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州區桑蠶業的精準扶貧政策分析

2018-07-10 12:34周士棟黃婷婷
智富時代 2018年4期
關鍵詞:宜州精準扶貧政策

周士棟 黃婷婷

【摘 要】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了“東桑西移”工程的戰略,將蠶繭生產區從江浙一帶轉移至西部地區。在總的頂層設計指導下,宜州市借“東桑西移”工程的發展機遇以及其得天獨厚的區域地理優勢,順勢引進發展桑蠶業,使宜州廣大農村地區掀起養殖桑蠶的熱潮。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工作擺到了新的高度,廣泛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宜州作為桑蠶業大縣,桑蠶業成為當地的特色農業,宜州區政府緊緊依托桑蠶業及其衍生產業開展精準扶貧,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本文對宜州區桑蠶業的精準扶貧政策開展進行研究分析,探索其在脫貧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和解決長久發展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宜州;桑蠶業;精準扶貧;政策

一、引言

黨的十九報告提出,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要堅定不移的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貧困人口一個都不能落下。

黨中央在2018年2月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三農工作作了重要部署。文件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對加強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有著重要意義,對加大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廣西壯族自治區針對新形勢下扶貧工作的實際和特點,也先后出臺了28個相關配套文件,如《關于創新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若干意見》。

二、宜州區桑蠶養殖業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生產經營,宜州桑蠶養殖產業逐漸成熟發展起來,成為宜州農業經濟發展的強勁火車頭,一大批蠶繭加工企業、絲織品企業、桑蠶食品深加工企業也隨之建立起來,形成了完善的桑蠶業生產鏈,打造了宜州品牌。宜州也持續12年成為了全國第一大桑蠶基地縣市。

(一)生產規模逐年擴大

在2003年,宜州全區桑園面積有10.3萬畝,鮮繭產量1.4萬噸,共創收益1.86億元。借國家東桑西移的戰略契機,宜州區緊緊抓住桑蠶業發展機遇,通過政策扶持等方式大力促進桑蠶業的發展,截至2017年,宜州全區桑園面積達到34.65萬畝,鮮繭產量達到5.8萬噸,鮮繭產量較2003年翻了4倍多,全區桑蠶收入達到28.6億元。從2005年至今,宜州桑蠶業發展總量排全國縣域第一。

宜州做強繭絲綢工業園,引進一批高質量的深加工企業,蠶繭加工企業有質量的發展。截至2017年,工業園區內共有繭絲綢加工企業達20多家,以桑果、桑枝、蠶沙等桑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企業有15家。此外,宜州通過引資建成了全區規模最大的東盟國際繭絲綢交易中心。

(二)桑蠶生產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隨著宜州地區桑蠶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宜州桑蠶業的產量有了量的提升,同時,市場需求的變化也要求桑蠶業的生產要求質的提高。為此,宜州區政府大力推進桑蠶業的科技投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桑蠶養殖、桑園建設、繭產品深加工各個階段分別投入,注重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模式研究和推廣應用。建立技術小組深入桑農,指導生產,同時建立桑蠶標準園示范點,輻射帶動周邊桑農。一系列的生產技術投入,使宜州區桑蠶生產技術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

(三)桑農創收效益顯著穩步增長

自2003年宜州區桑蠶生產小有規模開始,蠶農人均收入為370元,隨著宜州桑蠶業的發展和繭絲綢需求市場的擴大,繭絲綢成品市場前景相當廣闊,使桑繭價格穩定上升。至2017年,宜州區桑農人均收入達6162元,桑蠶收入占宜州地區農民總收入的一半以上。高創收效益使得宜州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進步。

(四)桑蠶產業鏈逐步完善,創新經濟經營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宜州區初步形成了“?!健省?、蠶沙—葉綠素—有機肥”、“繭—絲—綢—服裝”、“桑枝—生物制藥”等桑蠶繭絲綢循環經濟模式,改變以往只能夠以蠶繭粗加工和初級絲綢制品生產的單一發展模式。同時,延長桑蠶生產的產業鏈,對桑蠶資源綜合利用集中突破,以此為產業整體發展的關鍵,推進專業化、規?;彤a業化生產。以桑蠶業為支撐,推廣桑蠶生產衍生產品(如利用蠶沙種植蘑菇、用桑果釀酒)的發展。在桑蠶加工企業方面,擴大繭制品的高質量化、多樣化,延伸桑蠶業成品多樣化發展:桑蠶食品加工、高端絲制品制作、生物制藥等。

三、宜州區桑蠶養殖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宜州桑蠶業的蓬勃發展雖然給廣大農村地區積累了大量財富,使農村地區大量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提升了生活水平,但宜州桑蠶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任存在許多不足,主要體現在:

(一)桑蠶生產群體趨老齡化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勞動人口流向城市,農村地區普遍的出現勞動力老齡化的現象。雖然桑蠶業的經濟效益高,但桑蠶生產勞動強度大,生產風險相對其他農業生產高,使得大量年輕勞動力不愿意留在農村從事桑蠶生產,宜州桑蠶生產勞動力逐漸趨向老齡化。

(二)桑蠶生產技術指導不足

基層桑蠶業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足和專業性的桑蠶技術指導不夠是桑蠶業生產的重要問題。由于大部分桑農都是自主生產經營,生產合作社也只是少數,桑農相互間的生產信息交流少,缺乏統一的技術指導,各個桑農間的生產水平更是參差不齊。同時,桑蠶生產勞動力高齡化,在技能培訓上接受能力也有限,使很多實用新技術難以推廣,尤其是桑蠶資源的綜合利用項目、技術難以實施。

(三)桑蠶養殖的生產基礎設施差,專業化水平低

有相對數量的桑農對桑蠶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認識差,投入不足,加之部分桑農投入桑蠶生產基礎設備的資金不充分,大部分養殖戶沒有建立起專門的養殖房與自動化設施。

(四)企業深加工能力不足企業生產科技含量低

宜州繭加工企業多停留在初級加工方面,繭產品深加工能力欠缺,只有少部分企業能夠進行深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繭產品衍生產業生產加工能力不足,產品生產較單一。

四、宜州區結合桑蠶業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及措施

截至2017年,宜州區桑蠶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區桑蠶養殖戶達到11.9萬戶,蠶農接近50萬人,桑蠶養殖戶占農村總戶數90%以上,具有普遍性的意義。農村貧困人口大部分也從事桑蠶業,桑蠶業成為解決宜州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問題的重要平臺。為實現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宜州區緊緊依托桑蠶業發展狀況,以大部分農戶從事桑蠶業生產的特點出發,結合區內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以桑蠶業作為重要的扶貧手段,廣泛的開展桑蠶產業脫貧工作。

(一)以精準識別、精準分類為前提,結合桑蠶業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目前,在宜州區農村貧困地區或農村貧困人口的貧困原因是深層次、解決難度大、問題多樣化的,政府在解決這些地區或這些人口的貧困問題上需要更多的力量去解決。要對農村貧困地區或農村貧困人口進行精準扶貧工作,首先要解決的是精準識別問題。宜州區政府為解決這個問題,出臺了《精準識別貧困戶貧困村實施方案》,要求桑蠶業精準扶貧工作緊緊按照《精準識別貧困戶貧困村實施方案》的要求,扎實開展精準識別摸底調查工作。

宜州區政府在精準識別調查中,對扶貧工作剩下的硬骨頭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入分析和歸類,將農村貧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劃分為可進行桑蠶業生產、桑蠶業衍生產業生產和不可進行桑蠶業生產三種類型。在不可進行桑蠶業生產中原因主要是:1、自然條件惡劣,完全不支持桑園種植區域;2、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如老人、殘疾人。對不可進行桑蠶業生產的貧困人口實施其他的扶貧政策和扶貧方式。對適合桑蠶業發展及衍生產業生產的貧困人口按照勞動能力、生產資料進行再次分類,根據貧困人口的勞動能力和生產資料,劃分為適合同時進行桑蠶養殖和食用菌等相關延生產業生產的貧困人口、只能進行桑蠶業生產的貧困人口和只能進行勞動量較低的食用菌等相關衍生產業生產。同時對貧困人口桑蠶養殖業生產和食用菌等衍生產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再次分析和歸類,劃分為資金缺乏貧困人口、技術缺乏貧困人口、基礎設施缺乏貧困人口、脫貧意志缺乏貧困人口等。實現了宜州對全區貧困人口數量、分布及貧困原因特點的全面位準確掌握,為進一步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找準“靶向目標”。

(二)宜州區結合桑蠶業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措施

以桑蠶業為依托,針對進行桑蠶業生產和衍生產業生產的貧困戶,宜州區政府從貧困戶的實際問題出發,實施相對應的扶貧政策和措施。在桑蠶業的精準扶貧策略在具體表現在:

(1)加大扶貧資金投入。以建立的扶貧檔案為基礎,由政府專門撥款,建立專項桑蠶業扶貧資金,對不同貧困類型桑蠶農養殖戶劃分對應的扶貧資金補助方式:桑苗補貼,風險補貼,基礎設施補貼等;對聯合生產合作社給予資金支持,鼓勵貧困戶組成桑蠶生產合作社,相互幫扶,共同脫貧;對桑蠶加工企業進行資金支持與政策扶植,穩定企業生產,自上而下的實施政策以保證蠶繭價格保持穩定,讓貧困戶進行桑蠶生產沒有顧慮。

(2)增加科教投入,提高貧困戶生產技術水平。成立專門的桑蠶生產技術小組和桑蠶綜合資源開發技術小組下鄉進行技術指導,廣泛的推廣新技術,尤其是特別困難的農村貧困戶,加大力量對其進行技術指導和產業分析,分析貧困戶生產優劣勢,建議其適合發展的產業。推行蠶桑業及相關產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各鄉鎮建立技術示范基地,技術特派員常駐基層,及時了解貧困戶生產技術問題并進行指導。針對聯合生產合作社,抓大戶培養,通過養殖大戶的示范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

(3)建立新型生產模式。為解決農村部分貧困人口勞動能力不足的特殊情況問題,以及桑蠶生產和衍生產業生產之間連接不足、信息交流不足的問題,宜州區創建了新型“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模式,解決桑蠶養殖戶信息溝通不足問題與勞動力老化問題,把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生產連接起來,使貧困戶在生產中可以選擇桑蠶業生產還是衍生產業生產。從事桑蠶業衍生產業生產的貧困戶能夠直接利用桑蠶業生產戶不需要的桑蠶綜合資源:蠶沙、桑枝等進行生產,直接減少了大量的勞動量,對于勞動能力不足的貧困戶相當適宜。

新模式把分散的生產集中起來,統一指導,提高桑蠶生產的規?;?、科學化,使貧困戶能與技術先進的養殖戶進行技術交流、生產交流,提高他們生產效率。形成互助合作的形式。同時,在新模式中建設幫扶小組,生產勞動中相互幫扶,相互提高生產能力。

(4)加強貧困戶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桑蠶產業及其衍生產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較其他產業高。桑蠶業要求有專門的養殖房進行生產活動,桑蠶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要求勞動量較高,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對于桑蠶業生產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在脫離貧困的桑蠶戶中,實現機械化生產的占很大的比例,但貧困戶缺乏足夠資金進行再生產,一些桑蠶生產基礎設施缺少,降低了桑蠶生產效率。同樣,對與桑蠶業衍生產業的生產對基礎設施有同樣的要求。為此,宜州區加大貧困戶桑蠶生產基礎設施的扶持力度,特別是桑葉園水利灌溉設施,桑葉園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桑蠶業和桑蠶業衍生產業的發展。

(5)“扶貧先扶志”,提升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志氣。扶貧先扶志,一些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擁有充足的生產資料,但由于其本身懶惰造成貧困,對于自身貧困問題也不想改變,對政府扶貧產生依賴。對于這累特殊的貧困人口,宜州區加大對其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起脫貧志氣和意識。同時,通過合作社和幫扶小組主動幫助,在生產過程中讓其感受到收獲的喜悅,改變其觀念。

五、宜州區桑蠶業的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問題

宜州桑蠶業是發展狀況現狀是蓬勃發展的,以桑蠶業作為扶貧手段,推進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是切實可行的,并在今后很長時間內仍然具有實際意義。對于實現宜州區內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區內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戰略目標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就長遠的發展看,如何實現桑蠶業和精準扶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農民脫貧平臺、措施長遠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要切實解決好脫貧桑蠶戶及衍生產業生產戶的返貧問題。宜州脫貧工作很重要的特點是依托但不限于桑蠶業開展,但在實際上,桑蠶業對脫貧工作的貢獻率占比相當高,而且成效快。但這個這個特點同時也是缺點,由于大量的農民從事桑蠶生產,一旦桑蠶業出現大的波動,則殃及到大量的桑蠶戶,特別是貧困戶。解決好宜州區脫貧戶返貧問題,使扶貧政策長期有效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依托政策的長期穩定,另一方面要求完善和發展桑蠶業。

對于政策穩定性,要求政府在實現在2020年區內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戰略目標后保持原有政策不變,能夠長期有效的支持農村相對貧困人口的桑蠶業生產,同時結合新的發展實際實施新的政策支持,保證桑蠶業扶貧政策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脫貧人口不因政策改變返貧。

對于桑蠶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為保證現今從事桑蠶養殖戶及其衍生產業的生產戶的長期穩定性,未來長期時間仍能保持不變,要求桑蠶業要有自身的發展壯大。要求宜州區在今后的發展中,完善桑蠶加工的產業鏈,特別是如生物制藥等高質量深加工,做強宜州品牌。同時,利用廣西作為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銜接東南亞重要門戶,大力推進宜州桑蠶品牌走向國際化和高端化,促使桑蠶業長遠穩定發展,保障宜州桑蠶業精準扶貧政策依托長期有效。

【參考文獻】

[1] 張明沛,廣西桑蠶業:十年成就的“中國典范”[J],當代廣西,2011年04期.

[2] 楊梅艷,廣西桑蠶生物資源綜合利用途徑探討[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0年04期.

[3] 廖先謀,論新形勢下河池市蠶業發展的對策[A],中國蠶學會第七屆二次理事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胡樂山,“東桑西移”給廣西蠶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A],“東桑西移”暨廣西蠶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

[5] 肖更生;羅國慶;吳福泉,廣西蠶業發展的作用與意義[A],“東桑西移”暨廣西蠶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猜你喜歡
宜州精準扶貧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廣西宜州中藥街藥用植物調查及資源保護探討
生態長壽地之印象·宜州(風物篇)
生態長壽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
黃庭堅謫貶宜州期間交游研究——以黃庭堅著述為中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