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下對土地整治的思考

2018-07-13 07:29董曉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消費導刊 2018年19期
關鍵詞:整治文明土地

董曉月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引言: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城市開發與建設帶來的土地供需不足與土地利用低效的矛盾日益凸顯。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大量開展土地整治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資源稀缺與利用低效的矛盾。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僅追求經濟效益和耕地數量的土地整治已無法滿足國家以及人民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進行生態文明的全方位建設是我國長遠發展和建設的千年大計。強化改革生態文明的進程,更好地進行美麗中國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因此,生態文明形勢下的土地整治研究是順應黨和人民的需要,對于實現社會、經濟、資源和生態的協調、綠色、健康、可持續具有重要意義。

一、土地整治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

(一)耕地保護的需要

2016年,全國農用地土地減少33.02萬公頃,其中耕地減少7.11萬公頃。耕地平均質量等級從5.11降低至5.09,其中,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減少了44.54萬公頃,評價為四至七等的耕地面積減少了8.44萬公頃。同時,2017年因為干旱導致全國作物受旱面積2.73億畝、受災面積1.48億畝、成災面積6666萬畝、絕收面積1129萬畝,因旱造成糧食損失239億斤、經濟作物損失117億元。為保證糧食的供應和安全需要,這些因素成為土地整治生態轉型的內在動力。

(二)國家宏觀戰略的需要

近些年,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這推動了我國鄉村發展轉型與空間結構的升級,引發了鄉村土地利用的劇烈轉型。同時,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土地利用轉型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百姓的生產生活發展了巨大的變化,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了城鄉統籌發展,影響了美麗鄉村的建設。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將生態文明建設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單篇論述對生態文明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高度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的重要意義。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論述,并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二、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土地整治是指從工程和生物等方面著手,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對自然災害損毀和生產建設破壞的土地進行恢復利用,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主要包括土地開發、土地復墾、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

生態文明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一種文明形態,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單單從人類發展角度出發進行問題的思考,而秉承人、社會與自然的全方面和諧發展,遵循自然發展的可觀規律,更加合理的對自然和社會進行科學的改造,進而達到物質與精神成果雙豐收的效果。

由此看出,生態文明建設與土地整治工作具有高度一致性。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統籌城鄉發展,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緩解了城市建設用地的緊缺,實現了人與人、人與地的和諧。二,土地復墾項目將被破壞或退化的土地進行再生利用與生態系統恢復,改善土地的景觀格局,優化生態環境,使得土地可持續利用。三,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和宜耕后備土地開發,完善農村生產基礎設施,開發優質高產的新增耕地,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繁榮,并保證國家糧食戰略安全。國內學者對某地區的所有土地整治項目進行分析,指出目前農用地整治與持續繁榮、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與優化景觀之間的耦合較好,但土地整治各項目與生態文明建設中保護環境的耦合關系相對不明顯。

三、生態文明建設下土地整治存在的問題

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制定了一系列規定、綱要,為土地整治生態轉型奠定基礎。但在土地整治工作過程中考慮生態文明建設相對較少,處于初探階段。通過總結國內各地區的土地整治經驗,發現土地整治項目在各個階段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土地整治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不夠深入。我國上一輪土地整治過于關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即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土地利用率、改善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輕視生態系統循環、共生。近些年生態文明建設初具成效,但與西方國家發達國家長期時間形成的較為完善的理念、認知和先進管理經驗相比,我國對土地整治的認知不夠準確全面,未認識到土地整治的本質和功能是對土地資源的再優化過程,是對人與人、人與地的再協調,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標、具體實施機制等的根本認識,導致了土地整治中各階段不斷遞減生態文明方面工作的功效。

其次,土地整治過程中鄉村文化關注度不夠。目前在具體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大量未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情況,片面追求高品質和便利的設計,導致項目區的路、溝、渠鋪設大量水泥,使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和具有調蓄功能的坑塘遭到破壞,破壞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此外,我國土地整治中生態實踐經驗不足,監督和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四、生態文明建設下土地整治的建議

土地整治工作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處理好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趨利避害,順利完成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時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可以做到:

1.加強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提高公眾參與度。一方面,提高土地整治項目工作人員的生態文明理念,在項目實施階段,及時反饋施工過程中存在生態破壞舉措,與規劃單位進行探討,最大范圍降低施工帶來的生態影響。另一方面,加強當地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引導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監督土地整治工作,使土地整治最終成果符合當地實際情況。此外,后期管護人員的生態思維也需要加強。土地整治項目計劃、實施、驗收完成后,一些土地整治項目沒有達到預期規劃和設計的效果,關鍵就在于后期管護。

2.項目設計階段,尊重當地的地域景觀、鄉土文化。生態文明建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土地整治計劃階段就應當關注當地的鄉土景觀和風土人情,盡可能不破壞或還原原有地貌,保留原有的生物通道,維持生物多樣性,設計出既方便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又不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具有鄉土景觀的格局。

3.實施階段,強化土地整治中生態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實及技術提高。土地整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土壤質量、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都體現在施工的細節當中。首先,采取新技術提高施工技術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從施工材料的選擇、施工進展、施工各階段的完成情況等各個細節進行監督,利用高科技手段對施工前后的土地生態進行檢測。從而,土地整治項目的規劃方案盡可能落實,確保貫徹生態文明建設要求。

結論: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可見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程度。土地既是一種重要資源,同時也是其他自然資源的載體。因此,土地整治過程中必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全局的、系統的觀念,注重耕地數量、質量的同時,考慮到對于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土地整治計劃階段,重視當地的地域景觀、鄉土文化,規劃設計時全面考慮這些因素;在實施階段,強化土地整治中生態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實及技術提高。此外,土地整治整個過程都需要加強宣傳生態文明理念。

猜你喜歡
整治文明土地
篤行不怠 奮力深化提升三年專項整治
我愛這土地
專項整治
請文明演繹
專項整治
漫說文明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對不文明說“不”
養殖業整治需多措并舉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