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土司學構建的開山之作

2018-07-13 14:45彭福榮
三峽論壇 2018年3期
關鍵詞:導論土司學術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3-0111-04

李良品教授新著《中國土司學導論》(以下簡稱“《導論》”)作為中國土司學構建的開山之作,于2017年9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于兄長、同事、師友、同行等關系,李教授與筆者曾就中國土司問題研究頗多交流。欣喜之余,筆者出于系統了解、全面把握最新研究成果的動機,捧書夜讀,至今歷時8個月,有些話不吐不快。下邊的這些話,有的是筆者對李良品教授為人治學的感受,有的是關于中國土司問題研究的理解,有的是閱讀《導論》后的認知,不一定說對了,不一定把握住了,不一定理解對了,權作拋磚引玉。如果能引起前輩時賢繼續深入研究中國土司問題,繼續關注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繼續深入研究《導論》提及的有關問題,對中國土司問題研究和中國土司學理論創新與方法探索,或許是有益的。

一、十年矢志真思量

李良品教授是長江師范學院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現任重慶市重點學科民族學負責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土司文化專業委員會輪值主席。從他首次發表與土司有關的論文,到出版《導論》,前后跨越12年??梢哉f,《導論》是其十年關注、研究中國土司問題的系統性成果,是其對自己和學界尤其最近十余年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的理論總結。

有學者簡要回顧老李(我們團隊平時非正式場合的親切叫法)研究中國土司問題的學術歷程,“從2007年發表《建國以來西南地區土司問題區域研究綜述》一文開始,十年來,李良品教授在中國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研究領域著力甚重,辛勤耕耘,先后發表《土司制度終結的三個標志》《構建“土司學”的幾點思考》《土司研究取向的新視野》《土司制度:國家權力在西南土司地區的延伸》《改土歸流:國家權力在西南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的擴張》《土司時期西南地區土兵的軍事領導體制研究》《論明清時期土司制度的功能——學理層面的詮釋》等土司研究系列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土司制度與國家治理研究”及省部級社科規劃項目和橫向合作項目10余項,出版《石柱土司文化研究》《土司時期西南地區土兵制度與軍事戰爭研究》《播州楊氏土司研究》《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年度發展報告》等系列著作10部”,認為他“是一位十余年來一直專注于我國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研究的學者”,其“踐行土司理論與實踐研究”和“豐厚的學術成果”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認可”。[1]這樣的認識純然不錯,但老李注意到土司問題的特殊性,或許是在2005年。他首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史研究”,可能敏銳地注意到我國元明清時期西南等地的土司現象。在他影響和指導下,長江師范學院現任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李偉發表其學生時代的學術研究處女作《烏江下游土司時期貢賦制度考略》,成為學校專家學者研究中國土司問題的開端。遲至2006年,李良品發表《烏江流域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教育的類型、特點及影響》,是其與同事湛玉書教授關于區域性民族教育史的合著成果,開篇就明確“土司制度是在‘天下一統、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政治形勢下產生的?!了疽辉~最早見于明代。但是,土司作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王朝轄治少數民族地區所采用的‘以土治土的世襲土著長官之稱,則出現于元代。當時,元代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加強管理,在今天的土家族聚居地區實行一種異于宋代羈糜制度的新政治制度——土司制度。明代沿襲元代的體制并加以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封建王朝統治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2]提出土司制度是“天下一統”、中央集權政治的產物,代表王朝國家“以土治土”的土司出現于元代。元代這種“新政治制度”“異于”唐宋時期的羈縻制度,“明代沿襲元代”,發展成為封建王朝“一套完整”“統治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這是關于中國土司問題、中國土司制度和中國土司政治的一種睿智和洞見,非惟他自己在《導論》首章“中國土司學的主要學術概念”專題確證,也是此后學界廓清土司制度及其歷史演變、辨析土司學基本概念和防范所謂土司研究泛化問題的強化標尺,顯示作者的理論篤定和學術堅守。事實上,李良品教授12年始終關注中國土司問題,相繼發表《構建“土司學”的幾點思考》、《齊政修教:明清時期土司地區國家治理方略》、《土司研究取向的新視野》、《“因俗而治”:明清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治理政策》、《改土歸流:國家權力在西南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的擴張》、《土司研究者的社會重任:構建“中國土司學”》、《論明清時期土司制度的功能——學理層面的詮釋》等數十篇系列論文,尤其近五年更將學術旨趣投入土司研究領域,相關的41篇論文約占12年論文成果的76%,其宏觀土司學理論思考、微觀土司個案觀察和研究方法探討為撰成《導論》奠定堅實的基礎。

除自己獨立矢志土司學理論創新外,李良品教授還長期倡導、引導和推動長江師范學院專家學者關于中國土司問題的研究,使所在學校對中國土司問題的研究走向深入。在他倡導下,筆者在2006年將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為《烏江流域流域土司時期文人詩歌研究》,成為最近十余年研究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與文學、烏江流域土司制度與社會控制、烏江流域歷代土司的國家認同的基礎。2007年5月,湖北民族學院召開的“土家族確認50周年暨土家族研究學術研討會”是個難得的機緣,李良品教授與吉首大學土司研究專家成臻銘教授徹夜臥談中國土司研究,強化他研究中國土司問題的學術旨趣,對自身和長江師范學院土司研究及其團隊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李良品教授于2010年、2015年先后主持教育部規劃項目“土司時期烏江流域土兵制度與軍事戰爭研究”、“元明清時期土司承襲制度研究”,2011年、2016年相繼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時期西南民族地區鄉村社會與國家關系研究”、“中國土司制度與國家治理研究”,先后結項并產出重要成果。除老李之外,長江師范學院獲得多項關涉中國土司問題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如2010年彭福榮獲得“烏江流域歷代土司的國家認同研究”、2014年莫代山主持的《“改土歸流”后武陵民族地區人口流動與社會治理研究》、2016年譚清宣主持的《國家治理視域下明清時期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研究》、2017年葛天博主持的《清代云南地區土司的法律監控研究》,這些項目直接關涉中國土司問題。另外,2012年祝國超主持的“烏江流域民族間信任和諧與社會穩定發展研究”、2013年余繼平主持的“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宗祠文化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亦有旁及,帶動曾超教授等撰寫《李化龍平播紀功銘與國家認同內涵研究》等十余篇學術論文,形成長江師范學院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創新團隊,成為全國研究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的學術重鎮。在此意義上,《導論》是老李關于中國土司問題的思考,也某種程度涵蓋他關于團隊組建、學術研究、理論創新和方法探索的經驗,對后續中國土司學理論創新和方法探討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二、一朝付梓功績在

從1908 年云生發表《云南之土司》、1944 年佘貽澤碩士畢業論文《中國土司制度》算起,110年土司研究經歷啟蒙期、低迷期、快速發展期和鼎盛期等發展階段,專家學者相關的論文著作、調查報告、專題文集等數量驚人,跨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學科領域,今日形成土司問題研究專學化熱潮??梢哉f,《導論》是老李十余年中國土司問題研究的學術心得和理論總結,成為百年土司研究長河中的重要里程碑。

土司學是成臻銘教授于2009年明確提出的專門學科理論,但李世愉先生認為是一種跨越學科障壁,組織專家學者“任重道遠”研究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的機制體制,此后中國土司問題研究的專學化進程愈陷入理論焦慮的尷尬,專家學者對何為土司、何為土司學、土司學研究對象、土司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等系列基本問題都發生若干爭論并延續至今。李良品教授在《導論·序言》開篇,引述習近平總書記“當下時代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論斷,表明其意在這樣的時代,對中國土司學作出自己的回答。

李良品出版《導論》,是最近10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土司文化專業委員會等學術組織推動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繼李世愉、方鐵、成臻銘諸先生表率全國專家學者后的重大事件之一。[3]《導論》全書10章27 節及自序、導論及后記和參考文獻等共46萬多字,學者認為是“堪稱我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系統化和理論化建構的最新成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驚艷之感。[1]對此,筆者通覽全書發現,首章“中國土司學的主要學術概念”試圖界定基本術語以奠定全書的理論基礎,第二章梳理“元明清國家治理理念”為探討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張本,第三章“土司學構建與多學科視野”強調中國土司學理論建構的跨學科屬性和視野,第四章指明中國土司學構建的“研究對象”,第五章展示中國土司學“理論體系”的構成,第六章揭示土司學建構的“理論路徑”,第七章指出土司學構建的“基本路徑”,第八章說明“中國土司學的研究方法”,第九章分析“中國土司學與土司文物保護單位”以回應中國土司文化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和價值,第十章點出中國土司學理論構建“應該注意的問題”,從邏輯起點到整體架構,總體顯示作者縝密的理論邏輯、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其自覺的服務意識,用我們的話說是“居長江師院,操中南海的心”,確系百年中國土司問題研究又一個最新成果,將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的系統化和理論化推送到新高度。我國學術界首部以“土司學”命名的學術專著如此驚艷亮相,確實也必須令人敬佩,《導論》一付梓出版,就已然占領了學術的制高點。嗣后,任何人研究“中國土司學”,恐怕不能拋開這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學術成果。

事實上,《導論》確實回應了學界長期存在的理論困惑。在首章基本概念探討中,老李用6萬余字約占全書13%的篇幅,詳盡梳理“土官與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改土歸流”的內涵、源流、價值、意義等,既是對此前學術成果的辨析和吸收,也是對文獻資料的廣泛查閱,更是自身的獨立思考。李良品很早注意到中國土司問題研究的跨學科屬性,曾在論文《構建“土司學”的幾點思考》指出:“土司、土司制度、土司問題、土司現象、土司文化等研究內容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農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專家學者的土司研究均能在上述學科門類找到對應點”,構建“中國土司學”,應該是在歷史學本位下,與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軍事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宗教學、文化學、藝術學等多學科會通、交叉”。[4]這無疑是一種確論,但凡進入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領域的人無不深有感觸,但《導論》則進一步深入闡釋中國土司問題研究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交融、融合和運用的關系,顯示出宏闊的學術視野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李良品教授在自身研究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土司文化遺產已經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實際,專章從“土司文物保護單位的類型”、“土司文物保護單位的價值”、“土司文物保護單位的現狀與問題”、“土司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對策”著眼,討論“中國土司學與土司文物保護單位”,是對我國當下處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和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變化的學術回應,使研究和成果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強烈服務意識和理論指導價值,呈現圍繞國家治理研究中國土司問題的學術視角,體現專家學者的學術態度和責任擔當。因此,《導論》確實是一部關于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專學化理論建構的成果,是作者系統化、全面化和理論化的觀察和思考,是一部值得翹指點贊的學術著作,作者“敢吃螃蟹的勇氣”,體現出令人欽佩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學無止境猶爭鳴

溢美之詞說得太多,就令人生厭。結合李良品《導論》這部匯聚十余年學術探索和理論思考的學術著作,筆者也想從“雞蛋”里邊扒拉扒拉,試圖找點學術“骨頭”,增加點討論的內容。以下這些話,可能是筆者沒有全面正確理解作者的著述,也至少是筆者對某些問題的認知盲區和歧見。

《導論》次章是李良品主要結合《齊政修教:明清時期土司地區國家治理方略》、《改土歸流:國家權力在西南民族地區鄉村社會的擴張》、《土司制度終結的三個標志》、《“因俗而治”:明清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治理政策》、《土司制度:國家權力在西南土司地區的延伸》、《論明清時期土司制度的構成——學理層面的詮釋》等學術論文的成果,試圖從元明清朝國家治理理念角度,把握中國土司制度及土司政治的實質,意圖剖析中國土司學發生的歷史、政治背景。這固然是對的,大體是學界關于中國土司制度和土司政治精髓在“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普遍認識。但是,筆者認為:我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政治植根于秦漢至唐宋等朝的羈縻政治,是我國唐宋兩朝羈縻制度與羈縻政治發展至元明清朝的最高形態,自然會反映羈縻制度與羈縻政治“齊政修教”、“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的一般特征。王朝國家待條件具備后必然推行“改土歸流”,廢止革除與上下一體集權統治根本沖突的土司制度與土司政治,必然帶來“土司制度終結”的結果。從這角度看,李良品《導論》似乎還應該在這個方面予以深化。因為元明清整合西南等民族地區和各族土民到統一王朝國家處于初級階段,權益性采取“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而且還有土司的國家認同及其背后中央政府與各族土司的權力互動和利益博弈,元明清三朝容忍土司的政治前提是地方民族首領躋身“正式職官”,必須絕對懾服于國家王權。當然,筆者認為《導論》還有部分提法可能會讓專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第六章強調“中國土司學構建的主要內容”,但筆者認為這只表明中國土司學理論探索創新的路徑在“土司制度歷程”、“土司地理分布”、“土司權力運行”等方面,或者可以從這些“區間”里面去探尋,“深化土司研究”和第七章“總結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史料”“厘清研究取向”等都是學科理論創新和方法探索的具體方式,既然《導論》認為中國土司學是關于“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跨學科的“整體史”研究,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都可嘗試甚至適用,《導論》僅列舉“歷史文獻法”“比較研究法”、“田野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是否缺項,亦可能引發讀者的討論。

綜上所述,李良品《導論》是我國首部具體研討中國土司學理論建構的學術著作,試圖把握土司學的理論建構,體現作者對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研究的執著思考和“敢吃螃蟹”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秾д摗芳词勾嬖谡J知盲區,也不失為一部瑕不掩瑜的好成果。

注 釋:

[1] 王希輝:《從土司到土司學:中國土司文化研究的新進展——李良品〈中國土司學導論〉讀書札記》,《廣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2] 湛玉書、李良品:《烏江流域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教育的類型、特點及影響》,《教育評論》,2006年第1期。

[3] 2009年,成臻銘在忻城全國土司文化研討會提出構建土司學的學術構想。2010年,李世愉在海峽兩岸土司制度與邊疆社會研討會專題論述土司學構建。2012年,李世愉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獲準立項。2015年,播州土司海龍囤、唐崖土司城、永順老司城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李良品《中國土司學導論》正式出版。

[4] 李良品、李思睿:《構建“土司學”的幾點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責任編輯:劉冰清

猜你喜歡
導論土司學術
貴州土司史籍編年系列總序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從土司軍事活動窺探土司文化
A Study of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 Cas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in an English News Report
Fort Besieged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船舶與海洋工程導論”教學改革探索研究
國家認同視野下的土司文教制度:烏江流域例證
董進霞 治的是學術 過的是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