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

2018-09-14 10:55張萌
北方文學 2018年18期
關鍵詞:聲望勒龐領袖

張萌

當下中國,自媒體如雨后春筍之態狂妄生長,網絡上流傳的言論和觀點魚龍混雜,碎片化信息浩如煙海,我們總是會陷入真假難辨的尷尬境地。洗腦大師咪蒙寫出一些標題氣勢洶洶、內容卻毫無邏輯的微信推文,卻總能得到100000+的閱讀量;著名作家莫言總是“被”寫出美文和心靈雞湯,稍有思考能力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非莫言本人所寫,可還是被許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轉發夸贊。

1895年,居斯塔夫·勒龐在其關于群體心理學的著作《烏合之眾》寫下這樣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解釋——“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智力差異削弱了,個性也消失了。異質淹沒在同質中,無意識的特點占據了上風?!?/p>

我們在對很多輿論失控、娛樂至死的事件感到悲哀和無可奈何的同時能夠明白,這是群體心理上的“無意識”在起作用。

一、從“烏合之眾”看當下網絡

“在群體中,積聚的是蠢事而不是智慧”、“只要他屬于有組織的群體中的一員,他就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群體在智力上總是劣于獨處的個人?!崩正嬙S多類似的金句,仿佛是對當下中國網絡環境的神注解。

去年春節期間,一則“上海姑娘江西逃飯”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霎時間,許多自媒體大V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人指責姑娘沒教養,有人勸誡姑娘要自重,有人高舉婦女解放旗幟,從男權制度梳理到階層流變,有人大肆解析何為“真愛”何為“門當戶對”。一片口水間,偶爾有質疑新聞真實性的聲音發出,卻即刻被淹沒于無形。

后來這則新聞被證實為子虛烏有,發帖的根本不是年輕姑娘,也沒去過江西,出來回應的“小伙”則和發帖人壓根不認識。當一切被證實為泡沫,之前所有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討論,一下子顯得十分可笑。

一位曾經參與熱議的大V認為:“它擊中了人們內心中隱秘所在的傷口,所以才會成為一次社會公共話題……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找到正當性,正當性的背后是我們所依仗的價值觀?!?最終得出結論:雖然故事是假的,但激發出來的情緒和討論卻是真實的,所以,“一切討論并非毫無意義”。

二、群體的力量

想要理解今天的互聯網形態,我們無法繞過“群體”這個概念。但作者的論斷與中國傳統的“團結就是力量”觀點背道而馳,為此他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首先,群體中的個人會因為人多勢眾而感到自己有不可戰勝的力量;其次,群體心理具有傳染性;第三,群體中的個人會呈現出獨處時完全相反的特征,這是容易接受暗示并被傳染的結果。

勒龐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攻陷巴士底獄時,人們圍攻典獄長德洛內先生。不但對其拳打腳踢,還憤怒地喊出各種方法要殺掉他,比如吊死、砍頭或者拴在馬尾上拖死。在混亂中,典獄長無意踢到了一個人的腳,于是有人就建議由這個人——一名失業的廚子來砍典獄長的頭。這個流浪漢在巨大的人群支持下,獲得了殺人的權利,并相信這是愛國和正義感的表現。于是他“興致勃勃地完成了任務?!币蝗簾o知又瘋狂的人是可怕的,這群人的力量,足以使一名沉默的觀眾變成了自豪的殺人犯。

三、無頭蒼蠅的宣泄——狂熱而極端的群眾

群體中的每個人是很難理性思考的,他們容易被別人傳染,容易暴怒,容易失去理智。很多人獨自一人時往往能保持理性并思考,但一旦進入社會環境就難以控制。例如兩人在馬路上發生爭扏,圍觀的人越多,沖突越容易升級。因為人群以看戲的姿態掩蓋著內心里不為人知的暴力訴求,而這種狀態,又給當事人帶來心理暗示與刺激,從而失去正常狀態下的思考方式,將與生俱來暴力的本性發揮出來,爭執演化成爭斗。

其次,群體是很容易走入極端的,理智是一道閘門,本性就是洪水,一但閘門崩塌,洪水將A會淹沒一切,人民就會變為暴民,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會以正義、先進、平等、文明等種種高尚的名義去干涉破壞其他落后的文明。他們習慣于道德綁架,并且引以為豪,他們的欲望變成了追求,追求轉化為信仰,信仰聚集成宗教,從而再也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劣根性。

群體中因為互相影響、彼此傳染,所以顯得格外強烈。當今社會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比如砸日本車打日本車車主,明星粉絲對罵,明星離婚網友互罵等等,群眾們只是需要一個事件來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在這些所有的事件中,最不重要的反而是真相。

事件產生話題,話題產生對立,對立激化矛盾,最終事態的嚴重程度只是取決與矛盾的激化程度罷了。

四、“將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成為領袖

群體是基于由相同理念或愿意接受這一理念的人的集群,他們往往圍繞著一個中心旋轉,而成為這個中心的人,被稱之為領袖。

領袖之所以能成為群體的中心,是因為他善于以以往的成功、曾經的成就以及家族背景等建立起的聲望,并匯總社會上某類群體的某種訴求,凝練后再尖銳的表達出來,并許以民眾想要的種種空頭許諾,獲取該群體的認同。就像書中提到的“那些偉人的天才主張,我們能百分之百地肯定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嗎?這些思想很可能出自一些孤獨者的頭腦,不過,它們所誕生的土壤不是由無數塵埃堆積而成的嗎?而群體的靈魂正是這些微塵?!鳖I袖表達的見解之所以獨道,是因為匯集了眾多有相同感覺與想法者思想的點滴,只不過領袖更善于總結和表達并加以利用?!?/p>

從而我得出了一個公式:聲望+迎合+空頭許諾=成功當選領?。

而媒體引導群體,多選擇迎合,他們發明了算法,把關注點變成數據,再依托數據選擇性地產出內容,對于過于敏感的社會事件,他們往往選擇隱瞞。

那么,如果成為群體的領袖,又善于熟練的操作各種媒體工具,是不是就能一直輕易的駕馭群體了呢?其實并非如此,領袖的風險很大,一旦他遭遇失敗,支持者們很快就會由對他的崇拜變為厭惡。成功是聲望維持的重要基礎,就像書中提到的“成功一旦消失,聲望幾乎也會同時消失。人們前一天還歡呼的英雄,如果遭到了失敗,第二天就會被群眾喝倒彩。聲望越大,反彈便越強烈。那時,群眾會把跌下來的英雄當作是自己的同類,為之前對他的卑躬屈膝進行報復,因為他現在已不再高人一等?!彼灶I袖必須不停的許諾去刺激他的追隨者們,又要不停的去實現這個承諾以維持追隨者們的忠誠。

例如希特勒的罪行,他只有不停的發動戰爭并取得成功才能夠得到自始至終的支持,否則很快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與新鮮感,然后被推倒并踩在腳下,群眾們再去擁抱另一個能讓他們興奮狂熱的人。所以我們在譴責希特勒的暴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他發動大規模戰爭以前,他是個英雄,曾經被萬人擁戴,曾經讓德國人民擺脫了一戰帶來的沉重負擔,使他們過上了一段不錯的日子并給予了他們內心渴望的榮耀與滿足。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后來他發動的戰爭究竟是人心所向,還只是他一個人的決定。

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的,他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很多當下社會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人的自我異化、逃避自由投向領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很多論斷都可以很好地詮釋當今的許多社會問題。

《烏合之眾》的每一個句子都像是一把揮舞著的錘子,連續不斷地狠狠敲擊著群體外表堅硬的殼,每一下都那么令人觸目驚心。直到把這殼砸個四分五裂,露出其中黑乎乎亂糟糟的一團本質,然后再用手術刀一層層地去剖析分解它,深入骨髓清晰明朗。

當我第一次看見書名時,腦海中想到行尸走肉和木偶,只有軀體沒有靈魂,他們只需要食物,沒有精神需求,他們是麻木的,會順著聲音聚集在一起,他們只想吃,不停的吃,永遠吃不飽,貪得無厭直到軀體的完全腐爛。我們害怕他們,躲避他們,憎惡他們,但他們其實就是另一種形態下的我們,唯有自救,才能免于自己內心的腐爛。

陳寅格在為王國維紀念碑銘中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其思想”,這十個字雖時過境遷,但依然振聾發聵、擲地有聲,做一名獨立思考、不盲從、不隨波逐流的人,而不成為瘋狂又盲目的“烏合之眾”,就是我們自救的不二良方。

猜你喜歡
聲望勒龐領袖
領袖風范
馬克龍再度當選,但勒龐的高票敗選表明法國的分裂日益加深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程序員在俄羅斯最具聲望
跟蹤導練(一)5
勒龐敗選后大跳搖滾 網友喊她參加“舞林大會”
領袖哲學
平民領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