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源》第三版的音義契合與疏漏

2018-06-29 07:55鄧欣郭姝慧
卷宗 2018年13期
關鍵詞:辭源注音

鄧欣 郭姝慧

摘 要:《辭源》的初版至今已經經歷了一百年歷史,第三版最大的突破就體現于其“音義契合,古今貫通”的原則。但由于規模宏大,人手眾多,難免存在著疏漏。本文試從“形音義”角度探討其發展和不足,具體表現為其音義的較為精準的結合,注音體系的重大突破,百科全書式的文化意義,以及個別字意項的缺失。

關鍵詞:辭源;注音;音義結合

《辭源》于1908年始編,首發行于1915年,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是歷代人辛苦的結晶。2007年啟動的第三版編訂工作,正是參照“音義契合,古今貫通”的原則。在修改完善了第二版的基礎上,更重視了音義的契合關系,凝聚了一代人的學識和努力。

音和義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構成了編纂古代漢語辭書的兩個主要方面。二者的準確性是編纂辭書的前提,而二者的有機結合則成了現代辭書修訂的更高要求。實踐“音義契合”能更清晰地反應字詞內部能指和所指的關聯,為讀者提供更豐富具體的資料。但作為《辭源》在此方面的初次實踐,失誤也在所難免。本文就其優缺點進行探討。

一、《辭源》第三版的完善與創新

(一)較為系統科學的音義配合

在漢語中,有很大一部分字是多音多義字,因此音義的校對工作尤為重要,但在《辭源》第三版修訂以前,在這方面的工作欠缺很多,對“音義契合,古今貫通”①原則的堅持也正推動了這一方面的辭書發展,科學地架構起了音義之間的橋梁。

這一突破在音項的數目和準確度上體現尤為明顯。例如《辭源》第二版中“解”字收錄了三個音項,在音義方面也有很大的疏漏?!掇o源》第三版在此基礎上做出了重大的調整,在音項上增添至五個音項,在音義契合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基本符合了要求。除此之外,解字下面所組成的詞語中對音義理解困難和易混淆的復音詞也做出了注音。再比如說“汀”字,在第二版《辭源》中只立了一個音項,,在其之下收錄了他丁和他丁兩個反切,而并沒有明白地告訴讀者他們的使用區別和方法。第三版則在音義契合的基礎上立了三個音項,在原有的兩個反切的基礎上加了《集韻》中的待鼎切,并明確區分了各種用法,除此之外加上了一個新的讀音“dīng”,參見地名“汀泗橋”?!巴°魳颉笔呛笔〉囊蛔麡?,由于北伐戰爭攻打吳佩孚的時候在這座橋上發生過重大的戰役而聞名天下,這一讀法尊重了當地人的語言習慣,是地名在方言中的讀法,也從而體現了這座橋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種音義契合也是有根有據而科學合理的。由此,大大方便了讀者的閱讀和理解,使古漢語字詞更容易被現代讀者接受。

為了實現古辭書和現代讀者間的連接,在收錄的內容上也必須做出創新。除了原有對古代字詞外,又毫不吝嗇地加入了新的名詞,術語等,對“義”的把握也更加現代化,更貼合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在單字下加入了人名,地名,地理,科學,天文等各方面的術語,為這些新的注釋也加上了科學考究后的讀音,涵蓋了社會自然的各個方面,是當之無愧的百科全書式的辭書。

(二)注音體系的重大變革

注音是漢語辭書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掇o源》第一版始編于1908年,尚未有漢語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僅用與音相近的反切注音,對個別字的注音也采用了直音法。

在《辭源》第二版的修訂過程中(1958年至1983年),其注音系統已經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這一變化體現于:在單字下加注拼音字母并采取了《廣韻》的反切,強調其中古音韻。而針對《廣韻》中遺漏的字,則在《集韻》和其他辭書中尋其反切。對有幾個讀音的單音字分別注音,對其中第一次出現的不同讀音的復詞也按照單字讀音的順序分別標明。這一改變,是對原有體系的重大突破,用科學的現代方法加古材料,第一次體現了《辭源》注音的性質。

而在辭源編纂百年之際,對于讀音的關注又成了一個主要的熱點,是否應該維持古音的反切,尤其是上古音,成了爭論的中心。其較之第二版的改變主要則在于音節方面。

《辭源》修訂本較之《漢語大字典》,少了146個音節,而其中一大部分則為方音音節和輕音,除此之外真正發生變化的只有24個新增的音節:duán,dún,cē,dān,già,gáng,ēi,góng,hu?,h?n,jín,kuāi,mòu,nōu,pié,pìng,rōng,shán,sí,sóu,tá,té,tèng,yái。其中duán,dùn索引相同,實質上只有22個字音節發生了變化,且多是音調的不同。與《漢語大詞典》不同的是,《漢大》多為上聲,而《辭源》多注陽平,明顯更為可靠。而《辭源》中的字歸到了什么音部,還有待考究。

(三)弘揚傳統文化的知識庫

《辭源》第三版的編纂重新定位了讀者群,由知識精英轉向了普通中上等文化程度的知識分子。由于作為一部古漢語工具書,其實必然包含了難解的字詞,而這些字詞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淵源。前者在辭書中體現為語詞條目,后者為百科條目。在此基礎上的第三版收詞原則則變為了“語詞為主,兼收百科”,而無論針對哪個條目,《辭源》都十分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在《辭源》第三版的編纂中最直觀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絢爛多彩的就是其對典故的大量吸收與采用。所謂典故,就是指前人故事中的情節或者哲言。而由于歷史傳播中必然產生的歧義和他解,一個典故往往不止一個說法。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中,關于其三次喬遷的原因便有多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也在此之上產生了“擇鄰,斷織,求學”等多個語詞,這些語詞正是源于典故。而《辭源》第三版就這些語詞說明了其典故出處和釋義。 再如古人對“死”有多種不同含義的說法:“薨,逝世,仙逝升天,西歸”等,辭源更是對這類不同語境中使用的同義詞詳細介紹了其的正確使用情境。②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典故之用,《詞源》第三版還收錄了有著現實意義的內容,比如大量的人名和地名。除了上述已經說到的“汀泗橋”之類的現實存在的地名意外,甚至還囊括了歷史作品中的人物和古詩傳說中的人物,不可謂不具有百科書式的意義,如“曹國舅,何仙姑”等都是神劇傳說“八仙過?!敝械娜宋?,都被囊括其中。除此之外很多微小的地名類似“魯鎮”這一微小的僅在魯迅作品中起代稱作用的小鎮名也被包含在內。這些貢獻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費專家們不僅僅是注音方面的知識儲備,也是對整個中國社會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加之作品中重要的人和事的透徹的閱讀和把握,正是有了這些編纂人員的精心打磨和為讀者提供的全方位的知識體系,才有了我們掌握這些不太精通的知識的了解。

而擴展至其百科層面的專門學科知識,《辭源》第三版的修訂不僅立足于對其簡單的收錄和釋義,更強調了歷史起源與變遷,對于相關字詞更變成了系統,方便讀者的查閱。例如古代最常見的選才制度“科舉”,對“科”的釋義就分為:“科目,科甲,科名,科第,科場,科試”等,而遠遠超過了平常眾人皆知的“狀元,榜眼,探花”等字眼,更系統地介紹了科舉制度的方方面面,是讀者擴充知識面的重要途徑。

二、《辭源》第三版的不足和失誤

《辭源》第三版收詞原則為“語詞為主,兼收百科”,內容極為豐富。然而漢語博大精深,往往一字一詞包含多重意義?!掇o源》第三版不免有所疏漏, 偶爾可見釋義不全或僅有注音的情況,這就是《辭源》第三版最主要的不足和必須改進的地方。

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午集”中的“競”字,下面所舉的所有示意和解釋都可以看出對這個字的用法局限于“競爭、比拼”的層面上。然而事實上在歷史上的文言文中,“競”的意思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親王競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在這句話中,“競”用作了“盡”的通假字,即表示“結束,完成”的意思。在《譚嗣同》中,“君競日不出門,以帶捕這?!焙汀俄椉管幹尽分小昂胃側赵诖?,大類女郎也?!痹谶@兩個例子中,“競”代表著“全,終,整個”的意思。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副詞的用法。如《史記·毛遂自薦》中,“平原君競與毛遂偕?!北硎尽敖K究、終于”,《屈原列傳》中“而齊競大怒,不救楚?!敝?,“競”用作了“竟”的通假字表示“竟然,居然”的含義。在劉禹錫《天論》中“道競何為邪?”中表示“究竟”,也是“竟”的通假字,但帶有疑問的語氣。作為名詞時,還有作為“境”的通假字的用法,如在《禮記·曲禮上》中,有“入競而問禁,入俗而問俗”的用法。從“競”的注釋可以看出《辭源》第三版中還有很多字僅僅使用了最常見的解釋而忽略了文言文之中的用法。

除此之外,有的字還缺少注釋。例如“戌集”中“韻”字只給了反切,而完全沒有注釋。這是一個常用字而完全不給釋義,這是很不合理的。在歷史中,“韻”字的含義有很多。在《與朱元思書》中“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中指悅耳動聽的聲音。在《活板》中“每韻為一部,木格貯之?!敝芯褪恰绊嵅俊钡囊馑?。在《滕王閣序》中“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边@就是指“詩歌,辭賦等的韻腳?!痹凇稓w田園居》“少無適俗韻”中代表“性格,氣質”,而在“中國之畫以氣韻勝”中則含有“情趣,韻味”的意思。對于常用字不給注釋的情況,這是極為不合理的?!崔o源〉作為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尤其廣大的讀者群,必須照顧到知識經驗不足的人群的理解。

由此看來,雖然《辭源》第三版較之第二版已經在內容上有了長足的進步,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三版的修訂已經走向了“親民”的道路,切合不同地方和文化程度讀者的閱讀體驗,但是在某些個體字方面還是有些弊病,在以上兩個例子中集中體現了在文言義方面的欠缺,這對啟發讀者對古文和古代音韻的興趣上有很大影響,故由此提出,并期待《辭源》研究者們能有新的改善和突破。

三、結語

通過探討,我們可以從發展和不足兩個方面總結出《辭源》第三版的變化。一方面,《辭源》第三版較為系統科學的音義配合,推動了“音義契合,古今貫通”的辭書發展,科學地架構起了音義之間的橋梁。注音體系的重大變革,用科學的現代方法加古材料,第一次體現了《辭源》注音的性質?!掇o源》第三版是弘揚傳統文化的知識庫,在復雜的歷史演變中,能夠與時俱進,為傳承中華文化做出新的貢獻,誕生一部《辭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同時也是意義重大的事情。

然而,在《辭源》第三版中出現了收字未注音、收字釋義不全等缺漏,但是《辭源》第三版擴展至百科層面,涵蓋了社會自然的各個方面,其中于細微之處有些許缺漏,仍是瑕不掩瑜。

參考文獻

[1]喬永《辭源編修一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2]董琨《辭源—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庫》,2017年,今日語言學出版社

猜你喜歡
辭源注音
用語文方法為數字分組
《說文解字》注音釋義識略
《辭源》修訂工作散記
用語文方法為數字分組
《辭源》注音中存在的問題探析——以肉部字為例
《辭源》注音中的反切選擇問題及其思考——以肉部字為例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注音有變化
《辭源》注音中存在的問題探析
——以邑部字為例
東巴文從音補到注音式形聲字的演變
注音要準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