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舞蹈劇目風格特點分析

2018-06-13 10:07孫禎意
戲劇之家 2018年7期
關鍵詞:風格特點卓瑪文化內涵

孫禎意

【摘 要】為了藏族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要研究其獨特的風格和審美,這不僅是為了繼承藏族的舞蹈藝術,也是符合民族文化藝術發展的需要。本文通過對藏族人民的生活環境、地域環境、風俗習慣的探討,對舞蹈劇目《卓瑪》的研究,分析了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關鍵詞】藏族舞蹈;文化內涵;風格特點;卓瑪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7-0109-02

一、藏族舞蹈的藝術特性

(一)藏族舞蹈的風格及表現。藏族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舞蹈的地域風格與他們特殊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不同地域的藏族舞蹈,在舞蹈動作和風格上還是有差異的,但基本的松垮、弓背、含胸的體態特征都不會變,這與藏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有很大關系。

藏族民間舞蹈中,松垮、弓腰、含胸、垂肩、上身微前傾等都是常見的動作,它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笨重的服飾、人們虔誠的宗教心理和宗教禮儀,以及習俗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動作主要來自藏族人民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協調,帶有藝術性的創造,因此從舞蹈角度來看,又具有另外一種美,即勞動形成的身體各部分協調的美。

在民間,人們喜歡把音樂與舞蹈結合在一些,隨心而舞,動作時而輕快平緩,時而豪邁奔放,帶有一種自由自在的灑脫。

(二)藏族的體態動律及步伐特征。藏族舞蹈分為很多種類,有“卓”“諧”“熱巴”“羌姆”等,雖然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格和審美,但是也有共同的舞蹈元素和動作規律?!邦潯薄伴_”“順”“左”“繞”是藏族舞蹈動作的五大元素。除了這些特點外,“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規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腳步動作可以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舞蹈手勢也有“拉”“悠”“甩”“繞”“推”“升”“揚”等7種變化。

(三)藏族舞蹈與蒙古族舞蹈的不同。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在舞蹈上都有體現,舞蹈不光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縮影,也是藏族歷史的積淀。自古以來,不管哪個民族的舞蹈,從萌發到發展,都經歷了無數次的變化。由于相似的生活環境、宗教信仰等,藏族舞蹈與蒙古族舞蹈在題材和風格上很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從整體動作上講,蒙古族舞蹈講究頭、肩、臂、胸、腰、背、步伐的配合,而藏族舞蹈講究頭、肩、胸、腿、腳、腰、臂的配合。從肢體動作中我們發現,蒙古族民間舞的特征是以上身動律為主,而藏族舞蹈是以下身動律為主,究其原因,除了兩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以外,最重要的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是生長在草原上的民族,視野開闊,經常與雄鷹、大雁為伍,所以蒙古族舞蹈中的很多動作都模仿了鳥類,從舞蹈動作中能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豪放與自由。從民族信仰上來說,蒙古族信仰薩滿教,崇拜長生天,認為萬物皆有靈。

(四)藏族舞蹈的地域性。藏族地區地形多樣,人口居住分散,不同的地理條件、生活生產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傳統習俗等,產生了不同的舞蹈風格、舞蹈體態。藏族舞蹈可以從總體上分為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民間自娛性舞蹈;另一種是宗教舞蹈,形式多種多樣。

民間自娛性舞蹈可以分為“諧”和“卓”兩大類。常見的有“果諧”“果卓”“堆諧”“諧”“熱巴”等?!白俊笔遣卣Z中對舞蹈的泛稱,是一種古老的、表演力很強的自娛性民間舞蹈。據相關學者研究,“卓”是一種儀式舞蹈,吐蕃時期,如果有“盟誓”的活動,便會跳這種儀式舞。當時大小奴隸主與首領贊普間常進行“盟誓”,當宣布誓言時,“為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輔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動人心?!薄白俊本褪窃诖嘶A上發展而成,并逐漸演變為現在的表演形式。

“卓”流傳于牧區、半農半牧區,而這兩個地區的“卓”也有不同之處。牧區的“卓”慢板部分以唱為主,快板部分節奏急促,有翻身與跳躍性的動作。而半農半牧區的“卓”一般先是以慢板開始,然后加入舞蹈,邊唱邊舞,氣勢宏偉。

藏族人民把歌舞稱為“諧”,而“諧”在漢語中被稱為“弦子”?!肮C”“堆諧”都屬于藏族踢踏舞,以腳下節奏變化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形式是歌舞結合,旋律優美,腳下踏出各種節奏,手臂隨腳而動。

“果諧”是一種圓圈舞蹈,從勞動生產當中演變而來,以“三步一吸”“兩步一跺”為主要步伐,要求腳步沉穩有力?!岸阎C”是流傳在西藏高原地區的舞蹈藝術,比較注重腳下的步伐變化,音樂柔美而且節奏清晰,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舞蹈藝術特征。

二、對藏族舞蹈劇目《卓瑪》的分析

(一)《卓瑪》的創作背景。在藏族地區,人們把信奉的女神稱為“卓瑪”,是“度母”的意思,一個很美麗的女神。度母是度脫和拯救苦難眾生的一族女神,同時也是藏傳佛教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在現代生活中,“卓瑪”是對年輕漂亮姑娘的稱呼?!安菰娘L,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草原的花,草原的水,草原的姑娘?!北憩F出詞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其后的歌詞“卓瑪,草原上的格?;??!薄案裆;ā痹诓卣Z中意指幸福,又被稱為幸?;?,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寄托了藏族人民對幸福吉祥生活的期盼。

(二)《卓瑪》的風格特征。藏族舞蹈的種類有很多種,與他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衣著服飾等都有很大的關系。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藏族人民的衣服都很寬大,還會經常把袖子脫掉一個,在跳舞時便需要把袖子甩起來。藏袖便成為藏族服飾中特有的風格,在舞蹈中的運用也非常廣泛。

《卓瑪》是一個典型的藏族水袖舞,當第一句歌詞“草原的風,草原的雨”響起時,配合著藏族舞蹈最基本的“三步一踏”“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等動作,舞者由左向右,按順時針方向行走。這是受宗教禮俗的影響,更是反映出他們對太陽的尊敬崇拜,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卓瑪》中,還出現了藏族人民“獻哈達”時的動作,圓、穩、柔、顫是其主要旋律。舞者腳步穩健,勾腳、蹦腳、點地等動作靈活,節奏明快,非常有特色。弓腰、含胸、上身前傾等姿態,體現了藏族姑娘善良美麗、可愛淳樸的美好品質,表現出安詳、舒展、優雅的風格。

另外,《卓瑪》中還有“顫膝”“甩袖”等動作,“顫膝”是指膝蓋以下部分連續不斷、小而快、有彈性地顫動。這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動作,也是藏族舞蹈的標志。在藏族舞蹈中,如果沒有“顫”,那就無法體現藏族舞蹈的韻味。

三、結語

舞蹈來源于生活,民族舞蹈是最能反映生活情感的一門藝術,舞者通過自身的藝術修養,通過對生活的理解,加之夸張的想象力和較好的表現力,幫助觀眾理解作品內容,把舞蹈作品中的意境表現得恰到好處。因此,我們要細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并積累民族舞蹈元素,加上自身對舞蹈的想象,綜合所學到的知識,抓住民族舞蹈當中的每個細節,從內心深處感受舞蹈藝術帶來的精神食糧,從而創作出更多民族性強、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情感豐富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何云.民地域文化中的藏族與維族舞蹈之比較[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李雪梅.地域民間舞蹈文化的演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3]羅熊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4]閆麗,劉莉.中外藝術精粹[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風格特點卓瑪文化內涵
倉央卓瑪
美麗的卓瑪
淺析鋼琴曲《百鳥朝鳳》的風格特點及曲式結構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