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江縣城“城市有形文化”研究

2018-07-12 07:57重慶大美景觀藝術設計事務所400053
大眾文藝 2018年6期
關鍵詞:南江縣南江有形

(重慶大美景觀藝術設計事務所 400053)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舉世矚目,城市化的速度日益加快,隨著眾多新興城鎮的興建,城市文化建設難免相對滯后,致使千城一面,缺乏的不僅僅是城市的個性特色,而且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文化延續和人居及旅游環境。

南江縣委、政府以前瞻性的戰略思考,決心以有形文化的打造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突破口,按照“山水南江,古道畫廊”的總體要求,結合在建的公園綠地及廣場街道等城市環境景觀的文化層面的優化提升,將南江縣城打造為一處獨具特色的4A景區。

重慶大美景觀藝術設計事務所接受了本次研究任務,迅速組建本次的策劃專家團隊,在查閱和研究了大量與南江相關的史料及典籍的基礎上,依據《南江縣城市總規》對南江縣城城市功能定位,做出了這份關于南江縣城市有形文化的初步研究成果

一、城市有形文化

1.從“城市文化形態”看“城市有形文化”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城市建設面臨自古未有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孕育和發展,帶動了社會的經濟效益的增長,為城市交通、居住環境的人性化需要,逐漸打下了發展基礎。人們在考慮發展規劃投資建設項目的過程,也經歷了一個逐漸成熟的認識過程。相當一部分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因建設速度過快,發展步子過大而產生了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所謂的城市化供需矛盾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還應當包含精神文化層面上的內容。巨大的城市機器,除了將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社會生活內容全部涵蓋,還應當從文化、從美學、從綜合的層面去開闊,去升華人們的精神。在升華的過程中,城市就逐漸會獲得自己獨有的城市形象,擁有自己獨特的城市靈魂及城市個性。

“城市有形文化研究”這個課題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新的城市建設不僅僅是要滿足于人們的功能需求,更要滿足于人們對精神及文化的需求。在目前對于公共造型藝術概念和觀念性的局限性前提下,我們要在城市規劃的建筑文化、人文環境、造型藝術、地域性歷史人文學科,本土化的鄉風民俗等諸多交叉重合的領域中找出一個具有共性的節點,而這個節點正好是打破公共造型藝術創作中的盲點,起著方向性和指導性的作用,這個節點就是城市的有形文化研究。

城市有形文化研究,是研究一個城市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能代表這片地域及這個城市的精神文化。其中那些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物質介體的,如古老的文物古跡保護,如作為城市的框架廣場,干道景觀設計,如構成城市若干節點上的雕塑、壁畫的創作設計,如建筑立面及風格的設計與管理,以及新文物的認同與保護等,從思想內容到表現形成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

遵循歷史和地域文化的發展軌跡是絕對必要的,城市不僅僅具有實用功能,它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靈魂積聚的地方。城市文化在橫向反映地域特征,在縱向反映歷史特征,并自始至終反映市民的觀念和意志,以此增強市民的民族自信、鄉土自信及文化自信。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脈絡,它一頭連著昨天,一頭連著今天,一頭還直接關系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歷史是一個城市的記憶,珍視并運用這些元素,給我們的城市以傲人的形象,為我們在繼往開來的奮斗歷程中,夯實文明的基礎,奠定精神的高度,使我們的城市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形象與藝術風格,使“山水南江”獨具魅力,讓“古道畫廊”熠熠生輝。

2.“城市有形文化”概念的提出背景

“城市有形文化”的概念和名稱,至今在國內外尚未發現相關專著。但是涉及公共藝術和公共造型藝術的文章、專集和著作則非常廣泛。公共藝術或是公共造型藝術的提法和概念,在歐洲尤其是德國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曾探討過。我國近幾年經濟持續迅猛發展的差異,體現在各個城市的公共造型藝術方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呈現出各自發展的歷史基因和時代特征。

一個城市的特色,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在特定的歷史長河中和獨特的自然環境下和諧成長起來的,是城市內民眾居住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改變的總和,它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變革。

3.“城市規劃”與“城市有形文化”的關系

中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程序一般是: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邀請委托規劃設計單位先進行“總體規劃”(簡稱“總規”),再在局部功能區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如果要進行建設,則再請相關設計單位按照“總規”或“詳規”進行社區、建筑等進一步的規劃設計,包括具體空間景觀的城市設計。一般來講,城市規劃主要著重于發展目標、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和建筑部署,偏重于表達一個平面的城市,而在具體的建設中,面對的則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立體城市。

城市規劃與城市具體建設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規劃與建設上的平面城市向立體城市的過渡關系。既要立足于解決城市結構、建筑平面位置等諸如此類的專業問題,又要充分考慮到城市中建筑立面的體量、形式、風格以及文化符號等問題。城市規劃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為核心,以城市平面和城市立面的綜合規劃為基準,充分考慮城市發展的歷史沿革、物質基礎和精神特征,不能破壞城市的文化命脈。

城市有形文化策劃是對城市規劃的有益補充,是指城市立體空間藝術形象的綜合構思,反映的是城市具體的建筑立面空間組合,包括建筑、環境、園林、景觀、雕塑等。她一方面強調以城市文化的有形一面為研究重點;另一方面,她不是從“公共造型藝術”的角度去看城市,而是反過來,從“城市”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公共造型藝術”,站在更高的層次去分析和研究造型藝術的“城市的文化個性”。

4.構建和諧城市是城市有形文化的策劃目標

城市規劃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謀劃與創新問題。滿足社會各階層市民的需要,各種價值觀的協調共處,也同樣是城市規劃和城市有形文化策劃的最基本尺度。

“和諧城市”要經濟繁榮和永續發展;也要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健康的文化風貌。個性特征是城市文化的靈魂所在;優美清新是生態化的居住要求;擁有完善的城市管理與服務體系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5.各類規劃中對于南江的定位及與本次有形文化分區的關系

在《四川省城鎮規劃體系》中,已經將縣城定位為五個部分:川東北光霧山風景名勝區的旅游服務中心;新的《南江縣城市總規(在編)》中擬將南江縣城性質定位為:光霧山風景名勝區的旅游服務基地;川陜交界的商貿重鎮;以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為主的山水生態旅游城市。

新的《南江縣城市總規(在編)》中擬將南江縣城規劃建設劃分為三片。分別為北部旅游服務及高檔生活片(中遠期發展):養生潭(旅游接待)、月亮壩(居住組團)、馬躍溪(居住組團)等組團;中部城市綜合發展片(現狀建成區):縣城大堂壩商業中心及舊城片區;朝陽新區行政中心及楊家河綜合居住區;紅塔文化體育體片區;南部榆槐現代產業城片(近期重點發展):近期重點發展以黃金新城(綜合商務區)、槐樹村休閑度假區、幸福森林家園、東榆工業園、躍進創意農業園五大組團構成的榆槐現代產業城。

南江縣城有形文化設計就是不但要要圍繞這個主題做文章,而且還要在這個前提下,圍繞“米倉文化”這個主題將城市空間劃分為五個較大的文化分布區域。即: 北部旅游服務及高檔生活片區; 縣城大堂壩商業中心及舊城片區;朝陽新區行政中心及楊家河綜合居住區;紅塔文化體育體片區; 南部榆槐現代產業城片區。我們力圖使每一個片區、廣場及節點均成為南江縣域旅游的各具特色的形象窗口。最終能夠為城市環境美化和文化積淀做出突出的成績。

二、南江縣城有形文化——縣城地域文化特點發掘及與城市有形文化建設的策劃及構想

南江,古屬巴國,后為集州,先秦、西漢就有政區建置,公元525年立縣,迄今已有1480多年的建縣史。地跨北緯31--32度的的南江,在祖國南北分氣候分界線上,處于秦巴山區腹地。南江人自石器時代以來,經過八、九千年的滄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南江文明。南江人用了數千年的歲月,在公山下,幾水邊,打造了米倉山中的南江城。南江縣城是“米倉古道”最重要的節點,南江縣城以北被稱為米倉北道,縣城以南北稱為米倉南道。自本地土著——古代巴人“板楯蠻”助周王伐紂始,米倉古道又賦予了她堅韌不撥、萬難途坦的米倉精神。其歷史和文化自秦漢及三國以來尤為燦爛輝煌。新的南江城,東隨公山而擴,西依地勢而建,南北順幾水而拓展,隨著米倉文化的逐步研究發掘及有效展示,必將把她裝點成一處迷人的“古道畫廊”。

1.南江縣城有形文化策劃總述

以縣城新總規范圍為規劃范圍;構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為指導思想;以《四川省城鎮規劃體系》、《南江縣城市總規(在編)》為規劃背景;以《南江縣志》、《巴中鄉土文化系列叢書》、《南江縣詩文楹聯選》、《米倉山》、《探秘米倉道》等諸多文化典籍及記錄片所描述的米倉古道文化與本土農商文化相融合的歷史文化,以及正在建設發展中的城市化的新南江、南江的生態旅游文化為文化背景;以堅持南江自己風格的特色文化,為南江的城市環境的美化、城市文化的積淀和旅游發展奠定永續的發展基礎為文化發展走向;以國內外經驗為借鑒。以期在此總體思路下設計出滿意的南江縣城有形文化作品。

總體形象通過以下方式獲得:主體形象中,以中心區、公園、社區為面;城市干道、沿河流域、商業街為線;以城市廣場、城市節點、交叉路口、商業廣場、學校、橋頭堡、隧道口為點;以城市出入口、城市結合部、山水環境為界。做到點線面結合、動與靜安排、古典與現代的交融和保持與創新的折衷四個方面。

2.具體布局方式及有形文化研究內容

(1)面——以紅塔新區及朝陽新區為中心景觀區:以北部旅游接待區(含養生潭)、老城部分及段渠公園、黃金片區、東榆產業園區等為重點景觀區;以公山森林公園、梓同觀森林公園、石松山公園、寨梁山山體公園、照壁崖森林公園、天生橋山、槐樹水庫等為自由景觀區;以城市范圍內各居住片區為社區。

(2)線——以交通要道:以高速公路、巴南路、南南路、繞城環線為對外交通要道;以光霧山大道、米倉山大道為對內交通要道,以城市主次干道兩旁及中心綠化帶為綠化帶;南江河:城市范圍內的濱河兩岸;步行街:三古街、濱河商業街、其他城市商業街道等。

(3)點——城市外圍出入口:高速路南北入口、省道入口、琉璃關以及個城市交通節點部位;中心城區入口:黃金大道、龍渠大橋;城市廣場:光霧山廣場、紅葉廣場、中嘴廣場等;城市節點:風雨廊橋、斷渠公園入口、體育館、影劇院、企事業單位及中小學小面積城市綠地等。

(4)界——城市結合部:城區結合部:南北高速互通口岸、省道東榆段入口(工業區南入口處)琉璃關通江方向出口、西環線光霧山方向出口等;山城結合部:山體山林與城市結合部。

(5)南江地域文化形象分析:以米倉古道文化為源頭的米倉文化現象;公山幾水為地域特征的意象文化符號;以光霧山紅葉為地域形象的生態文化符號;以南江黃羊、金銀花、核桃大葉茶等為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以南江山歌為載體的民間文化現象;以巴人戰舞特征的薅秧歌舞山歌文化現象;以跳大神、請水等具巴人遺風的巫文化現象;南江出土的一些歷史文物所反映的紋飾造型文化元素;南江本土歷史、文化及名人軌事等;南江的革命斗爭歷史及紅色文化。

南江縣處于米倉山中,米倉道上。位于四川東北邊緣的南江縣域,八千多年前就有了人類活動的文化遺跡。建制屢變,并多次有移民的大規模介入,其內發生的歷史事件眾多,民俗龐雜、南北兼容。以米倉古道為歷史線索,可以囊括以上十種或更多的地域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和個性特征都是米倉古道在數千年來的歷史沉淀和文化積累,均可稱之為“米倉文化”。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米倉文化”,作為南江的代表文化絕對當之無愧。

3.南江縣城的有形文化分區

南江城有形文化的分區定點,按城市功能規劃分區與南江有形文化結合的原則,我們意將其和現在新的城市規劃中的幾個較大的片區掛鉤,融合為五區一園,五區即:

(1)東榆及黃金片區“南部榆槐現代產業城”。文化主題確定位為:南江印象—川陜明珠,米倉秘境;主要表現“傳說神話”方面內容”。

(2)朝陽片區“行政中心及楊家河生活組團”。文化主題確定位為:巴風民俗—天賜米倉,人壽年豐;主要表現“民俗風情”方面內容。

(3)紅塔新區“文化體育中心”的;

文化主題確定位為:人杰地靈—天開蕊榜,紅葉題詩。主要表現“地域文脈”方面內容。

(4)大堂壩“老城中心”片區。文化主題確定位為:[崢嶸歲月]—紅色記憶,流芳千古;主要表現“革命斗爭”方面內容;

(5)西環線?!氨辈柯糜畏占案邫n生活片區”;文化主題確定位為:[魅力南江]— 巴國故地,古道鉤沉;主要表現“歷史溯源”方面內容。一園,即:以斷渠公園為基地的“米倉文化產業園”

三、南江縣城有形文化具體實施內容——區域要點提煉及定點建議

1.南江印象—川陜明珠,古道畫廊

位置在“南部榆槐現代產業城”范圍內。此為縣城的南大門,屬于多數游人快速通過的區域地段,要建立一種南江作為旅游大縣的神秘印象,和勾起游人尋蹤探秘的強烈興趣。

文化要點提煉:包括神門傳奇、巫峽壁鼠、孔明求仙、金盆儲糧、青鸞化鵝、財奴許妻、阿三變猴、賈郭山下、替民行道等。

具體做法: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形和空間特點,按照場地內容進行有形的文化內容、尺度、造型方式的安排??梢浴按兠髦?,米倉秘境”為主題創作一系列具有地域風格的藝術作品,裝點重要的城市節點及街道要沖。比如高速路互通口岸,即可以“川陜明珠”為主題,展示南江的縣域生態旅游大縣的形象。工業園入口廣場,“龍馬精神”則詮釋南江意氣風發,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南江境內的民間神話傳說最能引起游人的興趣,這些可以在重點路段及合適位置以藝術化的形象展示之。

特別是黃金片區,此處為迎賓大道,右側為濱江步道,左側為商住街道,此段空間定線性發展,所以適合因地制宜、形式統一進行有形文化展示設計。大道兩側應種植紅葉及彩葉樹種形成“紅葉迎賓”的感覺,以此烘托環境氛圍,沿江步道和黃金大道左側的商業步行街,需要因地制宜地以圓雕小品或自然石鐫刻形式來展示有形文化,內容當以南江紅葉、紅玉文化、自然山水的四時八景、神話傳說等,為創意造型布置道旁。加上匠心獨運的城市設施設計與布局,讓人們在行走之中能感受到自然與人的和諧、或勾起對南江更為悠遠神秘的想象。沿江一側以圓雕小品或自然石鐫刻,欄桿文字及雕刻結合等形式,內容則以表現米倉自然山水的詩文對聯,以書法鐫刻于自然石上或欄桿等載體,其結合方式需仔細斟酌,力求自然不露人工刻意為之的痕跡。圓雕小品則可與之內容上相呼應。沿街一側則適宜以景墻與休閑廊相結合的方式做浮雕壁畫或神話集傳說故事性的圓雕,將南江神話傳說、紅玉文化及自然山水風貌特色及四時八景等內容以詩意的手法創作出來,引人神往,催人遐思。

再往前就是中嘴廣場,此處為旅游城市標志“馬踏飛燕”雕塑位置地,建議建議此廣場再做一壁或數壁或以壁浮雕——《南江印象》作為此主雕的背景墻,將南江作為旅游城市的特色綜合性地進行概略式展示(以神話傳說為主)。表明南江旅游有其博大深沉的內在,不是浪得虛名,是實至名歸的旅游目的地,目的還是要勾起游人一探究竟的強烈愿望。

2.巴風民俗—天賜米倉,人壽年豐

位置在朝陽片區行政中心及楊家河生活組團。朝陽新區,為縣城行政中心,是南江政治中心,其市政廣場已賦予特殊的內涵。廣場周圍的街道市面,宜以具有南江符號的“巴風民俗”裝點,以示親民愛民,與民同樂的境界。不宜太過高調處理,要體現與民同樂的親民特征應該成為此處的特色,所以將巴人文化及民俗板塊放在這里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文化要點提煉:既有特產內容——豐年翡翠(翡翠米)、三羊開泰(黃羊)、金銀花開(金銀花)、桃園樂事(核桃)、元鼎春深(大葉茶)等內容;還有各類習俗——背抬習俗(背二哥、滑竿、抬石頭、木料等)、建造習俗(修房葺屋說吉令等)、民間樂事、交往習俗(拜干老子、拜壽、拜把子等)、婚嫁喪葬(哭嫁、做道場等)、巫術祭祀(端公杠神請水等)、特色歌舞(翻山餃子、薅秧歌舞等)、風雨節氣(農事節令氣候等)、生產風俗、生活禁忌、生產工具等。

又加之有三古文化步行街、風雨廊橋、光霧山廣場等特色城市空間匯聚于此,業態大多為餐飲住宿及地方美食、各行工藝、文化館、紀念館一類,所以也很便于民俗有形文化的有機結合。其它地方則可因地制宜地將米倉一帶的特產、特色,比如南江黃羊、金銀花、核桃、大葉茶、翡翠米、本地耕牛、騾馬、野生動植物形象等,或以藝術的處理,或以神話傳說,或以夸張手法作主題展示。

具體做法:利用風雨廊橋橋頭一段長120米、高4.5米左右的城市“硬傷”堡坎,做民俗風雨墻,以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反映米倉山一帶的農事、氣象、物產及與之相關的民俗活動,烘托出一派祥和吉祥的氣氛。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與風雨橋形成造型及意義上的一體化聯動,為風雨橋注入民俗文化特色,為這個重要的城市節點再添一抹亮色。利用光霧山廣場綠化及水景空間,以雕塑小品的方式將百姓喜慶豐收、載歌載舞的形式藝術化的予以表達,既能起到烘托環境文化及氛圍的作用,又不破壞影響現有格局,是為錦上添花的手法。光霧山廣場為政府形象廣場,為了體現與民同樂和人壽年豐的吉祥寓意,可以將南江人們的歡樂生活及豐收場景,以及南江物產部分依據場地空間需要而適當做藝術造型點綴;三古文化步行街,則應依據不同的空間屬性和特點而設計與之相呼應的造型手法及方式,來展現米倉一帶傳統的三十六行商業形態,市井俚俗的插諢打科等詼諧幽默的特色,山歌妹子、背二哥形象、端公儺戲地方雜戲內容,薅秧歌舞等等均可為創作內容,可為壁畫、浮雕、圓雕、門頭雕飾、地刻,形式多樣。民間收集的水缸、石磨、斗笠、豬槽、石碾、石門均可作為步行街小品點綴使用,以彌補歲月痕跡的空白,使三古街更添“古”意和民俗意味,使游人更感親切與鄉土。

在與紅塔新區相連的大橋兩頭欄桿,各放置一對巴人圖騰“白虎”形象,使之與現有橋欄桿融為一體,打上巴地地域印記和起到文化時空的鏈接作用。

3.人杰地靈—天開蕊榜,紅葉題詩

紅塔新區是南江縣城“文化體育中心”。紅葉廣場、影劇院、體育場、以及學校、醫院等等。這里是整個南江縣城地域文化打造的重點。在這里將古代米倉文化中豐厚的自然及人文氣息與現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必將為南江新城增色添彩。使其不但具有現代氣息,而且還能具備豐厚的地域文化底蘊。

文化要點提煉:蜀道雄關、光霧云霞、紅葉題詩、張飛植栢、天開蕊榜、斷渠覓蹤、幾水詩魂、南江才女、清士高風等

具體做法為:以紅葉廣場為中心,以紅葉抽象形態作為中心水景,依據廣場空間設計需要,配以米倉地靈人杰(地域勝景及才子佳人)的傳說故事性文化浮雕,反映米倉文化中的人文特色。以南江歷史的紀事長卷和米倉文化的人文特寫,組成壯觀的“南江紀事”藝術墻。把古道之上,紅葉叢中的上下九千年,縱橫三百里的南江盡收其中。還要在廣場適當的位置設“今日南江”櫥窗或記事墻,以攝影及書法、字畫反映當前的時政要聞和城市、交通建設歷史及成就。這里必將成為南江人民的驕傲。讓其成為游人必讀南江之重要文化窗口,使它成為南江縣城一張璀璨奪目的現代名片。

在影劇院則以皮影造型為藍本將現代人的形象與之互動,寓意深遠逗人一樂,體育場外,將古人的體育活動(如打秋千),以及現代體育賽事與古代巴人形象或山民形象關聯,藝術創作后,置于場景中,古今融合,妙趣橫生。也可用現代鐵人三項或足球與古代巴人形象關聯,古今融合,妙趣橫生,主干道兩旁步行街中可點綴以自然山石、書卷、竹簡造型,其上鐫刻米倉名篇佳句,適當配以本地文化名人雕像及小傳,則更能啟迪世人,廣開文路,在公山隧道等門口則可以本地出土文物之紋樣裝飾之,使其更具古樸人文意味,環線入口則可以用文士提筆揮毫之形象,展現本區塊之人文特色,形象宜選清代知府張行云之手書“天開蕊榜”之場景,合理安排,巧妙布置,定能別開生面,瑞啟人文,此處毗鄰中學與公山公園入口,很是適當。公山公園入口則宜設一小型廣場,傍山一側以牌坊為山門,廣場兩側,宜以疊石水景體現生態之意,傍環線則可為一浮雕照壁,其上可鐫刻公山書院的軼文軌事,以資記憶那段歷史,使之不會沉沒于歷史的風塵之中,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在此山恢復“公山書院”,并可以此作為地域文化的研究場所。

4.崢嶸歲月—紅色記憶,流芳千古

此段地處老城“大堂壩老城商業中心”,有紅四門、五公祠等遺跡。建設可以紅軍為主的遺跡“紅四門”為誘因起源,把在那段崢嶸歲月中,南江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歷程以浮雕、圓雕、詩文題刻等適當的有形文化方式藝術再現及復原展示。依據城市空間造景的需要加以修飾、點綴,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環境,結合城市注入紅色文化的影響,另方面還可以再現那段不能忘懷的光輝歲月,其中有紅軍文化,巴山游擊隊及赤衛隊,蘇維埃政權等故事、標語、人物等。

文化要點提煉:保路救國、紅四門前、李帥軼事、娘子軍團、木門會議、南江鏖戰、鐵血軍魂、長空烈焰、游擊巴山等

具體做法為:修復清理紅四門外圍環境、建筑,還遺跡以良好的面貌,并輔以紅軍入城之浮雕圓雕(要以藝術的手法使之有機組成,切忌生硬)。

在大堂壩廣場上以 南江革命的幾個階段為故事內容,配合現有環境,做裝飾柱雕設計,當的位置,定能讓環境更美更有靈魂及主題。

其它一些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濱河路較寬敞之地點也可適當放置一些革命主題的故事性浮雕、圓雕小品及自然石,革命詩文、標語復制題刻,或造型精美的石雕書碑記題刻,總之以點綴美化城市融入環境為宜,不宜過分張揚或破壞環境美觀,讓市民和游客在不經意間即自然地接受了革命傳統的教育,或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洗禮,從而了解發生在南江的這段歷史和記住南江人民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曾經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斗爭過,那些英烈那段歷史將永載中國革命史冊,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5.魅力南江—巴國故地,古道鉤沉

此段是“北部旅游服務及高檔生活片區”,處西環線最北端,處于南江河上游地段,為縣城北部出口要沖,自此以北即出縣城為古時的米倉北道。有發現遠古人類遺址的斷渠公園,而且與富有傳奇色彩的菖蒲澗的太子洞毗鄰而居,故宜將能反映米倉古道歷史文化特色的有形文化元素加以深挖,并依據地形和城市空間的需要而適當設計,以美化環境,點彩文脈。

文化要點提煉:巴人故地、廩君建國、巴師伐紂、韓溪夜渡、漢巴滅楚、蜀漢屯兵、牟陽鏖戰、皇柏森森、太子避亂、鐵血抗蒙、三春點將、古道印象

具體的做法是:在最北端出口處設置大型城市形象雕塑——“魅力南江”。在本地段中心廣場及養生潭旅游接待中心廣場上各因地制宜設計以“巴人故地”、“古道鉤沉”為題材的宏大米倉歷史畫卷,展現米倉古道深遠厚重的歷史面貌,在整個城市片區中和城市重要節點,均可將各階段歷史故事傳說加以藝術演繹及處理,因地制宜地依據場地及空間需要而設計,設置有形文化的藝術造型,使米倉歷史能為這城市增加厚重的文化份量。

南江代代不乏故事,朝朝均有傳奇。只需深挖文史、熟讀經典,用藝術的手法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在演繹加工的精雕細作中,一件件具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作品將會把那一段段沉入歷史長河中的金珠磨亮,使其更加灼灼生輝,而從此光耀千秋。而在龍渠大橋北橋頭在傳統上是米倉北道的起始點,在其左側空地適宜建造一小型廣場,可放置“古道印象”圓雕一座,這里毗鄰斷渠公園,處于米倉北道的傳統起始點,既可以作為橋頭景觀雕塑使用,也能作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及地標性節點景觀。

6.米倉文化產業園(斷渠公園一帶)—反映綜合性和永續性特色

現今斷渠公園一帶面積約3000余畝,下抵斷渠大橋,上至琉璃關,在本屆政府的思考中當與米倉文化產業園一體打造,方便為其破繭重生提供物質營養與精神和文脈的基礎。

依據現有地形地貌和已有設施,檢視其優劣之所在,在現有基礎上重新規劃調整其布局、空間、形態,使之能舊瓶裝新酒,適應新的內容安排與調整,并能舊貌換新顏,繼而最終實現文化和產業有機融合與永續運營。

文化產業是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將文化做成一項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而要為這個產業的發展,安排落實一個有利于它永續成長的環境更屬不易。米倉文化的厚重博大以跨幾千年歷史,橫越數百里的山水,其中蘊含了生態自然、歷史傳奇、民俗風情、人文典籍等幾大內容,而這些內容自身的存在是靜止的形態,要讓它們與產業相掛鉤,與市場相聯動,所要考慮的問題與方法就不僅僅在于米倉文化本身了,應當從它本源開始,去探索米倉文化在現今商業社會的環境里如何創新,創造性地生存并發揚光大,有產業就有投入,有投入必定需要回報,回報的豐厚與否,決定了產業的興衰演變,所以依托現有的段渠公園,審慎地將米倉文化產業體系有機的植入其中,既能為公園增色,也需讓產業添彩,以帶動南江文化產業的繁榮和創新,創造更多的以米倉文化為業態的新的高回報的就業崗位。

四、結語

作為南江縣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南江縣城應側重于個性城市及和諧城市的文化內涵構建,全面推進新世紀初的南江縣城城市文化建設,增強南江縣城城市文化綜合競爭力,營造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并為申報以及建設好“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預先做好功課。

參考文獻:

[1]南江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

[2]賈大泉.四川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李旭升.巴中鄉土文化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南江縣南江有形
墨韻書香
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方法探析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義
南江才措的詩
南江縣近50年(a)降水年變化特征分析
秋天的早晨,我與一片觀音蓮相遇
從有形看到了無形
南江縣曼地亞紅豆杉扦插繁育技術探討
南江縣林業生態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