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中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018-07-26 04:25李培靜
新課程·教師 2018年3期
關鍵詞:傳統模式興趣教學

摘 要:新的教學理念、新教材,教師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成為每個歷史教師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可以從轉變師生觀念、師生明確目標、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學生角色體驗、學生表演舞臺劇、教師及時反思方面來解決。

關鍵詞:實效觀念;傳統模式;興趣教學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推進發展,加之媒體的多樣性以及獲取信息的便捷性,我們總能聽到看到各種關于改革的呼聲和方法或范例,近幾年比較走俏“市場”的教育范本有“山東杜郎口模式”,有“湖北衡水模式”,有“江蘇泰州洋思中學模式”,有“湖南許市模式”,無論是哪種模式,最終的評判標準都是落在“升學率”上,而就其模式的表現我認為歷史課堂應該做到一種既能把控升學率又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和老師引領課堂主體性的三者有效結合才是評價一節有效課堂的標準。

一、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動性,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傳統的師生觀是教師掌控著課堂,滿堂灌,學生只是一味地忙碌記筆記,這就形成了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記筆記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忽視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角色。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多元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很多,而且學生有極強的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引導學生去表達自己,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高高在上的一個人控制一節課了,而是要讓學生相互討論,甚至當學生的觀點更準確時,教師給予“民主的評價”。例如,我在講中國現代史中有關“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時,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傳統教學每講授這一內容就是PPT出示,滿屏的文字,然后叫學生死記硬背。學生感到頭疼,很難記下,而教改后我是這樣做的:先通過播放一段視頻刺激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根據上一節“文革”的相關知識去分析會議的決策,給每個小組大概4分鐘的時間去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發言總結,事實上是學生做到了將繁瑣枯燥的內容簡化,做到了有效的分析,他們把內容總結為“否定了……確立了……;否定了……確立了……最后形成了……”這樣的格式,瞬間學生掌握并輕松地記下了這一重要的知識點,再如講《國共內戰》這一課,講到重慶談判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習小組去討論分析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的目的?毛澤東到底要不要去?學生很積極地展開討論,并將國共雙方分析得非常透徹清晰,仿佛大家身臨其境一樣,因此,教學中教師完成角色的轉換,教師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主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人,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育人環境是有利于提高課堂實效性的。

二、目標不單是老師的也是學生的

課程目標是一堂課的核心,弄懂目標是一節課的基本要求,也是考量學生是否掌握本課知識點的標準。所以我認為老師備課時要把握準確的教學目標,而上課時也應該明確地出示給學生“學習目標”,做到師生心中都有目標,避免傳統教學中老師上來就是講的教學俗套,學生跟著走,糊里糊涂,缺少方向性。有了清晰的目標,學生可以預想本節課要解決什么問題,要學習哪些知識,做到帶著疑問進課堂,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其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在講八年級《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出示目標“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萬隆會議及萬隆精神”后,讓學生預設今天我們需要學習了解哪些知識點?這樣做是通過拋出問題,刺激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動起來,事實是學生很快就積極主動地回答了這樣的答案“為什么恢復?哪一年恢復?有什么意義?為什么用恢復二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和時間以及人物;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及地點以及內容……”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根據目標把本節課的知識點都預想到,這種剛一上課就把學生帶入思考的狀態,這樣的課堂還會乏味嗎?顯然不會,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究知識,并且上完一課后學生很容易對本節課有一個清晰的知識線索。因此,師生對目標的解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三、激發興趣,用歌曲、影視等多媒體網絡資源配合教學

歷史課堂采用多媒體資源可以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觀等優勢,便于學生掌握上課所學知識。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可以處理一些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創設情境、播放視頻、展示材料和思維過程等。其優勢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應用一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易于解決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我在講《對外開放》這一課時,一邊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邊展示一些本校學生出國訪問、參加夏令營,本校外教、留學生的一些照片信息,以及老外在本市的一些生活情景,通過音樂加上照片以及老師的簡單描述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毫無疑問,課前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帶著飽滿的情緒和興趣去完成對本課知識的學習。又如,在講《西安事變》這一課時,對于西安事變過程我播放了兩段視頻,其一是《張學良哭諫蔣介石》,看完這個視頻,學生很容易知道張楊二人為什么要發動這場兵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其二我播放了一段鳳凰衛視解讀《西安事變》發生的真實情景,化枯燥的語言描述為豐富的視聽感受,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

四、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1.展示歷史學家的思維過程,做好典范。如歷史學家分析革命的原因時,首先要著眼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矛盾。經濟上的矛盾必然反映到政治上,這樣就要分析當時的階級關系。但是革命為什么偏偏在這個時候爆發?這就要分析當時的革命形勢。但是革命形勢的形成還不一定爆發革命,還要有革命政黨和領導人的努力。即分析革命原因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社會經濟矛盾、階級關系的變化、革命形勢的形成和革命政黨或領導人的活動,有時候還要指出革命的導火線。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原因可以這樣,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發生的原因,世界近代史上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經過努力,學生就可以舉一反三。

2.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傳授基礎知識,不能滿足于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3.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币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

五、置身情境之中,通過角色體驗來豐富課堂

蒙臺梭利說過,應讓兒童自由地表現自我,讓孩子學會駕馭自己的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我就經常在課堂上運用情景教學形式,這樣做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而立體,學生上課積極性高,學生會對上歷史課充滿期待,并且樂此不疲。比如,我在講西安事變后如何處置蔣介石,給出四個角色,分別是”日本、美國、親日派,共產黨”,然后提出問題“請你站在你所代表的派別的角度,作出你的選擇并分析原因,給學生3分鐘時間思考和小組討論,最后選擇四位學生到講臺前進行角色體驗,四位學生的直觀形象表演讓本節歷史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深奧的歷史事件變得簡單,讓學生在“玩”中學,輕松地掌握了歷史知識。

六、通過表演歷史舞臺劇,來豐富歷史課堂

近代中國史學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啟超則說:“我是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把里頭所含的一種叫“趣味”的元素抽出來,只怕所剩的僅有個零了?!庇纱丝梢?,在教學實踐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是多么的重要。為此在學完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后,我組織學生編演歷史舞臺劇,內容只要是有關歷史的就可以,充分給學生自主展示才能的空間,事實是他們的表演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大家如同回到了“那個三國、那個三家分晉、那個越王勾踐、那個木蘭從軍、那個五四、那個西安事變、那個抗日時期”,讓大家捧腹大笑的同時又看到了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活生生”的形象,也讓學生通過編寫劇本、親身表演更加地了解歷史、銘記歷史,使學生認為歷史學習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趣的。

七、及時進行課后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老師一節課后對自己所上的課進行及時總結,再認識再思考的過程,這樣做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所以堅持寫好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在下次教到同一內容時避免出現相同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是我對課堂實效性的一點看法,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還需要多鉆研教學理論,多捕捉教改信息,勤思考,多請教。

參考文獻:

瑪麗亞·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培靜(1980),女,黑龍江人,2004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系,大學本科,現任廣東湛江二中歷史教師。

?誗編輯 謝尾合

猜你喜歡
傳統模式興趣教學
探究體育教學方法實施及創新
以非課程教育培養大學生學業規劃能力的研究
中學化學興趣教學初探
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職業教育課程的現代教學策略的實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