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古代詩歌中的弱德之美

2018-09-13 19:17郭琳琳
參花(上) 2018年9期
關鍵詞:古代詩歌

摘要:弱德的概念是葉嘉瑩先生在解析朱彝尊詩詞的時候提到的,指的是一種堅守之美。本文一方面嘗試分析產生弱德的幾點背景,另一方面也嘗試分析弱德之下詞人迸發出來的情感力量,從而產生了詩歌的幾種形式之美。

關鍵詞:古代詩歌 弱德 弱德背景 弱德之美

初次見到弱德這個提法是在葉嘉瑩先生對朱彝尊《靜志居情趣》關于愛情詩歌的解說中,講到朱彝尊對妻妹的繾綣之情,后來看到先生專門就這個提法談了自己的看法,才了解原來弱德是這樣一種美。

葉嘉瑩先生講:“那么什么叫做‘弱德呢?這個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是有一種持守,它是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p>

從弱德之持守,到弱德之被壓抑,我以為可以這樣理解弱德,弱德看似不道德,或者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一種情感,更進一步說便是弱德,它是不符合當時當地的主流價值觀、審美觀的一種德行,是背離了大眾認知的一種情感。

否則它何必要壓抑,何必要內在持守呢?那么它是否真的不道德呢?若是不道德,是否就不該談美了呢?

柏拉圖在《大西庇阿斯》篇中談到有益不等于美,美不等于有益。同樣,我們也不能含混地說道德就是美的,不道德的就是不美的。況且弱德既不等同于不道德,也不能一概論之。

在古代詩歌長河中,屬于葉先生講到的須持守且被壓抑的弱德并不在少數,以下嘗試探討弱德的幾類背景。

一、政治壓抑下的弱德

《樂記》中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所以詩歌,因心有所思,賦詩以舒胸中意氣也。如同杜甫流落蜀地聽聞安史之亂結束時,欣喜而出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如同岳飛北伐未果時,慷慨激昂地吟誦“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同李清照諷刺南宋當局時,字字珠璣地道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然而古代政治局勢中,并不都能如詩人所想而直抒胸臆,甚至不能說、不可明說的情感尤其多,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隱喻詩、懷古詩,將政治高壓下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輾轉、曖昧地表達出來。

竹林七賢中的向秀曾經寫過一首非常短的賦,正文僅100多字,加上序言也不過200左右,以至于歷代以來常引發文人的感慨,為何向子期的賦剛開了個頭便匆匆煞了尾?

思舊賦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于領會兮,寄余命于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向秀曾在山陽與嵇康一起隱居打鐵,對名門望族出身的鐘會視而不見,卻在司馬氏政權下畏罪妥協入仕。而今在嵇康被迫害致死、《廣陵散》絕跡后,路過山陽舊居,感懷故友風采,有念有愧,亦驚亦懼,仿佛剛剛“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便“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p>

然而山陽竹林之下,本該喝酒縱歌肆意酣暢卻各奔東西生死相離的竹林七賢們,其志之清、其性之真、其情之切,正在這欲言又止、欲說還休的含蓄之中雋永悠長起來。

二、倫理背景下的弱德

如果說政治壓抑下的文人在詩歌中體現出來的弱德帶著一種忐忑與含蓄,那么道德倫理背景下詩人的弱德卻是一種求而不得、不足為外人道的內斂與壓抑。

以朱彝尊的《桂殿秋》為例:

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朱彝尊,清代詞人,曾入直南書房,為“浙西詞派”創始人,與納蘭容若、陳維崧并稱清初三大詞人。年幼因家道中落,無力迎娶,遂入贅當地大儒馮家,與馮家長女馮福貞結親,在馮家并不受尊重。

那時朱彝尊17歲,馮福貞15歲,而這首桂殿秋的情感依附對象是馮福貞的妹妹馮壽常,她當時只有10歲。隨后約10年間,朱彝尊教其識文斷字,漸生情愫,馮壽常成了馮家唯一對朱彝尊不懷偏見的情感歸宿,然而這卻注定是一場得不到祝福的愛戀。

從馮壽常24歲回鄉省親,之后的7年中,他們私下定情,但二人聚少離多,過著相思難忘的生活,又兩年,馮壽常郁結而終。這期間朱彝尊內心壓抑著情感,對外內斂克己?!鹅o志居情趣》幾乎以記錄的方式填詞83首,白描了數年間與妻妹的聚散離合。

相傳這首詞描寫的便是馮壽?;剜l省親,朱彝尊隨岳父舉家遷居梅里路途中時,情難自禁卻又無法言說的情緒婉轉的表達。嘉瑩先生認為,這首《桂殿秋》收錄在朱彝尊《江湖載酒行》中,所指的并非是某一次具體乘船的感受,而是這份不為世俗所容的情感的一次回憶與感發:同船渡江,秋雨凄凄,卻只能各自隱藏著情緒,郁郁而棲。

正是這樣真摯繾綣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情令人悵惘,這種悵惘有同情,有感動,也有對世事無常的嘆息無奈。

顧隨先生在《駝庵詩話》一開篇便提到:凡藝術作品中皆有作者之生命與精神,否則不能成功。

而正是倫理道德下弱德的壓抑與隱忍激發了詞人之生命之情感,吟出了如此美麗的詩篇。

南宋陸游一闕《釵頭鳳》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陸游與原配夫人唐婉伉儷相得、琴瑟甚和,不料夫人卻遭陸母嫌惡,強勢逼迫陸游休妻。唐婉改嫁同郡宗子趙士程。幾年以后的一個春日,陸游在家鄉沈園與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唐氏遣致酒肴,聊表撫慰之意。陸游見人感事,題詩于壁上:“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本鞈僦?,相思之切,卻只能化在恭謹有禮的寒暄中。

三、個人志趣上的弱德

前面提到了弱德的兩種背景。政治高壓與倫理道德的限制,詩人皆有難以言狀的情感,卻不能明確地表達出來,從而產生弱德之下爆發的情感力量。

下面用另一種出自詩人本意或者說詩人志趣性情與時代地位不相容的弱德背景,從一位皇帝——南唐后主李煜談起。

李煜在我國詩詞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國維稱: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梢哉f有了李煜才有后來的宋詞之巔峰。

然而在歷史地位上,南唐三代君主,祖父打天下,父親守天下,至于李煜,則是肆意揮霍的一代,直至亡國。亡國之君,在歷史上又何談地位呢?帝王之德的缺失卻恰恰成就了后主詞的境界,所謂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李煜前半生長于帝王之家,所作詩詞被冠以享樂的靡靡之音,雖然不乏真摯流暢的生氣,卻不能和后期亡國被縛之后的詩詞相提并論。

李煜被俘后,與宗室40余人押解至北方。宋太祖起初并未下殺意,然而這個曾經只知享樂的皇帝竟然一改詞風,家國、離愁,進而是對生命繁華與幻滅之間的最高領悟。終于,3年之后,一斟毒酒,命喪汴京。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作于后主去世前不久的小令已經是在太祖警告之后的收斂之作了,沒有了“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沒有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沒有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只是一個夢,驚醒了,發現過去美好的日子回不來了,即使不是如同李后主一樣經歷了亡國喪親之痛的人,也會經歷同樣的感受,生命的無常與時光的逝去是每一個人都在經歷的。

正是這充滿哲意的簡單流暢的詞句,使后主早已脫離了作為一個皇帝的無作為和亡國之失的弱德的被詬病和批判,成為了承唐起宋的偉大詞人。

另一位亡國之君宋徽宗,亦是弱德之美的典型,只是宋徽宗工于書畫,落得了“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爾”的評價。

作為帝王,他們的存在是令人失望的缺憾,然而這種缺憾又怎么能說其不美呢?

由此,弱德指的是與當時當地的主流價值觀、審美觀不一致的一種德行與情感,并非不道德,更不能說是不美的東西,至少弱德之下有以下幾種美。

第一,含蓄之美。

中國自古以來,便講究言不盡、無聲勝有聲的含蓄之美,弱德恰恰體現出了這一點,如《思舊賦》的含蓄之美,就像嵇康一篇洋洋灑灑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在前,臨終卻將幼子相托的魏晉之風,無需道盡,卻山高水長。

第二,隱忍之美。

隱忍之美是一種克制之美,如同雅典神廟上鐫刻的文字:認識你自己,凡事要克制。因克制而獲得自由,朱彝尊在《靜志居情趣》中,所描寫的一草一木,一筆一畫,一顰一笑無不帶著隱忍與克制,卻又無法掩蓋內心的種種情動。筆法的簡潔直率,感情的真摯內斂,無不散發著動人的美麗。

第三,缺憾之美。

筆者曾經讀到陳子昂因在北征中得罪武三思含冤下獄而死,一時之間希望陳子昂并未出征過,然而陳子昂不出征,又何來悲涼壯闊的《登幽州臺歌》呢?這種寧無幽州臺,甘作長壽生的缺憾感所帶來的是悲涼或悲壯之美感。就如同,我們是該希望李煜沒有亡國之痛做個快樂君主,還是應該為了這千古好詞接受他不是一個好君王的缺憾呢?這種缺憾帶來的美感也是無法言說的弱德帶來的沖擊力很強的情感。

弱德因其無可言狀而產生了含蓄、隱忍、缺憾的美的感受,并不止在詩歌中,更在一系列的藝術中,同樣存在于現實生活的各方面。不符合大眾認知的價值觀、審美觀,甚至是一種背離,也即所謂的弱德,也會有其存在的意義,并有可能產生更加純粹的美感。

尼采說過:一切文學,吾愛以血書者。即是強調作者抒發肺腑之情感,而弱德之美正在于其被壓抑、其無法言說,其得不到認可之后的發自內心的情感力量的爆發,這種爆發最終引發的是讀者對弱德之美關于生命、關于永恒的共鳴。

參考文獻:

[1]葉嘉瑩.清詞叢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顧隨.顧隨詩詞講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唐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5]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蔣勛.蔣勛說宋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郭琳琳,女,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

猜你喜歡
古代詩歌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三步曲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古代詩歌教法
古代詩歌中的異質文化思想情感及其歷史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