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相風度養成記

2018-06-26 07:11沈屠蘇
知識窗 2018年6期
關鍵詞:李林甫張九齡開元

沈屠蘇

張九齡出生在嶺南,小時候跟駱賓王一樣是個神童,七歲就會寫文章,十三歲就以文章拜謁刺史。刺史見文如見其人,拍案驚奇:“此子必能致遠?!蓖高^那些飄著墨香的文字,他似乎看到了一位耿直文雅、儀表堂堂的白衣卿相,而不是輕狂少年。

那一年是長安三年(公元703年),張說被流放至嶺南,也就在那個時候,張說機緣巧合之下看到了張九齡的文章,并把他的名字深深記在了心里。

這一記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后,張說回朝做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卻念念不忘那個文采出眾的少年。少年已非少年,此時的張九齡也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才干被朝廷征召,來到長安。

張說欣賞張九齡的文采,不惜紆尊降貴與他論譜敘輩,推崇他為“后世詞人之冠”。得到張說的賞識和推薦,張九齡扶搖直上,位列公卿,但是他并沒有恃寵而驕,而是開始了唐代最為人稱道的風度養成記。

衣冠不整,談何風度?張九齡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十分注重儀表,就是上朝帶笏板這樣的小事,也馬虎不得。別的大臣都是把笏板往腰間一插了事,唯獨他,發明了笏囊,來盛裝笏板。于是,這樣的一幕就出現了:張九齡頭戴紗羅幞頭,身披朱袍,腰束玉帶,騎行在白馬之上,腰間沒了笏板,少了違和之感,風度翩然而至。而笏囊,則由下人捧著……對于張九齡的創意,玄宗點了一個大大的贊,笏囊也因此在長安盛行開來。

如果你認為張九齡的風度只是熱衷于做表面功夫,那你就錯了。風度,走的是心。張九齡有著一顆懷江山社稷、系天下安危的心,是不計榮辱、無謂得失的心。

開元十四年(公元736年),張說罷相,張九齡遭到貶斥。五年之后,張說病故,張九齡才重獲唐玄宗的重用,成為開元盛世最后一個名相。

為相三年,張九齡選用了嚴挺之、陸景融,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推薦周子諒為監察御史,韋陟為中書舍人,“皆為一時精選”,與尚書左丞袁仁敬、御史中丞盧怡等正人君子傾心結交,關照王昌齡、儲光羲、盧象等后輩,呼七歲的李泌、十歲的皇甫冉為“小友”……“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與君子友善,對待奸佞小人,卻是橫眉冷對。

奸相李林甫,歷史上“口蜜腹劍”的那位仁兄,是張九齡平生的第一勁敵。

李林甫不學無術,嫉賢妒能,尤其是對文學之士、有王佐之才的張九齡,更是嫉妒得不行。李林甫不斷在唐玄宗面前中傷張九齡,挑撥離間,唐玄宗也因此疏遠了張九齡。一天,高力士給張九齡送來一柄白羽扇。本來,這沒什么大驚小怪的。每年,唐玄宗都會在盛夏時節賜宰相羽扇,用以驅暑??墒歉吡κ縼淼哪翘煲咽菦銮?,張九齡見羽扇如墜冰窟,皇帝言下之意便是自己已不合時宜了。

張九齡的風度面臨著從政以來最大的考驗。但他方寸未失,只是寫了一篇《羽扇賦》,表明心志,雖然罷相不可避免。

開元二十五年,周子諒檢舉揭發牛仙客,由于在奏疏里引用了讖語,激怒了唐玄宗,當廷受到杖責,并流放瀼州。因李林甫一句“子諒,張九齡所薦也”,張九齡被扣上舉薦失察的帽子,貶往荊州。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就這樣離開了帝都長安。

張九齡的風度會隨著他的離開銷聲匿跡嗎?當然不會。

遠離朝堂,張九齡的風度漸漸回歸詩人本色。他招攬孟浩然為幕僚,同游古剎,春朝對雪,結成精神上的摯友。他與裴迪、宋鼎、蕭誠等人往復酬酢,詩文唱和。他的詩人風度在逆境的磨練中達到了巔峰,他的詩作名篇都誕生在荊州,他的《感遇》位列《唐詩三百首》之首,他的《望月懷遠》千古不朽,他的《賦得自君之出矣》令人耳熟能詳:“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笔菓涯钣H人,還是憶及友人,他說不清,也道不明,只覺明月當空,情愫便不可抑制地抒發出來。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纖塵不染,天地春秋都在綻放。

張九齡的風度起于嶺南,成于長安,卻綻放于荊州。時隔多年,那皇位上的唐玄宗也如張說般對他念念不忘,每當李林甫推薦公卿,他都會情不自禁地問一句:“風度像張九齡嗎?”

這回響,值了。

猜你喜歡
李林甫張九齡開元
弄獐宰相
王維&李林甫:成人社交哪有非黑即白
張九齡智諫唐明皇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教學課件
張九齡: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一代名相張九齡
狼狽為奸
史上第一陰謀家李林甫
也說“開元”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