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應用研究

2018-08-25 19:52劉宇
課外語文·下 2018年7期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應用研究教學方法

【摘要】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規律進行應用性研究,通過對意境欣賞教學法的內涵,意境辨識教學法,意境分析教學法,意境欣賞教學法進行研究,探索適合高職學生古典詩詞學習的方法,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敝袊诺湓娫~是中國文學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文學體裁,在高職院校開設古典詩詞課程,發揮人文學科獨特育人優勢,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針對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特點,開展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應用研究有現實意義。

一、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方法的特殊性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以能力培養為目的, 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圍繞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進行高職院校課程改革,對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二)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方法的特殊性

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科學構建中國古典詩詞課程教學體系,研究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方法應從高職院校實際狀況出發,遵循高職院校的類型特征和職業教育規律,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教學與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及其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有機結合。

(三)高職院校古典詩詞教學與傳統古典詩詞教學的區別

傳統古典詩詞教學通常采用講授——理解——背誦模式,不同階段古典詩詞教學擔負不同層面的教學使命,其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也不相同,小學階段古典詩詞學習的主要任務是誦讀;進入中學階段,學生在誦讀的同時可以對詩詞作品進行體式分類、主旨分析和句段理解,教學以應試為主;大學古典詩詞教學內容宏觀,注重理論研究成果;高職院校古典詩詞教學應圍繞高職教育目標,樹立能力導向的課程理念,建立起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的課程教學模式。

二、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直接平臺就是課堂,探索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形成較強的遷移能力,自主學習,推動學生專業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意境欣賞教學法內涵

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觀情感和所描寫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意境欣賞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的把握,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把握詩歌展示的意蘊與主旨,調動學生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驗,通過藝術的聯想與想象,完成詩歌意境的再現與再造,引導學生加強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情趣,促進思維創新,激發創造潛能。

(二)意境辨識教學法

意境辨識教學法是通過對古典詩詞不同作品欣賞方法的對比分析,厘清意境欣賞方法的特點、規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方法,學生自主運用意境欣賞方法品讀作品,感受古典詩詞蘊含的意境美。試以賈島《尋隱者不遇》與杜甫《石壕吏》進行意境辨識分析。

賈島《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以簡短的20個字,通過尋者與童子的對話,采用“藏問于答”的形式為我們描繪了尋隱者不遇的美妙意境。作品虛實相生,開放的意境具有流動和靈活的特征,詩中營造“白云”“蒼松”等意象,以“白云”喻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全詩通過意境的營造,隱者的形象若隱若現,蒼松翠柏之間,茂密的山林之間,繚繞的云霧之間,到處可見隱者采藥的身影,然而隱者究竟在哪里,卻又無跡可循,這就給讀者留下無限想象空間:隱者是什么人呢?是衣食無憂,辭官歸隱的世外高人?是妙手回春,懸壺濟世的神醫?隱者為什么要歸隱?賈島又為什么要苦苦尋訪隱者?不同的聯想形成每個人心中不同的隱者形象。隱者高潔的品性,高雅的情趣,高尚的目標,令人向往。全詩不帶客觀評價,不著主觀色彩,在開闊的意境描繪中,使讀者身臨其境,怡情悅性,運用意境欣賞教學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體會其中的妙處。

杜甫《石壕吏》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事件描寫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開頭“暮投石壕村”為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典型環境,接下來“有吏夜捉人”預示了情節發展的方向及其悲劇性的結局?!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概括寫出“吏”與“婦”的尖銳矛盾,全詩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愛憎分明,傾向性強,表達了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國憂民思想。這篇作品就不適宜用意境欣賞教學法進行教學。

(三)意境分析教學法

意境分析教學法是通過對作品意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把握作品主旨,理解作品內涵,體會作品傳達出的景外之景,畫外之畫,弦外之音,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想象力。下面試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

馬致遠的《天凈·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全曲五句二十八字,十景一人。作者營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和夕陽十個意象,景物之間似乎并無關聯性,卻因一個人,一份情,什么樣的人?天涯游子。什么樣的情?羈旅之苦和思鄉之情,以此作為線索,把看似不相關的景物串聯起來,描繪出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

作品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首句“枯藤老樹昏鴉”,起筆背景描寫運用冷色調,勾勒出一派荒涼、蕭瑟的秋景,為游子內心的悲涼凄苦,慨嘆人生遲暮奠定感情基調;次句“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寫哀愁,以清幽溫馨的景色,反襯游子的無限鄉愁;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罕無人跡的古道,刺骨的西風,疲憊的老馬,游子是何等寂寞,內心是何等悲苦;第四句“夕陽西下”把前九種景物籠罩其中,落日黃昏,游子無家可歸;末句“斷腸人在天涯”,點明“秋思”主題,游子的歸途在哪里?游子的家在哪里?游子要去何方?游子的命運變化?茫茫天涯,一切沒有答案,怎能不肝腸寸斷?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特定的情感。

《天凈沙·秋思》寫秋野旅人的情懷,表達了游子長期漂泊異鄉的凄苦、惆悵之情,整體意境表現了天涯游子的羈旅之苦和悲愁之恨,作品充滿詩情,用意境分析教學法,引導學生將意象融合連綴,發揮想象,把握作品主旨,體會詩人情感,培養學生對景物的觀察,細膩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四)意境欣賞教學法

意境欣賞教學法是通過冥想法、描畫法、植入情境法等方式引導學生欣賞意境“美”。冥想法就是閉目展開想象,讓思想插上翅膀,圍繞作品創設的情境,自由想象。如《尋隱者不遇》,想象一片茂密的山林,一席草廬,隱者一身青衣,步履輕盈矯健,在山間,或俯拾,或攀緣,或休憩,或取下腰間葫蘆飲酒,身邊跟著一個扎著總角小辮的小童,天真活潑;描畫法就是拿出手中的筆,根據作品美妙的意境畫出心中的圖畫。如《天凈沙·秋思》,結合作品意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勾畫出一幅羈旅秋思圖;植入情境法就是把自己帶入情境中,讓自己成為作品的主角,在意境中暢游。如《尋隱者不遇》可以把自己想象為隱者,運用同理心,體會隱者心境;《天凈沙·秋思》可以把自己想象為天涯游子,運用同情心,體會游子浪跡天涯的思鄉之情。運用冥想法、描畫法、植入情境法可以充分體會作品意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創造潛能。

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意境欣賞教學方法是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規律基礎上做出的應用性研究,通過對意境欣賞教學法的內涵,意境辨識教學法,意境分析教學法,意境欣賞教學法進行研究,探索適合高職學生古典詩詞學習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紅,李玉春.高職教育規律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23).

[2]高利華.高校古典詩詞教學的維度[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12).

[3]李永紅.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探析[J].語文學刊,2012(16).

[4]劉麗.別有詩情畫意生 此處無思勝有思——淺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意境[J].文化藝術,2010(2).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遼寧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項目名稱:高職院校中國古典詩詞賞析課程建設研究;項目編號:LZY17243;主持人:劉宇)。

(編輯:馬夢杰)

猜你喜歡
高等職業教育應用研究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紡織行業職業結構變遷對高職現代紡織專業人才培養的啟示
AG接入技術在固網NGN的應用研究
分層教學,兼顧全體
我的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