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促進民俗文化活態化

2018-08-30 08:07牟威
人民論壇 2018年19期
關鍵詞:活態民俗文化互聯網+

牟威

【摘要】“民俗文化”源自歷史又存活于現實,其傳承發展皆來自民間,是一種不斷發展演變的民眾生活實踐?!盎ヂ摼W+”時代,傳統民俗文化需要順應時代潮流,借助互聯網技術,以創新思維為民俗文化活態化增添動力,從技術、傳媒、文化等維度展現民俗文化活態化新特色。

【關鍵詞】“互聯網+”民俗文化 活態化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民俗文化”來自民眾生活實踐,是一種不斷發展演變的傳統文化,它源自歷史又存活于現實。隨著社會經濟結構不斷深化,傳統行業生產模式不斷被更新洗練,傳統民俗文化結構和傳承方式也在演變過程中呈現新的文化形態,為民俗文化活態化提供更多途徑和內在動力。

“互聯網+”時代的民俗文化活態化

民俗文化范圍寬泛,統指某一特定族群成員在一定自然、人文和歷史環境中,通過生產、生活實踐所形成的文化指令和行為方式。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皆來自民間,其傳承表現形態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民俗文化傳承至今始終呈活態化特征,一直在不斷演化流變。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網絡在促進經濟發展、改變人們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營造和催生出新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民俗。這種新民俗以傳統民俗為根基、以網絡技術為載體,通過網絡科技體現人們新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內容,從而創造出新時代網絡民俗文化形式,如網絡紅包、網絡視頻、網絡祭拜等。它們具有獨特社會功能,使傳統民俗禮儀借助網絡媒體實現轉型,基本完成了對文化傳承的教化,但卻脫離了傳統文化受到的時間、物理空間的束縛,節約了大量資本和時間。

隨著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加速融合,“互聯網+”在為傳統行業革新升級帶來新動力、增添新屬性的同時,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好服務體驗。民俗文化借助互聯網思維,通過創新實踐形成新的生態環境,為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增值發展空間。通過線上線下技術傳播手段,讓傳統文化實現現實與虛擬的結合體驗,并成為人們生活中經常運用的體驗文化?!盎ヂ摼W+”民俗文化活態化不是簡單地將民俗文化搬到互聯網平臺上運行,而是依托網絡思維使傳統民俗文化展現新模式、新內容,使傳統文化以互聯網思維轉化發展,讓民俗文化產品從內到外透出時代特征和活性狀態。

“互聯網+”帶給民俗文化活態化動力

民俗文化活態化是推動民俗文化適應社會發展的有效實踐動力,“互聯網+”與民俗文化相結合,需要激發民俗文化主體意識和潛能。

“互聯網+”提升了民俗文化發展潛力。作為文化資源中成分最廣泛的種類,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利益不可忽視,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價值民俗都屬于文化資源,需要經濟發展的滋養,同時,只有獲得發展后,它們才能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人們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行業和資源潛能,把民俗文化資源與信息資源相結合,形成新的民俗文化主體意識和區域文化架構,有效提升了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潛力。

“互聯網+”推動了民俗文化主體傳承。民俗文化的價值在于人們對其進行的生產和消費,以此實現了民俗文化價值的延續。這種延續對于消費者而言,既能提升民族自我文化素養,又有助于傳播和傳承文化,使文化得以重塑和創新,從而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因此,開發利用民俗文化非但不會使文化資源枯竭,反而能不斷產生新的文化素材和文化價值,供人們長久使用?!盎ヂ摼W+”模式下的民俗文化,不再是單一展示工具,而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途徑。人們通過移動終端設備,沒有空間時間的束縛,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發展狀況;每個人都可對民俗文化進行投資生產加工,使科技與人腦的個性思維有機結合,給民俗文化帶來各種嶄新創意,激發民眾了解民俗文化的熱情,提高其參與傳承的意識。

“互聯網+”豐富了民俗文化素材資源。適宜的生存空間是民俗文化傳承的基礎,缺乏社會生活關聯,民俗文化會失去生命力和存在意義,也就無法與時代融合轉換。在信息時代,網絡信息傳遞形式突破傳統,為民俗文化的現代創新和轉化提供了拓展空間?;ヂ摼W技術將圖文音像進行快速傳遞,網民能在網絡終端觀看和體驗不同民俗文化,并對其進行復制傳播。網絡媒介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民俗文化范圍,使民俗文化流變加速,新生態民俗文化創新和傳播的方式更多,讓民俗文化沒有地域限制,能通過網絡展示給不同人欣賞解讀,使民俗文化真正成為能被所有人了解分享的大眾文化。通過數字技術對民俗文化的載入轉化,任何人都能通過互聯網終端在線體驗,實現民俗文化的跨界鏈接;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有效收集、整合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和完善了文化生態系統;在網絡世界中查詢體驗不同的民俗文化,相互借鑒、推陳出新,有助于民俗文化活態化價值理念的傳播。

“互聯網+”實現民俗文化活態化的多維途徑

實現民俗文化活態化傳承,就要在現實社會中關注現代文化需求,準確發揮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利用互聯網技術全方位、多角度實現民俗文化創新、發展、轉化。

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民俗文化活態化。網絡信息技術讓傳統文化在互聯網上存儲、傳送、創新、展示成為可能。通過技術革新讓民眾更多參與傳統民俗文化互動,欣賞其他民俗文化,增強自身對民俗文化的認知。但網絡技術在發展傳播過程中受技術和公眾習慣滲透影響,很難實現完整原生態體驗,很難保證民俗文化數據轉化不出現偏離。因此,要調整技術手段,確保民俗文化數字化轉化的完整準確性;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技術、道德機制,實現“互聯網+”與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要確?!盎ヂ摼W+”環境下民俗文化有效精準發展,更好體現民俗文化活態化。

從網絡傳媒視角感受“互聯網+”與民俗文化活態化。網絡傳播媒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持下,通過音、畫、文字等載體實現信息傳遞。要既保持原有文化核心要素,又迎合公眾心理需求,通過與網民建立溝通互動,形成民俗文化新形態;嚴格監管信息采集,引入民俗文化本色中最適合網絡生態環境的內容;創新民俗文化傳承機制,改變傳統單一方式,多運用網絡技術展現虛擬空間的豐富變化;促進文化與網絡相融合,使之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創新網民互動體驗,改變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感受,滿足現代人個性化消費需求。

從文化角度審視“互聯網+”與民俗文化活態化。網絡技術承載著文化傳遞職責,通過與各種軟硬件和現實機制簽署協議,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構建與物理現實密切相關又獨立存在的虛擬空間文化環境。要在把握民俗文化核心尺度上構建網絡文化空間,促進網絡空間對民俗文化的長期滋養,讓民俗文化逐漸適應網絡空間的環境、生態、人際交往因素,借助互聯網開放思維不斷汲取“他”民俗文化精華,不斷延伸提升民俗文化價值。要利用網絡科技和創新思維拓展網絡民俗文化場景的表現形式,利用非線性編輯對文化資源進行任意修改、刪減、分割、拼接,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網絡碎片文化傳播,滿足廣大網民碎片化時間需求,有效展現文化本色,增強人們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興趣。要將網絡虛擬技術與民俗文化緊密關聯,推動數字網絡游戲、動漫、數字影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激發民俗文化活態化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①張筠:《論呈現為民俗文化的活態語言》,《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②楊秀芝:《“互聯網+”視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態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責編/周素麗 張忠華(見習) 美編/史航(見習)

猜你喜歡
活態民俗文化互聯網+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日本民俗保護與工藝文化的“活態”發展
貴州民族民間活態兒童文學中的童謠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價值與途徑研究
淺議河北民俗文化檔案資源建設
《留住手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