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錄解》札記

2018-05-25 06:56汪維輝
辭書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注音體例字形

摘 要 《語錄解》是朝鮮時代朝鮮儒學家編纂的詞語匯解書,主要收錄并解釋朱熹語錄、二程語錄中的口語詞,是研究近代漢語詞匯的有用資料,而此書的研究在中國還是空白。文章是研讀《語錄解》的初步札記,從釋義、字形、注音、體例、疑難問題五個方面討論了書中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 《語錄解》 釋義 字形 注音 體例 近代漢語

《語錄解》又稱《朱子語錄解》(以區別于后出的《小說語錄解》),是朝鮮時代朝鮮儒學家編纂的詞語匯解書,原本(鄭瀁本,以下簡稱“鄭本”)刊刻于1657年,修訂本(南二星本,以下簡稱“南本”)刊刻于1669年,主要收錄并解釋朱熹語錄、二程語錄(包括書信等)中的口語詞,是研究近代漢語詞匯的有用資料,竹越孝(2011)307稱其為“歷史上最早的漢語白話詞典”,蓋不為過。關于此書的成書過程及體例等問題,可參看安秉禧(1983)、姜勇仲(1996)、竹越孝(2011)、玄幸子(2012)等,此不贅述。

韓國和日本學者對《語錄解》做過一些研究,[1]但深度和廣度都還遠遠不夠,而在中國,《語錄解》的研究還是空白。筆者曾打算撰寫《〈語錄解〉整理與研究》一書,對《語錄解》進行全面的疏證董理,以便學者利用和進一步研究。[2]本文是研讀《語錄解》的初步札記,分為釋義、字形、注音、體例、疑難問題五個部分,希望各方專家不吝賜教。

一、 釋義

《語錄解》鄭本收錄詞語1182條,南本1050條,[3]

大部分為唐宋以降的口語詞,書中的釋義多有所本,保存了一批古義,頗有參考價值。有些釋義則可能存在訛誤,需加辨正。下面分類舉一些例子。

1. 保存古義

夯 音向,擔也。(鄭本3a上,南本4a上)

杠夯 ―[4],;―,音向,負荷也。(鄭本15a上)/杠,;夯,負荷也?!鸶芤艚?,夯音向。(南本22a下)

“夯”是個身兼多職的歷時同形字,除“膨脹;鼓起”“劫持;撈取”義外,常見的是下面三種用法: [5]

(1) 義同“擔,扛”

此為“夯”在宋元明時期的主要職能,《漢語大字典》(以下簡稱《大字典》)引書證如下: 《篇海類編·通用類·大部》:“夯,揵夯,大用力。又以肩舉物?!彼沃祆洹洞饏巫蛹s書》:“誠之恐難說話,蓋本是氣質有病,又被杜撰扛夯作壞了?!痹鹾颓洹稉懿粩唷ご篝~》:“勝神鰲,夯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泵鲀羯萍抖U林寶訓》一:“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反累及他人擔夯,無乃大勞乎!”

宋代其他用例如:

及一百七十五部,于七月十四日,又令印匠陳先等打角,同別項書籍亦用箬籠盛貯,共作二十擔擔夯,系差兵級余彥等管押歸宅分明。(朱熹《晦庵集》卷十九《按唐仲友第六狀》)

近世之言識心者,則異于是。蓋其靜也,初無持養之功,其動也,又無體驗之實,但于流行發見之處,認得頃刻間正當底意思,便以為本心之妙不過如是,擎夯作弄,做天來大事看,不知此只是心之用耳。(朱熹《晦庵集》卷五十六《答方賓王》)

其戰柵約高二丈,四方各闊一丈六尺有余,先用人里外抬夯向城,被城上人用弓弩箭鑿并炮先射,打退抬夯人,及打得傾側,使用不得,棄下退去。(宋陳規《宋城錄》卷三)

小麥青青大麥黃,海鄉風物亦江鄉?;@鋪蠶種提歸急,肩夯牛犁出去忙。(宋梅應發、劉錫同撰《四明續志》卷十金陵吳潛(毅夫)《高橋舟中(己未四月初六日)》詩)

諸人若也善能橫擔豎夯,遍問諸方;茍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五燈會元》卷十四《大洪報恩禪師》)

《語錄解》釋作“擔”“負荷”,是準確的?!案堋睂崬椤翱浮钡男谓炞郑ㄋ讜澳尽迸院汀稗小迸猿O嗷欤?,《大字典》所引朱熹《答呂子約書》一例正作“扛”,是正字?!案芎弧笔峭x連文。

(2) 砸實地基

此義大約清代始見,與“擔,扛”義應無引申關系?!洞笞值洹芬缦拢?《六部成語·工部·夯硪》注:“以木筑地曰夯,以石碌壓地曰硪?!鼻謇疃贰稉P州畫舫錄·工段營造錄》:“平基惟土作是任,土作有大小夯碢、灰土、黃土、素土之分?!薄稉P州畫舫錄》一例其實是用作名詞,指砸實地基的一種工具,就是今天“打夯”的“夯”。

(3) 同“笨”

“夯”用來記錄“笨”這個詞大概始見于元代,《大字典》引元鄭廷玉《忍字記》和《紅樓夢》各一例。

關于此字的讀音,《大字典》據《改并四聲篇?!芬洞ㄆ芬簟昂糁v切”,《中原音韻》列于“江陽”韻上聲,與“響、蠁、享、饗”同音,而《語錄解》注為“音向”,可能是因為朝鮮人對聲調不敏感,上聲與去聲相混了,這種情形在《語錄解》的注音中是常見的(詳下)。今讀hāng,則與《川篇》《中原音韻》不合,原因待詳。

賺 音。欺也。又直叚(段)切,重買也;又市物失實也。(鄭本4b上,南本6a下)

賺連 過為連著也。(鄭本6a下)/○賺音湛。以輕物買重物曰賺?!缎慕洝匪^“賺”,謂以《大學》“不欺”章連“小人閑居”章看也。(南本8b下)

“音”和“音湛”都相當于“徒陷切”(《宋本玉篇》)或“佇陷切”(《說文新附》)。[6]

“直叚(段)切”則相當于今音zhuàn。

“《心經》所謂‘賺,謂以《大學》‘不欺章連‘小人閑居章看也”一句是指下面這段話:

此處工夫極細,未便說到那粗處,所以前后學者多說差了。蓋為賺連下文“小人閑居為不善”一段看了,所以差也。(《朱子全書》卷八)

所謂“賺連”,就是“錯連”,也就是錯把下文“小人閑居為不善”一段連著看了,即鄭本所謂“過為連著也”,“過”即“錯”義?!百崱庇小板e,誤”義,董志翹先生(1990)《〈五燈會元〉語詞考釋》一文已通過《五燈會元》中的一些例子予以證明。實際上“賺”用作“錯”義并不限于禪宗文獻,《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高呼:‘僧行,有誰隨俺?但請無慮,不管有分毫失賺?!奔雌渥C。吳方言至今仍有此語,寧波話(老派)“賺”與“錯”同義,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相互替換,如絞錯/絞賺(弄錯)、看錯/看賺、算錯/算賺,等等。俗語有“只有一錯,嘸沒二賺”的說法,還可組成同義并列復合詞“錯賺”(名詞)?!墩f文》新附:“,重買也,錯也。佇陷切?!薄端伪居衿罚骸?,徒陷切。錯也,重賣也?!薄都崱罚骸百?,直陷切?!稄V雅》:‘賣也。一曰市物失實?!奔促嵵蝮w,徒陷切則為佇陷切之古音(古無舌上音,澄母讀作定母)??梢姟百崱弊钟小板e誤”義,至遲在唐宋之際已有著錄。(汪維輝1990)徐復先生(1961)指出:“‘賺有‘市物失實一義,‘被誑即由此引申,(詀、譧)亦后起分化字?!鄙跏?。

“賺”又有“欺騙;騙取”義,《語錄解》所釋正確。朱熹著作中的用例如:

如王公明炎、虞斌父之徒,百方勸用兵,孝宗盡被他說動。其實無能,用著輒敗,只志在脫賺富貴而已。(《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三)

諸縣倉庫交到人戶稅物一錢以上,須管當日印給朱鈔,令所納人當官交領,不得似前只將鈔單脫賺人戶。(《晦庵集》卷二十九《乞給由子與納稅戶條目》)

又問:“那里見他詭遇處?”曰:“君淫亦淫,君奢亦奢,皆是詭遇。且賺得入手,做將去不問?!保ㄖ祆洹墩撜Z精義》卷七下)

前兩例中的“脫賺”是同義連文,《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收了該詞,釋義為“猶欺騙”,是正確的,但是所引的始見書證為《警世通言》,顯然太晚了?!懊摗庇小捌垓_”義(《大字典》《漢大》均失收),除“脫賺”外,還有“脫騙”(見《漢大》該條)。[7]

“賺”的“欺騙;哄騙”義在今天的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中還保留著,如馮驥才《陰陽八卦》第一回:“這話經不住問,誰當真誰挨賺?!笨蓞⒖丛S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賺”條(中華書局1999年: 6822)。[8]

頭當 。疑。溪訓[9]。(鄭本6b中,南本9b上)

匡綱 如頭當也。物之自外四圍曰匡,繩之總會處曰綱。(鄭本15b上,南本23a上)

《漢大》未收“頭當”和“匡綱”。

龍潛庵(1985)《宋元語言詞典》“頭當”條云:“頭緒,頭腦,主腦?!吨熳诱Z類輯略》卷二:‘若心雜然昏亂,自無頭當,卻學從那頭去?又何處是收功處?按: 當,讀去聲?!痹e等(1999)《宋語言詞典》“頭當tóudāng”條釋為“頭緒,條理”,舉《朱子語類》卷十二:“若心雜然昏亂,自無頭當,卻學從那頭去?又何處是收功處?”《朱子語類》卷六十七:“莊子說話雖無頭當,然極精巧,說得到?!盵10]

均是。又如《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或問:‘禪家說無頭當底說話,是如何?曰:‘他說得分明處,卻不是;只內中一句黑如漆者,便是他要緊處。于此曉得時,便盡曉得。他又愛說一般最險絕底話,如引取人到千仞之崖邊,猛推一推下去。人于此猛省得,便了?!饼垵撯帧端卧Z言詞典》還有“無頭當”“沒頭當”條,認為同“沒雕當”,意思是“沒頭沒腦,不三不四”。[11]“頭當”的釋義沒有問題,但是“當”是什么意思、究竟應該讀平聲還是去聲,卻還需要研究。

關于“匡綱”,友生王文香為我檢得一例:

某《論語集注》已改,公讀令《大學》十分熟了,卻取去看?!墩撜Z》《孟子》都是《大學》中肉菜,先后淺深,參差互見。若不把《大學》做個匡綱了,卒亦未易看得。(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第十四冊《朱子語類》卷十九)

她說: 此例有異文,徐時儀、楊艷(2014)《朱子語類匯?!纷鳌熬蘧V了”,出校云:“成化本為‘匡殼子?!保ǖ诹鶅裕?156)[12]

中華書局王星賢點校本作“匡殼子”,未出校。[13]

筆者按: 原文當是作“匡綱了”,《語錄解》本條解釋“匡綱”,可證其所見本猶作“匡綱”不誤。作“匡殼子”大概是清代刻本的誤改?!熬蕖憋@為“匡”字缺筆寫法的誤認,[14]“了”字不誤?!墩Z錄解》釋“匡綱”為“如頭當也。物之自外四圍曰匡,繩之總會處曰綱”,大致可從,“匡綱”和“頭當”是近義詞。

伊麼 。又。又。又。又。(鄭本7a下,南本10b上)

“伊麼”就是“與麼、恁麼”,意為“這么,這樣,如此”。據志村良治(1995)《指示副詞“恁麼”考》[15],這個詞從唐代到宋代經歷了如下的變化:

唐 |五 代 |宋

異沒——與摩(與摩)·伊摩——任摩——恁麼

寫作“伊摩”的實際上只見到一例: 正伊摩時行鳥道。(《祖堂集》卷八《龍牙和尚》)本條的“伊麼”就是“伊摩”的后起寫法,“摩→麼”是從唐五代到宋代的寫法更替。關于此詞的更多討論,可參看梅祖麟(1983)、太田辰夫(1988/1991)和志村良治(1995)等。

友生具民惠提供了如下材料:

朝鮮佛教學人聯盟的期刊《回光》[16]說:“(伊麼)猶(與麼),是佛教俗語,意為‘這么‘這樣‘如此?!薄稌r空佛教詞典》(首爾: 時空社,2003)中的解釋也同樣如此?!啊毕喈斢跐h語的“那樣的”,“”是韓語指示代詞“”的古語,意思為“那”。

可見本條的釋義是正確的,保存了“伊麼”一詞的古義。

打酒 飲酒。(鄭本11a中)/猶言拿酒也。(南本16b上)

經檢索,朱熹作品中“打酒”兩見:

是夜會族人,往官司打酒,有灰,乍飲,遂動臟腑終夜。(《朱子語類》卷三)

勘會民間吉兇會聚或修造之類,若用酒,依條聽隨力沽買;如不用,亦從其便: 并不得抑勒。今訪聞諸縣并佐官廳,每遇人戶(闕)輒以承買曲引為名,科納人戶錢物,以至坊場違法抑勒人戶打酒。切恐良民被害,婚葬造作失時,須至約束。右今印榜曉示民戶知悉。今后如遇吉兇聚會或修造之類,官司輒敢科買曲引,或酒務坊場抑勒買酒,并仰指定見證具狀,徑赴使軍陳告,切待拘收犯人根勘,依條施行。(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九《曉示科賣民戶曲引及抑勒打酒》)

第2例中“沽買”“打酒”“買酒”異詞而同義。

按,這兩例“打酒”均為“買酒”義,已與今天相同。南本改作“猶言拿酒”,可能就是根據的這兩個例子。宋代指“買酒”已較常見,又如下例:

其正酒店戶,見腳店三兩次打酒,便敢借與三五百兩銀器。以至貧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銀器供送。有連夜飲者,次日取之。諸妓館只就店呼酒而已,銀器供送,亦復如是。其闊略大量,天下無之也。(《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

不過“打酒”在唐代確有“飲酒”義,如:

當官自慵懶,不勤判文案。尋常打酒醉,每日出逐伴。(《王梵志詩·當官自慵懶》)

這是因為“打”在唐代可以當“吃;喝”講,例如:

不知愁大小,不知愁好丑。為當面似雞?為當面似狗?道愁不愛食,聞愁偏怕酒。剩打三五盞,愁應來尸走。(《王梵志詩·不知愁大小》)

隋牛弘為吏部尚書。有選人馬敞者,形貌最陋,弘輕之,側臥食果子,嘲敞曰:“嘗聞扶風馬,謂言天上下。今見扶風馬,得驢亦不假?!背☉曉唬骸皣L聞隴西牛,千石不用軥。今見隴西牛,臥地打草頭?!焙塍@起,遂與官。(《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三“牛弘”條引《朝野僉載》)“打草頭”即上文的“食果子”。

酒能破家散宅,廣作邪淫,打卻三盞已后,令人只是罪深?!璩灾皇茄?,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卻十杯,腹脹又同衙鼓。(敦煌變文《茶酒論》)

可見“打酒”這一短語從唐代到宋代意思發生了變化。不過宋代仍有用作“飲酒”義的例子,如:

驚見老仙來,觸目琳瑯奇絕。打酒道人林下,奏醉翁三迭。(朱敦儒《好事近·子權攜酒與弟侄相訪作》)

卻憶京城無事時,人家打酒夜深歸。醉里不知妻子罵,醒后肯顧兒啼饑?(宋呂本中《東萊詩集》卷十二《發翠微寺》)

當是宋代“買酒”和“飲酒”二義并存。

《漢大》“打”條“買”義下首引《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我老身有一個姨娘是賣酒的,就住在前村。我老身去打一壺來,替相公壓驚?!毕油??!洞笞值洹芬度辶滞馐贰窞槭家姇C,更晚。又,《大字典》和《漢大》“打”字條均未收“吃;喝”義,宜補。

護前 不使人在己前,猶言忌克。(鄭本“附錄”24b上)/不使人在己前,猶言忌克?!?。(南本28b上)

“護前”為六朝人口語,最早見于《三國志》,凡二例: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庇鹈理汍?,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蜀書·關羽傳》)桓性護前,恥為人下,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吳書·朱桓傳》)南北朝史書中時見用例,唐宋以后也偶有沿用者。關于此詞的確切含義及其理據,20世紀中葉以來已經有不少討論,但是意見頗為分歧,大致有以下諸說:

(1) 《中文大辭典》:“謂回護從前之錯誤,不肯引咎從善也?!薄掇o源》:“袒護所為,絕不認錯?!薄掇o?!罚骸盎刈o自己從前的錯誤?!薄稘h大》:“回護以前的錯誤。亦泛指護短?!?/p>

(2) 曲守約(1968)《中古辭語考釋》“護前”條:“尋繹文意,護與愛常相連文,前猶上,故護前乃謂愛居人上?!?/p>

(3) 吳金華(1983)《〈三國志〉考釋》:“‘護通‘嫭,‘嫭是妒的意思,故‘護前即‘妒前?!眲夙槪?993)《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札記》:“吳(金華)先生謂‘護通‘嫭,‘嫭是妒的意思,故‘護前即‘妒前。這個說法大體上站得住,因為在爾時史書中與‘護前說法類似的惟有‘妒前‘忌前?!?/p>

(4) 吳金華(1986)《“護前”不是“護短”》:“‘護前一詞的內涵應是逞強好勝,不容許別人爭先居前?!o前之‘前不是指‘自己從前的錯誤,而是指心目中或事實上的競爭對手?!o前之‘護自應理解為提防、阻遏、排摒之義?!眳墙鹑A(1990)《三國志校詁》:“逞強好勝,不容許別人爭先居前,謂之‘護前?!o前之‘護,乃提防、阻遏之義?!o前之‘前,指勝己之人?!?/p>

(5) 許嘉璐(1987)《論同步引申》認為“前”可指人的臉面:“《梁書·沈約傳》:‘約嘗侍,值豫州獻栗,徑半寸,帝奇之,問曰: 栗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約]少帝三事。[約]出,謂人曰: 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p>

(6) 龍潛庵(1989)《“護前”商榷》:“‘護前一詞,都是自尊自大,出人頭地,不甘落后等意,總的來說就是好勝,通俗點說就是喜歡高帽子。當是魏晉人口語。如果我們把‘護理解為‘維護,‘前理解為‘先‘在先等意,那就是‘維護(保持)其在先,亦即英雄好勝之意,就差不離了?!?/p>

(7) 顧久(1989)《“護前”小釋》謂《三國志·蜀志·關羽傳》里“‘護前當為‘自高義,說關羽自高,不甘人下,修書追問馬超才能,而諸葛亮熟知關羽性格,略加吹捧,關羽便大為得意”,“《朱桓傳》上文云‘桓素氣高,恥見部伍,與下文‘桓性護前,恥為人下互為說明,更可見‘護前為‘氣高,亦即‘自高”。

(8) 王繼如(1990)《魏晉南北朝疑難詞語辨析三則》:“‘護有爭占之義,‘護前即爭占前列之意?!盵17]

(9) 方一新(2007)《中古詞語“護前”“覺損”考辨》:“從‘護和‘前的幾個義項來看,‘護前一詞的‘護只能解釋為守護、保護,‘前只能理解為前面、前列?!o前一詞,就字面義而言,為守護前列、防護居前的位置,動賓結構;多用于與他人比試高低的場合,猶言好勝,要強,要面子?!盵18]

上列諸說中,方一新先生的文章最晚出,方法最科學,結論也最為近真,可以說是對相關討論的一個總結。應該說,經過多位學者的不懈探索和深入討論,“護前”一詞的確切含義為“逞強好勝,不容許別人爭先居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護”是“守護,保護”的意思也可以肯定;唯“前”字的含義諸家所釋尚未達一間。其實“前”就是“前面”,不必曲解成“前列,居前的位置”,更不是指“勝己之人”?!墩Z錄解》釋“護前”為“不使人在己前”,最為簡明準確,當為相承之古訓,可惜討論“護前”的各家均未引及。下面這個例子可以進一步證明《語錄解》對“護前”理據的解釋是正確的:

公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謂:“政不自歇去耳,乃下喬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學之學,朝宗百川?!保ㄋ位莺椤抖U林僧寶傳》卷二十三“黃龍寶覺心禪師”)

此例“護前遮后”對舉,可見“護前”就是“守護/保護(自己的)前面”。

方一新先生(2007)指出:“從古書用例來看,‘護前經過了從中古到近代的發展,詞義也有兩個階段。一是爭強好勝,一是護短。前期如《三國志》中尚是護己在前、爭強好勝義,而到宋元以后,則由于錯誤的解讀,致使‘護前產生了回護以前的失誤、護短義?!边@是十分正確的。朱熹作品中“護前”似僅見到下面一例,應該理解成“護短”:

磬制乃賢者立論之失,豈可推范蜀公?蜀公若道:“季通許多說著處都不推我,只這一事錯了便相執!”則將何詞以對耶?如此護前,恐為心術之害,不但一事之失也。(《晦庵集》卷四十四《答蔡季通》)

治定 作文而改定。(鄭本25b上)/作文而點改。(南本29a上)

作文時把寫錯的字涂掉改成正確的字,古人可以叫“治”,這大概是漢代產生的一種新用法,魏晉南北朝時期慣用?!顿Y治通鑒·陳紀八》“文意百端,不加治點”胡三省注:“治,修改也;點,涂點也?!患又吸c,不加涂改也?!闭_地指明了這一用法?!洞笞值洹泛汀稘h大》“治”字條均未收此義,宜補?!墩摵狻ばЯΑ罚骸肮史驂ú葜彻?,農夫之力也;勇猛攻戰,士卒之力也;構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書定簿,佐史之力也;論道議政,賢儒之力也?!薄爸螘ú尽奔葱U?、改定文書,“治書”與“定簿”文意相近。這大概是較早的用例。

涂去文字也可以叫做“點”,清桂馥《札樸》卷三:“史傳言‘文不加點,點謂滅字?!薄稘h大》“點”字條釋作“涂抹、滅去”,引例有: 《爾雅·釋器》:“滅謂之點?!惫弊ⅲ骸耙怨P滅字為點?!薄逗鬂h書·文苑傳下·禰衡》:“衡覽(一作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鼻迦羁恫桊N客話·考試涂乙》:“禰正平文不加點。點,涂也?!薄洞笞值洹丰屪鳌巴磕ǜ囊孜淖帧?,除《后漢書》外又另引二例: 《南史·梁武帝諸子·昭明太子傳》:“或作劇韻,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碧评钌屉[《韓碑》:“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庇挚梢浴爸吸c”“點治”連言?!洞笤~典》“治點”條云:“修改潤色。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盧文弨補注:‘點謂點竄潤飾之也?!端鍟だ畹铝謧鳌罚骸駨┘疵铝种啤蹲屔袝畋怼?,援筆立成,不加治點。[19]”甚是。但“點治”條卻未收此義。南朝陳姚最《續畫品》:“夫調墨染翰,志存精謹,課茲有限,應彼無方,燧變墨回,治點不息,眼眩素縟,意猶未盡,輕重微異,則奸鄙革形,絲發不從,則歡慘殊觀?!庇郑骸爱嬘辛?,真仙為難。王[20]于像人,特盡神妙,心敏手運,不加點治?!蓖黄恼隆爸吸c”“點治”互見,可證二者完全同義。

還有“點定”的說法,比如《世說新語·文學67》:“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札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時人以為神筆?!?/p>

總之,涂改文字說“治”,說“點”,說“定”,都是六朝人的用語,唐宋仍有沿用,“治定”是同義連文??梢姟墩Z錄解》本條所釋為古義,甚確。不過朱熹著作中的“治定”均為“政治安定”義,似無用作此義者。

關于“治”“點”“定”的這種用法,時賢多有論及,如江藍生《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點定 定點”條,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治定 刪治 治改 治點”條等,引例甚夥,論述詳確,可以參看。[21]

2. 釋義辨正

有些條目可能存在誤字和誤釋,需要辨明,如“”當為“懡”之誤,姜勇仲(1996)已有考辨,甚是。下面再舉幾個例子。

打話 說破也。(鄭本11a中)/說破也?!鸫?,為也。(南本16b上)

“打話”蓋即今天的“搭話”,指相互交談、說話,釋作“說破”恐誤。南本補“打,為也”,蓋覺其不妥也,這個“為”應該理解為所謂的“泛義動詞”?!按蛟挕币辉~宋代始見,此后一直沿用,辭書多已正確釋義,如龍潛庵(1985)《宋元語言詞典》“打話”條:

答話,對話?!抖鲙肪矶骸爸嘏麙?,何曾~,不問個是和非,覷僧人便扎?!薄秲墒酪鼍墶啡郏骸澳抢镉腥⑾眿D當筵廝喑啞,也合倩個官媒~?!薄肚皾h書平話》上:“小卒報知陳豨,陳豨上城與隨何~?!?/p>

《漢大》“打話”條:

對話,交談。宋陳規《守城錄》卷三:“二十日方遣人至齊安門下,高聲呼城上人,且不要放箭防御,教來打話?!痹靹P《昊天塔》第四折:“[正末云]兄弟不要慌,我出去與他打話?!标悮堅啤渡焦蕊L煙》第一章:“到的人越來越多,長坊和小廣場都塞滿了,有好幾百人,像是圩日一樣,打話和叫喊的聲音混作一團?!?/p>

此詞宋代文獻中頻見,除《漢大》所引一例外,又如:

偽帥令于陣前打話,謂“爾若破我,當盡歸河南之地”。(朱熹《晦庵集》卷九十五下)

遣語音高大者過濠,望金人軍前聲言:“朝廷遣工部鄭侍郎往軍前奉使,可遣人來打話?!保ā度泵藭帯肪矶肃嵧毒缚党窍路钍逛洝罚┌?,《三朝北盟會編》中“打話”多見。

陳巡檢與鎮山虎并不打話,兩馬相交。(《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語錄解》所釋當是《晦庵集》之例,解作“說破”顯然是不對的。

瘃墮 瘡腫也。―音琢。(鄭本“附錄”,26a中)

“瘃”是“中寒腫核”(《說文》)[22],即今之凍瘡,浙江寧波話今天仍管凍瘡叫“凍瘃”;“墮”指因受凍而手指或腳趾凍壞掉落。瘃、墮是兩事,籠統地釋作“瘡腫也”是不對的?!梆駢櫋背鲇凇稘h書·趙充國傳》:“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墯之患?!鳖亷煿抛ⅲ骸皦氈^因寒瘃墯指者也?!眽?、墮異體字。清王夫之《宋論·理宗》:“迨至蒙古入杭,群驅北徙,瘃足墮指,啼饑僦食于原野?!薄梆駢櫋奔础梆褡銐欀浮币活愒~語的縮略說法?!梆駢櫋币辉~宋代有用例,如富弼《上仁宗論削兵當澄其冗弛邊當得其要》:“有未嘗識陣伍而聞金鼓者,忽有一旦之用,擐三屬之甲,雪霜增其慘,瘃墯切其身,則恐疲瘁顛仆之不暇,非全勝之師也?!钡熳又髦兴莆匆?。此條鄭本收于“附錄”,南本刪去。

消詳 仔細。(鄭本9b上)/仔細?!皙q云須用詳細,漢語“消”與“須”同義。(南本14a下)

“消詳”是唐宋以來常用的一個口語詞,有多種意思,《漢大》“消詳”條云:

① 端詳;揣摩。宋陳亮《漢宮春·見早梅呈呂一郎中鄭四六監岳》詞:“都緣是,此君小異,費他萬種消詳?!雹?猶逍遙。宋陳亮《秋蘭香·菊》詞:“那陶令,漉他誰酒,趁醒消詳?!雹?猶拖延。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算來人命關天重,會消詳,直恁怱怱!”

按: 第③義不確,應改為“從容;悠閑”,“會消詳”是說應該從容悠閑地活著,這里不詳論。

朱熹作品中“消詳”多見,例如:

又云:“《易》解得處少,難解處多,今且恁地說去。到那占時,又自別消詳有應處,難立為定說也?!保ā吨熳诱Z類》卷七十二)

若疑鄭衛不可為法,即且令學者不必深究,而于正當說道理處子細消詳,反復玩味,應不枉費工夫也。(朱熹《答朱飛卿》)

為學大概,且以收拾身心為本。更將圣賢之言從頭熟讀,逐字訓釋,逐句消詳,逐段反復,虛心量力,且要曉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見,妄起浮論也。(朱熹《答王晉輔》)

今既不同,亦不必強為之說,但識其大意可也。況經傳中此等非一,若不寬著意思,緩緩消詳,則字字相梗,亦無時而可通矣。(朱熹《答敬夫論中庸說》)

此說甚善。但仁天理也,此句更當消詳,不可只如此說過。(朱熹《答程允夫》)

很顯然,這些例子中的“消詳”都是“揣摩”之義,《語錄解》釋作“仔細”并不正確,用“猶云須用詳細,漢語‘消與‘須同義”來解釋“消詳”的得義之由,更屬望文生訓。

似 向也。眉訓[23]?!ㄠ嵄?a下,南本2b上)

似 似,向也。唐人詩: 臘月開花似北人。(鄭本13b中)/似,向也。唐人詩“臘月開花似北人”之“似”也?!鹩纸运埔?。(南本20a下)

按: “似”即“舉似”,“似”釋作“向”為相承之舊訓,其實不確?!芭e似”一類的“似”實際上就是“以”字,而“以”又是“與”的借音字,即: 與(同音)→以(增旁)→似。因此,“似”就是“與”,也就是今天的“給”,釋作“向”是不對的。[24]

所引唐人詩即《全唐詩》卷四六八劉言史《過春秋峽》:“峭壁蒼蒼苔色新,無風晴景自勝春。不知何樹幽崖里,臘月開花似北人?!薄芭D月開花似北人”句與劉長卿《初聞貶謫續喜量移登干越亭贈鄭校書》之“江花獨向北人愁”句詩意相同,“似”確為“向”義,不過此類用例似不多見,當為“似”的一種誤解誤用義。

惹 亂[25]也。又引著也。(鄭本2a下,南本3a下)

按: “惹”訓“亂”,蓋本于《說文新附》:“惹,亂也?!薄洞笞值洹吩疲骸鞍矗?清鄭珍《說文新附考》卷五謂唐人詩用‘惹為‘牽,《玉篇》訓‘惹為‘亂,亦謂辭說紛繁,故以語言牽引為其本義?!贝肆x文獻無征,故《大字典》“紛亂”義下僅引《說文新附》而無例證,《漢大》則干脆不列此義,因為按照《漢大》的編輯體例,沒有書證的詞和義項不收?!吨熳诱Z類》中“惹”約25見,幾乎都用作動詞“招引”義,并無“亂”義。[26]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朝北盟會編》中有“惹筆”一詞:

楊璞、高慶裔來,傳粘罕指揮,斥字畫惹筆、提拔不謹。對以:“自來國書,止是司分人修寫,拘于體例,自無惹筆。今系主上親御翰墨,是尊崇大國之意?!睉c裔云:“誓書有不提空并惹筆,須著換?!睂σ裕骸按耸臅陉I下,為使人陳乞,已換了兩次。到涿州又換一次。敵國往來,豈有此理?”慶裔云:“誓書要傳萬世,親寫故知是厚意。兩國相重,書狀往還,寫得真楷是厚意?為復寫得惹筆是厚意?”(卷十五)

這個“惹”無疑是形容詞?!稘h大》未收“惹筆”。從“惹筆”與“真楷”舉對來看,此詞應是“連筆;草書”之意,但為何草書叫“惹筆”?我覺得這個“惹”或可釋作“亂”,“惹筆”就是亂筆,也就是草書。[27]

二、 字形

《語錄解》中有不少俗體字,鄭瀁本尤多,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文本面貌,是研究俗字的好材料。到了南二星本,有些俗體就被改成了通行的正體。比如:

、丮(舉)[28],辭(辭),仝(同),扸[29](析),、(國),亂(亂),(你),觧(解),矝(矜),(直),(趁),、贊(贊),莾(莽),聲(聲),(揍),(湊),(初),(器),(索: 摸)[30],卞(辨: 卞別;卞識),(學),(覺),過(邊),閑(汩)董[31],杇(朽),(壞),鉄(鐵),宲(實),折(析),竊(竊),溱(秦: 溱淮)[32],(麵),糧(糧),剌(刺),(遞),叚(段),門(門: 他門),柱(拄),(晌),[33]、[34](含),(鬄/剃: 髡),(撰)。

有些字形只通行于朝鮮半島,而不見于中國本土,如(你)、(趁)、(晌)、/(含)等。有的字形雖同,但用法不同,比如在中國本土,“”是“”(音zàn,義為“刺”“割;剪”)的異體字,見《篇海類編》《字匯》等;而在朝鮮半島則用同“鬄/剃”,[35]大概是朝鮮人自創的一個形聲字。有的寫法很罕見,如:

纂 戒。(鄭本“附錄”,25a上)

按: 據南本(28b上),“”為“嚴”字的簡寫,可是這一寫法未見于中國載籍,《大字典》“”字條,一同“喧”,二同“訟”,并無同“嚴”的記載。這也是中朝字形雖同但用法不同的例子。

三、 注音

書中有一些注音保存了古音,很有價值,比如:

拚得 ―音。楚人遺棄之物謂之―,―言委棄工夫。(鄭本11b中,南本17b下)

按: 拚注音pān是正確的,當“遺棄,丟棄”講時不讀pīn。

則管 則音,或作只。。(漢語集覽字解,鄭本23a中,南本26b下)

按: 這條注音說明“則”在宋元時期的北方話中已經讀作舒聲,與“只”同音,而不讀入聲。

有一些注音則頗為特殊,值得研究,比如:

靠 音告。憑也。(鄭本1b中,南本2a下)

按: 靠《廣韻》“苦到切”,自古未見有“告”音,蓋因朝鮮語塞音送氣不送氣非音位而誤注。

線 音善。細絲也。(鄭本3a上)

按: 線《廣韻》“私箭切”,自古未見有“善”音(善《廣韻》“常演切”,聲母有清濁之別),蓋因受朝鮮語干擾而誤注。

呷 音甲。。吸―。(鄭本4a上,南本5b下)

按: 吸呷之呷《廣韻》“呼甲切”,今音xiā?!墩Z錄解》謂“音甲”,恐非。

鋪攤 ○攤音灘,又音爛。手布也,按也,開也。(南本8b下)

按: 攤《廣韻》他干切,即“音灘”;又奴案切,當音“危難”之“難”,而《語錄解》云“又音爛”,蓋朝鮮語n、l不分而致誤也?!岸艮唷睏l注“捺音列”(鄭本12b上,南本18a下),屬于同樣的錯誤。

下度 。與卜度同?!鹨魸?。(南本23a上)

按: “度”《廣韻》有“徒落切”一音,即今音duó之來源,而“濁”《廣韻》“直角切”,與“度”聲母不同,故“音濁”是不準確的。

犢一羫 羫音江,殼也,猶言――頭。(漢語集覽字解·三字類,鄭本27b中,南本34b上)

按: “羫”《廣韻》“苦江切”,同“腔”;“江”則為“古雙切”,聲母有送氣、不送氣之別。

以上注音都不準確,很可能是朝鮮人因受母語干擾而導致的誤讀。此類注音不確的現象在《語錄解》中還有不少,所以此書在語音方面的參考價值沒有詞義方面高。

四、 體例

《語錄解》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體例,簡述如下。

1. 漢語

解釋中多言“漢語……”或“此是漢語”,兩本同。如:

家事 呂伯恭打破――。樸君宲(?)云: 俗指器皿為,此是漢語。溪訓。(鄭本6b中)

廝殺 醫書云“廝炒”。鄭子中云:“漢語廝訓相,此只是相殺之意?!保ㄠ嵄?b上)

咱們 漢語音[36],。(鄭本10b上)

可見當時對漢語的通行稱呼就是“漢語”,而不是今天的“中國語”?!爸袊Z”的說法當來自日語。朝鮮半島對漢語的稱呼有一個從“漢兒言語”[37]到“漢語”再到“官話”的變化過程,大致說來,元代和明初用“漢兒言語”,明代中后期主要用“漢語”,清代以后普遍使用“官話”[38]。[39]本書一律稱“漢語”,符合明末清初的習慣。此外,注釋中還可見“漢音”[40]“漢人”“漢俗”等提法,都用“漢”字,跟“漢語”一致。

2. 排列方式

鄭本每頁九行,分三欄;南本每頁八行,分兩欄。兩本的排列方式不同:

鄭本是以欄為單位,每欄從右往左讀,讀完上欄讀中欄,再讀下欄。而南本則是以行為單位豎著讀,即每行依上欄→下欄的順序讀,讀完第一行讀第二行,再讀第三行,依此類推。超出本行的小注其排列方式也因之有異: 鄭本在本欄位置內自右向左連書,如1a上“較”條、1b上“便”條;南本則是在本行位置內自上而下連書,若一行寫不下,則換行從頂上寫起,如1a下“底”條、2a上“便”條。(見圖1)

鄭本1b上“便”條 南本2a上“便”條

圖1

這種排列方式的不同當是南本在改編此書時由于誤讀而造成的(因為南本的讀法是常規讀法),導致一些詞條的排序發生改變,如:

鄭本3b中欄“走、越、趂”三字皆從“走”,下欄“押、挦、摭、拱、攖”五字皆從“扌”,在南本4b中次序被打亂。(見圖2)

鄭本3b 南本4b

圖2

鄭本7a下欄“為甚、甚么、怎么、什么、伊么”和“一齊、一場、一般”兩組詞以類相從,次序井然,而在南本10a—10b中完全被打亂。(見圖3)

鄭本7a 南本10b 南本10a

圖3

鄭本19a中欄“白頭浪、石尤風”“大著肚、上著床”“樸宲頭、下梢頭”三組詞各自以類相從排在一起,下欄“形而上、形而下”排在一起,而在南本33b—34a中都因為豎著讀被打亂,只有“形而上、形而下”還排在一起,這是有意調整所致,因為這兩個詞一看就是一對,不應拆開,而且它們的釋義也是緊密相關的:“形而上: 未有形之前,只有理而已?!薄靶味拢?既有形之后,有器之名?!保ㄒ妶D4)

鄭本19a 南本34a 南本33b

圖4

類似的例子還有,如鄭本7b、8a、11a、11b、12a、12b、15a中欄等,不再一一羅列。

但是,鄭本的“漢語集覽字解”和“附錄”部分似乎又是豎著讀的,比如:

“漢語集覽字解”23a下列諸條: 委的、委宲,一刬、刬新、斬新,一就、一發。尤其是“斬新”條和“一發”條都注云“仝上”,那只能豎著讀而不能橫著讀。(見圖5)

鄭本“漢語集覽字解”23a

圖5

23b下列諸條: 根前、根底,知他、知得、說知,幾曾、不曾,丁囑、囑咐。也都必須豎著讀。(見圖6)

鄭本“漢語集覽字解”23b

圖6

“附錄”26b下列諸條: 中晡、下晡,漸來、常來,連帶、染涉,都伯、儈子?!皟~子”條注:“上同?!保ㄒ妶D7)

鄭本“附錄”26b

圖7

另如25a“愆懸、愆乏”“竊階、妄階”諸條。

然而也有反例: 24a“這般、那般”“生活、快活”都是橫著讀的;而同頁“一回、幾回”卻又是豎讀的。(見圖8)

鄭本“漢語集覽字解”24a

圖8

總之,看似無序的排列中蘊含著一定的規律性,但是這種規律性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是隨意性。不過,鄭本正文部分應該橫著讀、“漢語集覽字解”和“附錄”部分則要豎著讀則是可以肯定的。兩者排序方法不同可能是因為“漢語集覽字解”和“附錄”系直接抄錄他書所致。

3. 某,某同(仝)

這種釋義方式很常見[41]。例如:

蹞 跬仝。(鄭本2a中)

慁 溷仝。(鄭本2a下)

挨去 疑捱去仝。(鄭本10b上)

克減 ―亦減也。(鄭本23b上)

克落 克減仝。(鄭本23b中)

這一體例可能是受韓語語序的影響,按照漢語的習慣,應該作“某,同(仝)某”,竹越孝(2011)315已經指出“其詞序與通常漢語不同”。但也有可能是“與某同”的省略,書中“(某)與某同”的體例也很常見。下面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下度 。卜度同。(鄭本15b下)

下度 。與卜度同。(南本23a上)

鄭本的“卜度同”,到了南本被改作“與卜度同”。

4. 代字符號短豎(|[42])的用法

用短豎代替詞條中的字,是通行的做法。但是《語錄解》中有一些靈活的用法,特別是鄭本,示例如下:

較遲 ―,比也,比之于他,覺其―也。(鄭本8b下)

按: 上一短豎代替“較”字,南本改作“較”;下一短豎代替“遲”字,南本改作“遲”。

譙責 ―亦作誚。以辭相責曰――。(鄭本9a下)

按: 上一短豎代替“譙”字,南本改作“譙”;下二短豎代替“譙責”二字,南本依舊。

枉陪 ―,重也,謂重迭添加之。陪疑倍之誤。(鄭本13a上)

按: 短豎代替“陪”字,南本改作“陪”。

必竟 猶畢―。(鄭本17a下)

按: 短豎代替“竟”字,南本改作“竟”(25b下)。

人門 ―物―地。(鄭本26a中)

按: 上一短豎代替“人”字,下一短豎代替“門”字,南本改作“人物門地”(29b下)。

如果不明了這種靈活用法,就很容易導致誤讀。

五、 疑難問題

書中頗有一些不易解釋的疑難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茲略舉數例如下。

雅 。(鄭本“附錄”,24b上)

南本無此條?!啊弊植蛔R,疑或為“”字變體,《集韻·之韻》:“詞,古作?!庇焉斡窈┦恳蔀椤白u”字之俗體。友生具民惠認為,韓語翻譯“”應該是“”的實際發音的直接記寫,“”可以翻譯成“好的名字/名稱”。這樣看來,很可能就是“譽”的俗寫,上面的代替了筆畫繁多的聲符“與”,跟“舉”寫作“”是同樣的道理。在俗字中是一個簡筆符號,可以代替好幾種構字部件,如“罒”等,情形跟“又”“文”等類似?!白u”寫作“”中國本土未見。問題是,據友生胡波博士檢索,“雅譽”雖然宋代有用例,但朱熹著作中未見。姑俟再考。

一介 一方仝。。(鄭本7b中)/一冬 一方仝。(鄭本11a中,南本16a下)/一方 猶一邊也。(南本10b上)

“一介”“一冬”不知為何會與“一方”同,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冷著 [43]。猶冷笑。(鄭本16a下,南本24a上)

“冷著”跟“冷笑”恐不同義,朱熹著作中未見“冷著”,疑有誤。

端的 猶定奇。(鄭本17a下)/猶定奇?!鹫?。(南本25a下)

“端的”乃宋代常語,朱熹著作中也常見,意為“真的,確實”或“始末;底細”,如: 鬼神生死,雖知得是一理,然未見得端的。(《朱子語類》卷三)圣人言語如千花,遠望都見好。須端的真見好處,始得。(《朱子語類》卷十)不知何以釋作“定奇”,令人莫名其妙?!岸ㄆ妗狈窃~,《漢大》未收,語料庫中也未檢索到,或為“綿定奇溫”之誤讀: 《宋書·隱逸傳·朱百年》:“百年家素貧,母以冬月亡,衣并無絮,自此不衣綿帛。當寒時就凱宿,衣悉夾布,飲酒醉眠,凱以臥具覆之,百年不覺也。既覺,引臥具去體,謂凱曰:‘綿定奇溫。因流涕悲慟,凱亦為之傷感?!薄熬d定奇溫”的意思是“綿的確特別溫暖”,“定”是“確實,的確”義,“奇”是“特別,非?!绷x,可能是朝鮮儒學家把“定奇”誤讀為一個詞、以為是“的確,確實”義了。

附 注

[1]參遠藤光曉等(2009: 150)。

[2]最近欣聞上海辭書出版社已將上海師范大學潘牧天博士的《語錄解校注譯》選題列入出版計劃,筆者可以息肩了。

[3]參竹越孝(2011)。

[4]這是代字符號,原文作一短豎,這里轉寫為一短橫。鄭本多用。具體的討論見下文“四、體例”之“4.代字符號短豎(|)的用法”。在本條中,第一個代字符號代替的是“杠”字,第二個則是代替的“夯”字。南本都改為原字,而不用代字符號,更清楚明確。

[5]詳見《漢語大字典》“夯”條(2010年修訂本: 569)。

[6]徒陷切為佇陷切之古音,所謂“舌音類隔”也。

[7]參徐時儀(2013)。

[8]感謝友生胡波博士提供這條材料,謹致謝忱。

[9]指李滉(號退溪)的訓釋。

[10]此承友生任玉函博士告知,謹致謝忱。

[11]此承友生王文香告知,謹致謝忱。

[12]筆者核對了幾個成化本,包括臺灣正中書局1962年影印本和1973年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修補的影印本(感謝友生王文香查對)以及南京圖書館藏清丁丙跋本(感謝友生趙川瑩查對),均作“匡綱了”,不知《匯?!泛嗡鶕啤俺苫緸椤餁ぷ印??

[13]據該書“點校說明”,所用底本為清光緒庚辰(1880年)賀瑞麟??瘫?,參校本有明成化九年(1473年)陳煒刻本、清康熙間呂留良天蓋樓刻本、清同治壬申(1872年)應元書院刻本。然則作“匡殼子”當是依據的底本,即清光緒庚辰賀瑞麟??瘫?,而非成化本。

[14]臺灣正中書局印行的《朱子語類》此字作“”(1962年印本)和“”(1973年印本),后者很像“巨”字,其實就是“匡”的缺筆避諱字,里面的“王”缺末筆變成了“干”,類似的字形也見于宋本《大廣益會玉篇》《廣韻》《集韻》等(參看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典》網絡版),是宋人避太祖趙匡胤的名諱而采用的常見寫法。

[15]此文最初以《“恁麼”考》為題發表于日本《東方學》第39輯(1970年)。

[16]1929年3月6日創刊,至1932年3月的第二號為最后一期。

[17]王繼如《魏晉南北朝習語考辨(二則)·護前》(《中國語言學》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2010)仍然堅持此說并有補充論證。

[18]以上諸說據真大成博士所整理的材料歸納。謹致謝忱。

[19]《北史·李德林傳》作:“或機速競發,口授數人,文意百端,不加治點?!?/p>

[20]指梁元帝蕭繹,時為湘東王。

[21]參汪維輝《“雌黃治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糾正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的一處疏失》,《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8卷,東京: 好文出版,2009。

[22]《玉篇》謂“手足中寒瘡也”。

[23]指柳希春(號眉巖)的訓釋。

[24]參汪維輝《再說“舉似”》,《古漢語研究》,2011(2)。

[25]南本作“亂”。

[26]只有1例稍異: 安定胡先生只據他所知,說得義理平正明白,無一些玄妙。近有一輩人,別說一般惹邪底詳說話。禪亦不是如此。只是不曾見那禪師,便是被他笑。(《朱子語類》卷一二九)“惹邪”之“惹”似乎也可解作“亂”,但是釋作“招引”似亦無不可。待考。

[27]友生王文香《說“惹筆”》(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16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謂“惹”有“連”義,釋“惹筆”為“連筆”。此為另一解,可參看。

[28]參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6;梅祖麟《敦煌變文里的“熠沒”和“(舉)”字》,《中國語文》,1983(1)。

[29]南本同。

[30]“”因“摸索”一詞而類化增加“扌”旁。

[31]南本“閑汩董”條: ○閑,閑漫也;汩董,南人雜魚肉置飯(?)中,謂之汩董羹。謂雜亂不切之事也?!饾h語汩從木,閑董猶杇(朽)株撅(橛)也。(32a下)按: 《大字典》未收“”字,“漢語汩從木”之說不知何據。又,“二字類”有“骨董”條,釋云:“雜也?!鹆x見三字類?!保媳?4b下)所謂“義見三字類”,即指此條的“閑汩董”。

[32]“溱”字因“溱淮”連用而類化增加“氵”旁,與“溱(zhēn)”字成了同形字。

[33]僅見于鄭本。

[34]僅見于南本。

[35]感謝真大成副教授提醒這一點。

[36]南本作“漢音”(15b上)。

[37]包括“漢兒話”和“漢人言語”等。

[38]“官話”一詞雖然始見于1483年,但是明人著作中尚不多見。

[39]參汪維輝(2010)《〈高麗史〉和〈李朝實錄〉中的漢語研究資料》二之1。

[40]南本“織的鬆”條注:“○鬆漢音?!保?2b下)

[41]不包括下面這樣的用法: 沬血 沬、颒、靧仝,灑面也。(南本21a上)

[42]為行文方便,全文“1”皆改作“―”。

[43]鄭本作“”。

參考文獻

1. 安秉禧.《語錄解》解題(附《語錄解》原刊本、改刊本影?。?∥載《韓國文化》4集,韓國文化研究所, 1983.

2. 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第六版),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 董志翹.《五燈會元》語詞考釋.中國語文,1990(1).

4. 方一新.中古詞語“護前”“覺損”考辨.中國語文,2007(5): 474.

5. 顧久.“護前”小釋.文獻,1989(3).

6.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字典.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 崇文書局,2010.

8. 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辭源(第三版).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5.

9. 弘文閣.語錄解異本六種·儒胥必知.首爾: 弘文閣, 2005.

10. 黃士毅(宋)編.朱子語類匯校.徐時儀、楊艷匯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1. 姜勇仲.朱子《語錄解》研究,成均館大學校碩士論文,1996: 62.

12. 黎靖德(宋)編.朱子語類(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復刻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臺灣: 正中書局,1962.

13. 黎靖德(宋)編.朱子語類(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復刻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成化本修補).臺灣: 正中書局,1982.

14. 黎靖德(宋)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99.

15. 劉百順.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札記.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4647.

16. 龍潛庵編著.宋元語言詞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17. 龍潛庵.“護前”商榷.中國語文,1989(1).

18. 梅祖麟.敦煌變文里的“熠沒”和“(舉)”字,中國語文. 1983(1).

19. 曲守約.中國古辭語考釋.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506.

20. 宋河振.《語錄解》注釋語匯考.全南大《語文論叢》7·8, 1985.

21. 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東京: 白帝社,1988.江藍生,白維國譯.重慶: 重慶出版社,1991: 139141.

22. 汪維輝.《中國語文》1990年第1期讀后.中國語文,1990(6).

23. 汪維輝.《高麗史》和《李朝實錄》中的漢語研究資料.∥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九輯.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4. 王繼如.魏晉南北朝疑難詞語辨析三則.中國語文.1990(5).

25. 吳金華.“護前”不是“護短”.∥辭書研究編輯部編.疑難字詞辨析集.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120122.

26. 吳金華.三國志校詁.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201.

27. 吳金華.《三國志》考釋.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4647.

28. 徐復.敦煌變文詞語研究.中國語文,1961(8).

29. 徐時儀.《朱子語類》欺騙概念詞語類聚考探.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 2013(3).

30.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 中華書局,1999.

31. 許嘉璐.論同步引申.中國語文,1987(1).

32. 玄幸子.《語錄解》研究.ワス田: 關西大學出版社,2012.

33. 袁賓編著.宋語言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4. 遠藤光曉,伊藤英人,鄭丞惠等編.譯學書文獻目錄.博文社,2009.

35. 志村良治.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江藍生,白維國譯.北京: 中華書局,1995: 208288.

36. 中文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文大辭典.臺北: 臺灣中國文化研究所,1982.

37. 朱熹(宋).朱子全書(修訂本).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8. 竹越孝編.南二星本《語錄解》漢語語匯索引(上、中、下).古代文字資料館發行『KOTONOHA』第66、67、68號(2008年5、6、7月),2008.

39. 竹越孝.《語錄解義》と《語錄解》(一字語の部).《神戶外大論叢》61/2.神戶: 神戶市外國語大學,2010.

40. 竹越孝.《語錄解》與唐話詞典.∥《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山大學;古代文字資料館發行『KOTONOHA 百號記念論集』,2011.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杭州 310058)

(責任編輯 郎晶晶)

猜你喜歡
注音體例字形
注釋體例
用語文方法為數字分組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注釋體例
甲骨文“黍”字形義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則
《說文解字》注音釋義識略
復習生字字形的方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注音有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