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市茶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2018-07-09 01:19劉歡許云鵬
安徽農學通報 2018年10期
關鍵詞:茶產業對策與建議

劉歡 許云鵬

摘 要:該文從商洛茶產業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產業布局、加大科研力度、加快良種無性系繁育體系建設、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實施品牌培育工程、實施人才培育工程等7項措施,為商洛茶產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茶產業;現狀與成效;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0-0045-02

商洛是中國西部最北端的產茶區,種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鎮安縣象園村劉氏引種制成象園茶,20世紀60年代,商南縣茶葉專家張淑珍進行“南茶北移”成功種植,而后在山陽縣、丹鳳縣相繼蓬勃發展。近年來,商洛市委、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打造“秦嶺泉茗”品牌,全方位樹立“優質、綠色、環保、健康”的商洛茶形象,有效促進了茶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區域人民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為了探索商洛茶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筆者深入調研,通過對茶產業發展現狀與成效、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為做大做強商洛茶產業提供參考。

1 商洛市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茶園面積不斷擴大 商洛茶葉產區涉及商南、山陽、鎮安、丹鳳4個縣23鄉(鎮),茶葉種植面積由2013年的21333.3hm2增長到2017年的33133.3hm2,增加11800hm2、增幅55.3%;可采茶面積由16000hm2增長到23333.3hm2,增加7333.3hm2、增幅45.8%(表1)。建成5個66.67hm2生態茶園和11個33.33hm2以上的市級茶葉生態標準園。

1.2 產量產值大幅提升 產量由2013年的2500t增長到2017年的6036t,增加3536t、增幅141%;產值由2013年4.4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0億元,增收5.6億元、增幅達127%(表1)。

1.3 產業化程度不斷加深 截至2017年底,全市茶葉企業達到157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6個,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茶葉深加工企業98家,從事茶產業人員30余萬人,茶產業增加值達4.5億元。

1.4 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茶產品由老式炒青發展到現在的綠茶、白茶、紅茶、普洱茶、黑茶、烏龍多種品系,2017年紅茶產量達到510t,較去年同期增長10倍,黑茶、烏龍茶產量突破100t,其中生產的伏茶在市場上頗受好評,白茶產量達到81t。

1.5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自2013年以來,市政府加大茶葉品牌建設力度,全市有4個以茶葉為主導產業的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有30多家茶企榮獲國內外各類獎項110多個,其中28個產品獲得金獎,36個產品獲得銀獎;在歷屆“中茶杯”、“國飲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中,先后有10余家茶企有6個產品獲特等獎、25個產品獲一等獎;商南縣先后獲得“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稱號。

1.6 市場開拓有序推進 2013年至今,組織30余家企業相繼參加國內外各類展示展銷活動60多場次,提高了商洛茶的知名度。多家企業獲陜茶走出去開拓市場優秀企業表彰,鎮安縣盛華茶葉有限公司“象園霧芽”被國家指定為專用“絲路國禮茶”,山陽金橋茶葉公司作為陜西省唯一茶企代表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推介商洛茶,傳播茶文化,并成功與美國經銷商簽訂出口意向合同。

2 商洛市茶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茶葉單產低 全市30%左右老茶園,因為建園基礎差、建設標準低和后天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產出水平低,2017年投產面積23666.7hm2,平均單產255kg/hm2,與全國819kg/hm2和陜西837kg/hm2的單產水平相差甚遠。

2.2 無性系良種覆蓋率低 全市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僅有3600hm2,占茶園總面積11%,(全國58%、陜西30%),比全國無性系良種覆蓋率平均水平低47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個百分點,與漢中36%的覆蓋率相較甚遠。

2.3 組織化程度低 商洛茶葉生產多為農戶分散種植和小茶廠加工,小生產與大市場脫節,抗風險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帶動力不強,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尚未形成。

2.4 產品結構單一 商洛茶產品主要以綠茶、炒青等初級加工的春茶產品為主,2017年綠茶產量占總產量88%,盡管紅茶、黑茶、烏龍茶等夏秋茶產量大幅提升,但比重仍較低,僅占總產量的12%。全市沒有精深加工企業,造成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

2.5 創品牌意識不強 商洛茶葉品牌有近100個,其中4個產茶縣分別以“商南泉茗”、“象園茶”、“天竺翠峰”、“丹鳳泉茗”為區域品牌,各自為政,造成市級品牌“秦嶺泉茗”整合緩慢,導致單個品牌價值不高,知名度和影響力遠不及“漢中仙毫”、“安康富硒”。

2.6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商洛產茶縣中,只有商南縣有專門的茶葉管理機構,其余均由特產中心管理,茶產業人才隊伍上存在總量偏少、文憑偏低、年齡偏大現象,企業技術人員因待遇、環境等因素流動性大,核心加工技術人才嚴重缺乏,高層次人才短缺等問題,制約著生態茶產業發展。

3 促進商洛茶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優化產業布局 優化全市茶葉生產區域布局,保持茶園面積基本穩定,推進適區適種,鞏固提升優勢區,發展特優區。加大低老荒茶園改造力度,強化投產茶園管理,推廣生態有機茶園管理新技術,規范栽培技術,提高茶園機械水平,提升茶園生態環境,促進“茶產業+”發展,實現與文化旅游、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

3.2 加大科研力度 依托商南茶葉技術推廣站、商南縣茶葉研究所等,加強與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研究所的戰略合作,加大對茶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改良和創新等基礎性研究,培育適合商洛氣候環境的高產、優質和高效的茶樹新品種,開展茶樹高效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3.3 加快無性系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支持茶園采用無性系茶樹良種,進行良種采穗圃和繁育基地建設,推廣優良品種無性系種苗、機械化修剪、采集、清潔化加工等關鍵技術,著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提升茶葉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增強精細加工技術工藝能力,加快提高茶葉的品質和效益。

3.4 培育市場主體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省市龍頭企業起帶動作用,大力培育和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擴張升級,通過推行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并購或重組,參與陜西茶葉集團建設或適時組建商洛茶葉集團,支持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更新生產設備、引進生產技術。

3.5 優化產業結構 抓好中低檔茶和夏秋茶的合理開發,重點發展名優、突出中檔、兼顧低檔,做到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做優綠茶、做靚紅茶,提升白茶、黑茶、伏茶的綜合開發利用。延伸產業鏈條,加大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文旅商品等精深加工及茶葉衍生品開發力度,提高茶葉資源利用。

3.6 強化品牌培育 加大茶葉綠色和有機認證,不斷擴大茶質量安全追溯范圍和數量,強化地標的使用。促進茶葉品牌整合,逐步將多小弱的品牌整合到一縣一品、全市一品上來,開展茶葉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和市場專項檢查,規范茶葉市場。鼓勵企業參加著名商標、“中茶杯”、“國飲杯”等品牌評選,組織舉辦國家、省各類展示展銷活動,鼓勵企業在省外大中城市開設品牌專營店,同時推進茶產業與茶文化相融合,開展茶文化挖掘、創作和推介,弘揚茶鄉文化,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

3.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把茶葉科技人才引進納入市、縣人才引進計劃,保證每個茶葉基地至少有2~3名專業人才,通過多渠道、多手段對茶農和企業人員開展培訓,建立茶葉培訓學校,培養種茶、制茶、茶葉品評、茶藝服務等方面技能人才,實現本土人才輸出。完善市、縣、鄉3級茶葉技術服務體系,在茶葉生產加工核心區的縣、鄉鎮配備專業技術人員。

參考文獻

[1]商洛市農業局.商洛市2013-2017年茶產業工作總結[R].2017.

[2]商洛市農業局.商洛市茶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 [R].2013.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茶產業對策與建議
淺析恩施州茶產業發展的優勢與戰略
關于提升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淺析以恩施旅游業助推茶產業的發展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