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生態倫理文化初探

2018-09-14 10:55高倩
北方文學 2018年18期
關鍵詞:農耕習俗藏族

高倩

摘要: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在歷史文化的快速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格局。每個民族都有十分獨特和民族習俗和文化特色。以藏族為例,藏族人民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擁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獨特的自然崇拜和畏懼以及感恩等思想理念以及具有較強民族特色的民族風俗和禁忌以及習慣。并且藏族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生態倫理思想受到藏族宗教因素的影響因素較多。在藏族宗教的影響下,民族圖騰和信仰以及部落法規都嚴格遵守長期形成的生態倫理原則,并逐漸形成該民族較強民族特色的自然生態倫理。

關鍵詞:藏族;生態倫理

西方知名人士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民族的發展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多,并且民族的特色與自然和地理環境擁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地理環境能夠對民族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形成獨特的民族習俗。依據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的闡述能夠看出,中國56個民族中,漢族是最先發展起來的民族,漢族最早起源于黃河流域以及陜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彝族起源于沿海地區,而苗族其原意長江流域,藏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區。黎族起源于海南島地區,而高山族則起源于臺灣地區,眾多民族在歷史漫長發展進程中逐漸發展并形成本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

無論哪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都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生態倫理文化并受此指引長期發展,每個民族歷經漫長的歷史發展都逐漸形成較為獨特的民族習俗和文化,并且與其他民族形成較大的差距。每個民族的生態倫理文化都是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大自然和地理環境和諧相處的經驗積累,通過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使得本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得以延續和傳承,并逐漸形成本民族的道德觀念和約束,逐漸成為本民族的精神支柱或精神象征。因此生態倫理可視為民族習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經驗積累和與自然和地理的和諧相處而逐漸形成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觀念以及民族行為,生態倫理中蘊含畏懼和感恩以及敬畏和崇拜等心理因素,在日常的民族習俗和禁忌中都能有所體現。

藏族古時也稱為“蕃”,通過對藏族的歷史文化研究以及考古發現能夠看出,遠古時期藏族祖先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中,隨著歷史的緩慢發展,藏族文化得以快速發展并使得本民族得以有效延續。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西藏時,藏族文化和習俗也得到較好的統一并逐漸形成擁有完善道德傳統和民族習俗的優秀民族,并且這一民族習俗生態倫理在藏族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較好指導藏族人們和諧生活并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藏族倫理道德經過歷史發展過程中一代又一代人不斷改進和完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漸形成十分豐富且具有特色的生態倫理思想。

一、藏區與自然環境相適宜的生態和諧發展的農耕文化

藏族人們生活在高原地區,由于生活條件較為惡劣,因此藏族人們在農耕時期就開始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特點并對青藏高原進行深入研究和開發。藏族人民在努力適應高原氣候的基礎上對地理環境進行大幅改造,將許多草原改造成生產糧食的農田,獲取基本的溫飽保障,在對自然和地理環境的改造過程中逐步形成有別于其他游牧民族的農耕文化。

藏族農業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區域以及河谷地帶,該區域往西延伸到拉孜地區,向東擴展至桑日地區,擁有東西長500公里,南北寬50-200公里的氣候適宜的農業生產地區,該地區將拉薩和山南以及日喀則等地區涵蓋其中,受到高原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地區中的適合開展農耕的面積相對較少。

藏族農耕文化擁有十分獨特的特點,即農業與畜牧業相互結合。藏族地區的農業并不單純指純粹的農耕種植業,而是以農耕種植業為主的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農牧產業。青藏高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藏北和藏南以及藏西高寒地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以前,廣闊的青藏高原很少能夠擁有氣候適宜的農業種植區域,因此畜牧業成為藏族主要的農業產業。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區主要從事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和少量以青稞和燕麥等耐寒植物為主的農耕產業。

由于藏族地區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因此藏族地區主要以農牧相結合的方式抵御高寒地區的惡劣自然環境。農牧業能夠較好滿足藏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氣候適宜地區的青稞與燕麥等農作物能夠提供面粉和蔬菜等食品,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能夠為藏族人民提供豐富的肉類和奶制品,從而有效滿足人們的最低生活水平。并且農業和畜牧業還能相互補充,家畜能為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農耕勞力以及肥沃的肥料,而農耕業的發展也能為家畜提供豐富的飼料。農牧業相互結合能夠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惡劣條件,藏族地區主要以山區為主,較高的山脈使得藏族地區常年處于寒冷氣候中,只適合生長家畜飼料的牧草而不適合農作物生長,只有河谷等氣候溫暖的地區才能開展小范圍農作物種植。農牧業相互結合能使人類的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能夠較好和諧發展。并且農業與畜牧業共同發展也是藏族文化和民族習俗的得以延續的重要基礎,藏族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手抓羊肉和糌粑以及奶茶等飲食習慣,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學以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農牧相結合的生產方式對于藏族文化和習俗的快速發展和延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藏族地區的海拔較高因而呈現出較為獨特的生物特性和氣候特性,并且依據這種特性逐漸形成有別于其他地區的農業耕種與生產方式,并逐漸構成垂直和立體化的多樣性經濟結構,這也正是高原地區人民適應地理環境的最佳方式,充分運用農業和牧業相互依存和互補的關系,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有效延續。

二、藏族生態倫理文化傳承與藏區生態和諧發展相輔相成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只有學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才能使得人類文明得以發展和延續,因此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需要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并在適應地理環境的基礎上得以有效延續和發展。因此每個民族的思想觀念和民族習俗以及倫理文化受到生活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素較多。青藏高原常年處于嚴寒地區,并且擁有眾多山脈,被地質專家學者稱為“世界第三季”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較高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也被專家學者稱為“生命的禁區”。但正是在這片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惡劣的地區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悠久和偉大的藏族文化。十分惡劣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對藏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態倫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個藏族人民都需要將自己的命運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學會以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才能使得藏族文化得以世代相傳。因此藏族生態倫理不僅對藏族人民的思想文化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民族習俗都有嚴格的約束和要求。

藏族生態倫理文化可視為生活環境較為艱苦地區的人們與自然環境長期相處并和諧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藏族文化中不論宗教民族信仰或者消費觀念以及農牧生產方式中都能體現出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發展趨勢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和理念。藏族文化中還較多的體現出保護生態環境的強烈意識以及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重要性,這也是藏族生態倫理文化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應對藏族生態倫理文化加以足夠的重視并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中蘊含的道德觀念和精神價值。因此藏族生態倫理文化可視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是一種對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尊重和敬畏的文化體現,也是一種較高境界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向往。

參考文獻:

[1]落加才讓.藏族生態倫理文化初探[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5).

[2]南文淵.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1999(1).

[3]熊坤新,顏順新.藏族生態倫理思想概論[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4]賈秀蘭.藏族生態倫理道德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4).

[5]南文淵.藏族生態倫理[M],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農耕習俗藏族
農耕舊事十二韻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拾趣安吉,快樂“農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