要尊重與信任,要特別小心地為對方著想,要顧及對方的承受力、尊嚴,不要讓對方難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要懲罰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從犯的錯誤中讓他情境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后果。同時要教育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我們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一種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現為人的一種自我概念,其實每個人都是按照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在生活著。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來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時,適度的懲罰會讓他明白道理。懲罰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能主動承擔起因自己過失造成的后果。

四、情境體驗中幫助孩子尋找榜樣。

怎么教育、幫助孩子認識和克服他們的毛病和缺點?意見、建議和辦法可能提出無數條,但最重要、最有效的,是各位家長在思想上、行動上、言談中為他們做出好榜樣。這是大家的共識。少年兒童的可塑性很強,兒童通過觀察榜樣人物的行為,相應地會去模仿他們而習得一些社會行為?“無論家長有意無意,都必然起到榜樣作用,不是正面的榜樣就是反面的榜樣,而且這種榜樣還往往是孩子所不可抗拒的”。②因此,為他們樹立起形象、生動的榜樣,宣傳他們的積極面、閃光點,能消除學生的偏見。發動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通過廣播進行全校表彰,因為積極的榜樣在這里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可見,培養孩子從小學會生活自理、獨立學習、自我服務的能力,有助于克服依賴思想。我們相信“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和“不經磨難不能成才”的道理,應該使我們明白:讓孩子從小受一點苦難和挫折的鍛煉,對他們成長是有好處的,你如果操心到底,只能是好心辦壞事。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社會,都不能只是寵著孩子,而是要大膽的撒手讓孩子去走自已的路,以健康的心態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戰勝挫折,走向獨立,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孫云曉.《好父母好方法》.漓江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

[2]關鴻羽.《教育就要培養習慣》.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猜你喜歡
克服情境體驗
淺談如何幫助小學生克服不良行為習慣
重視幼兒體驗打造活力音樂課堂研究
創設有效情境體驗之“四要”
淺談初中地理情境體驗教學
怎樣克服外語課堂上學習者的焦慮
“融合生活,情境體驗”模式下的高中學生地理教學
情境體驗,讓文本內涵走向豐實
淺談如何在聲樂演唱中克服緊張情緒
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走向成功的研究
注重情境體驗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好奇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