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本質論研究

2018-09-14 10:55齊婉迎陳連豐
北方文學 2018年18期

齊婉迎 陳連豐

摘要:馬克思主義批評是當今文藝批評理論中重要的理論之一。本文從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入手,旨在對文學的本質進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紹研究背景,并對何為意識形態做了界定。接下來本文探討了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和文學的本質并得出結論:文學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具有審美特性、意識形態性的社會意識形式。

關鍵詞:文學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式

一、緒論

文學本質論回答的是“文學是什么”這個基本的理論問題,文學的本質就是文學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性。馬克思主義批評迄今仍是批評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流派之一,文學和意識形態的關系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基本問題。

在當今多種文化激烈碰撞和并存的時代,人們對文學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看法:如文學是一種再現,文學是反映,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等。但是文學的本質,即使文學從根本上區別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特性到是什么?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文學的本質問題是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我們只有把握了文學的本質,才能更好地開展文藝理論的學習。本文以文學、意識形態為基本點深入剖析兩者關系,以此達到對文學本質的把握。

Ideology,即“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概念是由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哲學家托拉西提出,它指的是人的觀念。當時他試圖脫離社會實踐對意識形態,即人的精神、意識、思想觀念等進行科學的分析。馬克思將這種天真的想法進行了修正。在馬克思看來,意識與社會實踐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馬克思把社會結構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四個層面。法律、政治、宗教、藝術和哲學都屬于意識形態,它們受到特定生產方式的制約。

“Ideologie”的概念最早是由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馬克思指出,“意識形態”總是以某種方式反映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某個方面。就其本質和傾向而言,意識形態總是體現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其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它總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模糊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和交往關系的真相。伊格爾頓明確表示“意識形態”“是人們在特定的事件和地點發生的具體的社會關系的產物,”其職能“是使社會統治階級的權力合法化?!彼€強調,“意識形態不是一套教義,而是指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們束縛在他們的社會職能上并因此阻礙他們真正的理解整個社會的那些價值、觀念和形象?!盵1]

二、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文學和意識形態的關系是文學本質論研究中的基本問題,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文學和意識形態之間關系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如果極端地看待兩者的關系,學界存在著兩種看法:一是文學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文學的表達內容受到意識形態的制約,文學屬于意識形態。但是這種觀點卻無法涵蓋所有的文學現象,如文學實踐中的大量作品反映的并不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反而是對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揭露或批判。所以,有文學評論家認為,真正的藝術常常超越他所處的時代,使我們看到意識形態掩蓋下的真相。而批評家認為文學得以超越時代的意識形態界限的真正力量,就來自文學的審美特性。審美被上升到至高位置,而文學的意識形態性則遭到貶低。這是對文學和意識形態關系的第二種極端認識。

文學是不是意識形態?伊格爾頓認為,文學是意識形態。伊格爾頓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史觀的基礎上,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并將文學納入上層建筑的范疇。伊格爾頓認為,經濟基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包括“一定形式的法律和政治、一定種類的國家”,和“‘特定形式的社會意識(政治的、宗教的、倫理的、美學的等等),即馬克思主義稱之為意識形態的東西”。[2]由此可以看出,伊格爾頓并沒有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進行細致的區分,他將二者籠統地歸類于上層建筑。

此外還存在一種觀點:文藝不是意識形態。如:我國周忠厚教授指出,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形態”指的是系統化了的法律學、政治學、宗教學、藝術學和哲學,意識形態是帶有階級自覺性的思想體系。他總結說:“第一,從文藝是否具有階級自覺的屬性來看,不能說文藝是意識形態。第二,從文藝不是體系性、系統性的理論和學說來看,文學藝術和意識形態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盵3]

第三種觀點認為,文學具有意識形態性,但文學并不屬于一種意識形態?!耙庾R形態性”與“意識形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國張永剛教授認為意識形態性是指:“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聯性,是文學通過獨特方式與意識形態建立起來的順承或對抗、認同與排斥、張揚與消解的基本關系中體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姿態?!盵4]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直接揭示文學的本質是意識形態,只是將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闡明其有意識形態性以及它在社會結構地位和作用。馬克思從未在其論述中將文學定義為某種“意識形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對使用的也是“社會意識形式”和“意識形態的形式”兩個概念。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具體的文藝問題時,更多關注的是文學藝術作為特殊的意識形式與一般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文藝作者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的內在真實性矛盾關系。馬恩十分重視和肯定文學藝術對社會意識形態的批判力量。也就是說文學既具有意識形態性,同時也是對意識形態的反抗。

三、文學的本質

文學的本質就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根本性質。文學的本質的界說離不開對審美特性和意識形態特性的說明。在探討這個問題時,離不開如下問題:文學是意識形態嗎?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嗎?

盧卡契在藝術反映論中提出,文學的本質是審美反映。盧卡契認為,文學藝術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對現實的能動的反映。在他看來,“文學藝術是一種審美反映,是反映現實與超越現實的辯證統一?!盵5]文學對現實的反映中也存在藝術家主觀選擇和加工,是來自于藝術家有意識的選擇。此外,這種反映是一種擬人化的反映,可以被看作是是對現實的“生產”。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學具有審美特性。這在實質上與盧卡契的審美反映論不謀而合,即文學不僅反映現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現實。文學具有意識形態性的同時也具有審美特性。

文學將人的思想和情感外化為語言形式,是對人的外部生活環境和內心世界的能動反映。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它所反映和表現的絕不是抽象的觀點和思想體系,而是有意義的、具體的東西。不能簡單用“文學是審美、文學是意識形態或審美意識形態”來概括其本質。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具有審美特性、意識形態性,這種說法更為妥當。

從其本質上來講,文學是觀念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既是意識的產物又屬于意識的范疇。文學是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的一種,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因而說文學具有意識形態性。藝術在本質上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認識的需要而產生的,文學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具有審美特性。因此說,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具有審美特性、意識形態性。

四、結論

通過對文學與意識形態關系的討論,本文對文學是意識形態、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等觀點進行了駁斥,對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進行分析進而認識到文學的本質:文學是一種具有審美特性、意識形態性社會意識形式。

在文藝理論的研究中,我們應當首先回到概念本身出發,對其內涵做出清晰的闡釋。在研究文學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時,我們要首先對“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性”、“社會意識形式”等概念進行區分,并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去解答問題。

其次,文學意識形態問題不僅涉及文學和美學問題,還涉及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甚至心理學等方面,我們應采用多種理論資源,整合多種理論方法,進行多元化研究,避免研究的簡單化、片面化。

參考文獻:

[1][2]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周忠厚.關于審美意識形態的幾點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4]李志宏主編.文藝意識形態學說論爭集[C].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