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學生擺脫“提筆忘句”的悲劇

2018-08-25 19:52吳鎮城
課外語文·下 2018年7期
關鍵詞:語文教育

吳鎮城

【摘要】新課改實施以來,小學生語文教育的進步與發展也開始面臨著極大的機遇和挑戰。語文學科的教育和學習一直是教育界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教育界一直將母語語文學科視作教育的第一大主科,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卻將理科性質學科作為練習的重點。這也是語文學科的自身條件決定的,語文學科的提高需要靠日積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作文水平,在常年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作文難度的提升和要求的提高已經讓許多教師和學生束手無策。本文針對小學高段語文學習中的作文問題展開討論,對如何讓小學生擺脫“提筆忘句”的悲劇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育;提筆忘句;作文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代小學生作文中面臨的巨大問題就是“提筆忘句”,無從下手。這是長期的古板教學模式下形成的,課堂上老師對作文的講解分為三個方面:教方法、練習寫、賞析課。目前國內對于作文水平提高的方法見解層出不窮,例如吳欽認為提高學生的語文作文水平,應該改變現在陳舊的教學制度,作文水平的提高應該摒棄對應試教育的過度重視,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修美歆認為中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應該打破模式化,模式化會禁錮學生的思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實際數據進行討論,認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確應該改進教育模式,但是應該從學生的基本訴求出發,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提筆忘句”的悲劇發生。

一、語文全周期教育為作文服務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其未來的個人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個人品行的修養與其文章水平息息相關,這也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體現。語文教學將作文水平的提升作為重點,在考核過程中,作文分數也占據了語文總分數的30%以上,作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而在語文的全周期教學中,無論是基礎的音形義還是基礎之上的組詞、擴寫、仿寫、修改病句、閱讀理解,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讀文章、理解文章、寫文章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放過任何一個指導作文寫作的機會。

在學到生僻字時,可以對學生進行作文引導。例如當學到成語“一語成讖”時,教師除講授成語的音形義之外,還應介紹這個成語應用的語境,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不好的事情被一句話言中了,可以應用在預測的情境中,表達失落和悲傷的情緒。然后可以帶領學生對這個成語進行擴寫語句或段落作為寫作文的基礎。在講解閱讀部分時,遇到精彩的修辭手法或者描寫方式,如“比喻”“擬人”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該處進行仿寫,讓學生自行體會這種描寫方式的巧妙之處,對學生的修辭理解程度和作文的運用方面都會有較大的幫助。對于小學生學習的古詩詞,深入挖掘過后對小學生的幫助同樣重要。古詩詞語言精練、辭藻優美,并且不乏“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等描寫手法的運用,如果引導學生將古詩詞翻譯出來,其翻譯文本大都是優美的文段,這個過程對于小學生的語言錘煉作用大有裨益。

在語文的全周期教學中,利用好各部分教學對語文寫作的推動作用是當下語文教育應該攻堅克難的巨大任務。教師不應該對語文教學中簡單的部分一帶而過,而應該具有大局觀、全局觀,語文的學習并不可以簡單地分割教育,各個部分都存在內在聯系,應該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為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二、引導學生注重素材的積累和運用

小學老師在教授寫作方法時,對作文框架講解得清晰透徹;寫作練習時限時、限字數,按時上交;賞析課時,針對優美文段進行交流品味??此坪侠?、優秀的教學方法,在實際中卻不起作用。這是因為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根本訴求。其實,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早就熟練掌握了語文作文的框架,在各式各樣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他們也不缺乏限時、限字數的訓練,作為小學高段學生,最基本的審美也是具備的。他們缺乏的只有兩點:一是作文素材,二是運用作文素材的能力。這也是他們“提筆忘句”的根本原因。

沒有素材的寫作就是“無米之炊”,不會運用素材的寫作就是燒飯材料具備而不會“下鍋”,無論哪種原因都會對小學生語文作文的寫作產生巨大阻力。小學生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對積累素材并沒有主觀意識,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注重素材的積累和運用是提高小學生作文寫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天》一文時,就可將描寫景物的文段進行積累,作為寫作的素材;在學習朱自清的《匆匆》時,可以將其優美的文段、高超的寫作技巧進行背誦積累;在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可以仿寫一部分段落,進行記敘文素材的積累;在學習《魯濱孫漂流記》時,可以將他勇敢、獨立、堅強、睿智等特點作為人物素材積累;在學習文言文《兩小兒辯日》時,可以將其作為道理的積累,甚至可以延伸孔子的其他事跡作為素材的擴充。

教育不斷發展,新課標教材的版本不斷改變,選取的文章不斷更新,但唯一不變的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無論是哪一篇文章,都一定有其可以借鑒的地方,老師應該善于挖掘,將其作為作文素材傳授給小學生,并引導其自主積累和運用。素材是文章的基礎,沒有素材的積累,文字大廈就永遠只是“空中樓閣”。積累要學會勤思考、多讀書、巧摘錄。課內外要兼顧,在日積月累中集腋成裘。

三、正確運用“八股文”格式

語文教育的現階段,許多中學生在作文中都形成了寫“八股文”的習慣,陷入了“逢題三大段,用例司馬遷”的困境,“亂、糟、編”成為小學生應付作文的常見情況。作文的寫作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活動,受多重因素的制約。它需要學生擁有足夠的作文素材和靈活的作文方法,更需要在特定情境下對整個作文過程進行反饋與監控。而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不同于中學生,適當運用“八股文”的形式能夠讓他們提前了解語文技巧。

小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無底線的“放養式教育”對小學生來說并非好事,小學生缺乏對中心主題的把握能力,對其寫作不加以限制而跑題的案例比比皆是。適度的格式化寫作對其日后的發展也有一定幫助,比如目前重要的托??荚嚲托枰\用模板寫作。從一定程度上講,一種模板就是一種寫作邏輯,模板是文章整篇結構的體現,并不意味著用固定的語言去行文,更大程度上相當于語言的仿寫。

但是對于小學生的培養應該避免向不好的方向發展,中學生的“八股文”依賴現象不能成為小學教育的方向,應該引導小學生仿寫與創新結合。萬事開頭難,仿寫可以解決寫作中開頭難的問題,提升小學生行文的信心,但仿寫不是作文的最終目的,而只能作為作文寫作的“拐杖”。要引導學生從有意模仿到無意模仿,逐步甩掉模仿這一拐杖,完全用自己的構思和語言去寫作。奧蘇貝爾在認知結構遷移理論中指出,結構越好的知識表征,越容易遷移。因此,在學生經過作文實踐后,要引導學生概括總結經驗以備“舉一反三”。

四、結語

“提筆忘句”的現象不僅在小學語文的作文中較為常見,它已經上升為語文教育整個階段的問題。小學高段的語文教師更加肩負著為小學生與中學生打好銜接基礎的重任。小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提高,應該從語文教學的全周期出發,注重作文素材的積累和運用,在仿寫和創新中領悟寫作的方法。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語文教育更是這樣,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和學習特點。作為小學高段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好小學生的特點,做好當前教育工作落實的同時,也要避免小學生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欽.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6(33).

[2]修美歆.中學生作文中的模式化現象研究[J].現代交際,2017(8).

[3]郭召軍.小學作文怎么教——建國后我國小學作文教學歷史的回顧與反思[J].學周刊,2014(22).

(編輯:龍賢東)

猜你喜歡
語文教育
呼喚和諧的兒童本位觀
語文教育教學要做到“文道美統一”
窮其本然,化為踐履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