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數量走向質量

2018-08-22 19:01
湖南教育·下 2018年8期
關鍵詞:正方體體積青年教師

長沙市岳麓區濱江小學是一所兩校融合的學校,新校區始建于2012年12月。2015年,岳麓區桐梓坡小學整體搬遷至濱江小學。隨著兩校的融合,學校各方面工作走上一個新臺階,達到“1+1>2”的效果。濱江小學數學組根據兩校數學教師情況,積極探索新課改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數學教研文化。

青藍課———精準指導,磨出厚度

數學組有很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或是曾經的教研主任、教研組長,或是市骨干教師,一直活躍在數學教學第一線。學校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對年輕教師進行教學、教研全方位的帶教。

磨———從模仿開始。每年的“千課萬人”活動,學校會派出青年教師外出觀摩學習。學習歸來,數學組安排青年教師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名師課進行模仿。比如,肖麗華老師模仿張齊華老師的“圓的認識”,甘美晨老師模仿黃愛華老師的“用字母表示數”,張炳村老師模仿劉偉男老師的“速度的認識”,等等。對名師的移植課,執教老師都會仔細思考以下幾點:我為什么移植這節課?這個內容適合自己的班級嗎?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移植“用字母表示數”一課為例,聽完移植課,大家建議將課堂主線索“表示什么數———有什么用”改為“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數———怎么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屬于五年級的內容,下移到四年級,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需要對內容進行合理改編,改變教學形式,以更適合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而移植“我不是笨小孩”這樣有難度的課,教師需要結合班級實際情況,根據學情以及自己的理解進行教學調整,否則一拷貝就走樣。

磨———要精準直擊。數學組每年都會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安排師徒結對。確定了師徒后,徒弟會深入師傅的課堂。平時師徒會進行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師父常常在討論中給徒弟傳授各類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比如,張炳村老師會把師父的課錄下來,再根據課堂實錄一字一句寫下來。師父也會提醒她,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操作實踐、回答問題時每一次不同的反應、回答,以及老師怎樣很好地做到及時評價。即使學生的回答不在預設中,也要能順著學生的回答,給予中肯的評價,并巧妙地引導學生回到教學預設中,讓學生的思考回到正確的方向。師父在聽她的課時,還會直接指出教學中的問題,比如,課堂設計的提問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生常常抓不到問題的重點,也難從提問中看出老師的設計意圖,與高效課堂背道而馳。在師父的幫助下,她把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問題的設計上,每次提問前都要先自問一下:“這個問題學生能理解嗎?抓到重點了嗎?”這樣的磨課,直擊弱點,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提高。

磨———要不怕反復。磨課肯定會有多次反復,才能上出精品課。比如,林堅老師指導徒弟時,要求徒弟在給學生上課前,先多次錄制無學生參與的教學視頻,然后對照視頻,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經歷這樣的過程,徒弟感覺自己在一點點進步,對課堂的結構框架和細節慢慢熟悉,課堂的整個流程能自然流利地舒展,在教室上課時,能做到胸有成竹。課后,師父還是給她提了很多建議,如當學生的回答不在預設中時,不能硬生生地把學生的思維牽過來,而要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師父也鼓勵她,課堂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在于平常的磨練,只有磨到位了,課才能上好。

競賽課———精細打磨,賽出精彩

為了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數學組的全員賽課在每個學年上學期的第二周拉開序幕。打磨競賽課,需要更好地研究教材,從而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也更能提高數學組的凝聚力,提升數學組的研課能力。

賽———采取分組制。一年一次的競賽選拔,數學組嘗試過幾種選拔方式。最開始采取青年教師全員參賽制,但學校青年教師較多,需要兩天才能賽完,過程繁冗。后來采取教學設計選拔方案,依據教學設計課件進行初選,再通過賽課進行第二輪選拔。盡管選拔速度快了,但是教學設計終歸是靜態文本,教師的創造性設計和課堂駕馭能力不能很好地從中顯現。這兩種方式基本只保證了參賽者數量。最后,教研組結合兩種方式,建議青年教師在假期仔細研讀教材,挑選內容,設計好教案和課件,年級組集體進行修改完善。新學期開學后,青年教師先進行10分鐘片段賽,然后根據教學設計、教師總體表現將參賽教師分成兩組,一組參加學期初片賽選拔,另一組在學期中進行校內評比。這樣采用“各人構思—分組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片段賽—選拔賽”的方式,既保證了全員參與,又提高了選拔效率。

賽———要精細打磨。初選的參賽課,挑選出主講教師,再制定切實可行的磨課計劃,在教學設計、細節處理上再次精細打磨。比如,在“求不規則物體體積”一課中,我們結合教材和學生活動經驗,合理選擇學習材料,從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數學味兩方面入手,進行了一些新的思考:1.在導入中理清轉化思路。先試求百變魔尺的體積。借助兩個一模一樣的百變魔尺導入課堂。先出示長方體形狀的百變魔尺,提問學生如何求出體積。接著出示球狀的百變魔尺,討論體積的求法。部分學生根據已有經驗,提出可以把球狀的魔尺也變成長方體形狀的魔尺,求出體積。再試求橡皮泥的體積。學生有捏橡皮泥的經驗,將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或者正方體都可以求出體積。因為引入了生活中的玩具———百變魔尺和橡皮泥,學生們的注意力立刻被新奇的玩具吸引了,學習的積極性隨即調動起來。在這樣簡單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們體會到了轉化的思想。2.精心設計實驗環節。實驗前,為了提高實驗的效率與效果,老師先帶領學生一起了解容器的盛水量和液面的讀數方法,并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分工與合作,討論用量杯和正方體盒子兩種不同的容器,怎樣測量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里的實驗環節包含4個層次的目標:一是會用排水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二是選擇用量杯和正方體容器進行測量,并且正方體容器還包括有刻度與沒有刻度兩種。沒有刻度的正方體容器要求學生借助刻度尺量出液面的高度和正方體的棱長再進行計算,這就要求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三是實驗用品的選擇,實驗時有下沉的物體,有上浮的物品,泡沫可以用秤砣壓在水里進行測量,乒乓球的體積可以用排沙法進行測量;四是驗證排水法的可行性,用規則的長方體既可以通過計算得出體積,也可以用排水法測量出它的體積,由此得出排水法是可行的。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親歷實驗的過程中學得扎實,也玩得開心。

賽———要總結反思。一節競賽課,凝聚了老師們的心血,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有必要把收獲和困惑記錄下來。老師們通過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千金難買回頭看,每次集體和個人的評價反思,可以為后續的研課活動積累經驗。例如,我們把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教學過程整理成教學實錄,在省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數學組老師們通過競賽課和青藍課的交替、青藍課和常態課的銜接,把青藍課、競賽課當作自我學習和提高的一種途徑,不斷拓寬思路,開闊眼界,從數量走向質量,從數學經驗走向數學思考,讓濱江小學的數學教研走上了一個新臺階。

(執筆:吳波勇、李晶月、謝凝)

猜你喜歡
正方體體積青年教師
重視“關鍵事件” 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1立方厘米與1立方分米
青年教師“赴考”
多措并舉,助力青年教師實現教育夢想
二胎時代高職院青年教師思政工作的時代嬗變
談擬柱體的體積
智力魔方
誰的體積大
方方正正的正方體
誰和誰搭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