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踐研究

2018-08-15 10:41成小燕
世紀之星·交流版 2018年8期
關鍵詞:道德德育兒童

成小燕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之首。然而,當前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卻很不樂觀,問題很多。而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當前小學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

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政治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文化價值及倫理道德,都發生著劇烈的轉變。然而,當前小學德育卻未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從內容到形式都落后于時代的變化與需求。尤其嚴重的是,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造成一系列的錯誤做法:如德育目標被無限提升,只注重高尚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教育;習慣用“成人世界”的思想、觀念來教育學生,而忽視了對學生生活實際的分析與指導。因此,學生知行脫節,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為行為。

而就教育的本質來說,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道德同存在的事實性密切相關,而不是同脫離實際的理想、目的和責任相關。作為道德基礎的事實,來源于人們相互之間的密切合作,來源于人們在愿望、信仰、滿足和不滿的生活中相互關聯的活動結果”。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兒童參與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在與人的交往和合作中發展起來;道德教育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問答式教學”或某種“道德的課程”,而應該擴展到整個學校生活。

因此,充分認識到德育的“生活意義”,在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緊緊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尊重生活,創造生活,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成長”,形成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道德信念”,是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的關鍵。

一、貼近社會生活,開拓小學德育課程資源

時代不斷進步,社會生活天天都在變化,教材總會滯后于社會生活的變化。因此,教師要要有敏銳性,有意識地把社會影響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引入到課程中,提高德育的針對性。2008年5月份,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抗災難。我們共同設計《萬眾一心,共抗“震”災》的主題課程,組織同學們通過報紙與網絡了解災區的情況,收集震災中可歌可泣的感人瞬間與英雄人物,捐款給災區受難的同胞;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多場活動,交流分享應付災難的方法,歌頌譚千秋等震災英雄,辯論“范跑跑”等丑惡現象……同樣,毒奶粉事件、網絡成癮等社會熱點問題,都被拓展成課程資源。這樣的課程緊扣社會熱點,學生高度關注,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形式又多樣,學生參與度非常高,效果很好。

二、創設生活化的課堂,讓課堂靈動起來,讓學生靈動起來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化的課堂才是靈動的課堂,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尋找教材的切入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切地體驗到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并產生共鳴。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道德同存在的事實性密切相關,而不是同脫離實際的理想、目的和責任相關。作為道德基礎的事實,來源于人們相互之間的密切合作,來源于人們在愿望、信仰、滿足和不滿的生活中相互關聯的活動結果”。他認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批評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過傳授固定的規則、訓練固定的行為,而是通過發展兒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來實現的;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兒童參與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在與人的交往和合作中發展起來;道德教育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問答式教學”或某種“道德的課程”,而應該擴展到整個學校生活,因此教育要“以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反對外部的強制的灌輸”等。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顯然,生活與道德是一體的,社會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長的土壤,日常生活是德育的基礎。這種基礎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社會生活需要是德育的基礎,社會生活實踐則是道德需要形成和發展的根源。因此,提高小學德育的實效性,歸根到底還是要從學生的社會生活著手,從學生生活中所體驗到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入手,從生活走向德育。這也是道德教育以人為本的真正內涵?!吨泄仓醒腙P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要滲透、貫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學過程及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并力求生動和形象化?!薄镀返屡c生活(社會)》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薄捌返屡c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焙苊黠@,新的德育課程具有鮮明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大特點?!吧钚浴斌w現在: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第二,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第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第四,課程內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而“開放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整體視野的開放,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第二,課程內容的開放,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第三,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第四,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出發點。而“活動性”主要表現在:第一,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呈現方式,強調做中學;第二,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第三,兒童本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三、依托社會生活組織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德育目標

對于小學生來說,體驗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在體驗中形成道德情感,從而加深對道德認知的理解和把握,幫助形成道德信念。德育課程不能局限于課堂,要依托社會生活,把教材內容轉化為主題活動,讓學生實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實現德育目標。

南京師范大學魯潔教授認為,“教育所要回歸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生活事實和生活意義相聯結的世界?!?“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睂嵺`研究證明,生活化德育是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的關鍵。

猜你喜歡
道德德育兒童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留守兒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