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言語生命動力學的語文教學新探索

2018-09-14 10:55陳曼露聶志軍
北方文學 2018年18期

陳曼露 聶志軍

摘要:通過梳理言語生命動力學的來源,分析言語生命動力學給語文教育提供的新思路,進一步探討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與語文教學實踐結合的可能,提出貴“無”的言語教學法、尚“表現”的寫作教學法以及重“生命”的詩意教學法,為語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可供選擇的探索方案。

關鍵詞: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觀;語文教學新探索

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是潘新和(2004)最先提出的,其理論的核心是:“言語生命動力學理論范式可稱為以言語生命自我實現為目的、以表現為本位的‘發展創造型范式”。(1)言語生命動力學理念是在多元理論視野關照下形成的新概念,潘新和在分析中國教育現狀的前提下,進一步結合西方較為前衛的各種理論提出了這一理念。言語生命動力學既強調言語,也強調生命,但并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機融合?;谶@些理論,潘新和提出了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觀,以便指導語文教育教學實踐。

一、言語生命動力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觀

(一)言語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

在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上,20世紀80年代語文教育界進行過一場曠日持久的論爭,最后商討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肮ぞ哒摗币匀~圣陶為代表,認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保?)語文學科言語性的提出,始于1994年李維鼎發表的題為《“語文課”就是“言語課”—再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說起》一文,1997年勒健也相繼發表了《現代語文的學科性質與性質觀》,提出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應該是言語性,緊接著2000年李海林《言語教學論》一書的出版更是引起了轟動。言語生命動力學正是在這些言論的基礎上,提出語文學科的性質只能是言語性,言語性能夠讓我們從語文學科本身去理解語文的內涵。

(二)以表現為本位的語文教育范式

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范式主張以言語生命自我實現為目的,以表現為本位。從根本上說,表現本位就是寫作本位。這是針對以葉圣陶、張志公、呂叔湘為代表的“生活、閱讀本位”而言的,張志公的“閱讀獨立目的論”,葉圣陶的“閱讀基礎論”以及呂叔湘基于語言學對閱讀所做的探索都旨在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吧?、閱讀本位”的語文教育思想代表了一個時期的主流取向,影響著語文教育界。但是,隨著應試教育弊端的逐漸顯露,這一思想受到了極大挑戰。正如吳衛兵在《從閱讀本位到寫作本位的轉換》(2006)中提到的:“以閱讀為本位,以寫作為附庸,應該說是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少慢差費的一個重要原因?!保?)言語生命動力學順應時代要求,勇敢地對權威提出質疑,主張:“表現—寫作本位較之于閱讀本位優勢明顯?!保?)隨著教育觀念的逐步轉變,認識到“寫作本位”重要性的學者越來越多,邵長思在《讀寫互動-寫作本位》(2017)一文中明確提出:“讀得好不一定寫得好,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讀得懂、讀得好顯然是不夠的。從閱讀本位到寫作本位的轉換是必要的?!保?)“生活、閱讀本位”以工具主義為基礎,注重學習的功用性,而“表現、寫作本位”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主張通過寫作來表現人的言語生命。在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范式看來,寫作具有閱讀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詩意語文和詩意人生的教育觀念

言語生命動力學以“人文主義”為其理論基石,在研究語文教育問題的過程中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注重人的生命意識的弘揚以及詩意人生的護養。說到詩意,首先就能想到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詩:“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這塊大地之上?!保?)言語生命動力學主張要詩意地進行語文教育教學,使學生能夠詩意地棲居在語文大地之上。詩意語文需要詩意人生的關照,詩意人生的實現離不開詩意語文的涵養。言語生命動力學對生命的高度重視決定了詩意語文是人的語文,詩意語文要使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熱愛生活,使人生變得富有詩的意味、充滿生命的靈氣。喚醒人的創造的生命之泉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這一使命的完成極具挑戰性,不僅要求語文教師有豐厚的語文素養,更要求語文教師有著富有詩意的人生。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周益民、董一菲等都是詩意教學的杰出代表,它們之所以能夠將詩意語文踐行到底,是因為他們自身就是富有詩意的人。

二、言語生命動力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新探索

語文教師如何面對新的教育背景實施教學,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分析言語生命動力學的相關理論,可以從中尋找解決新困頓的方法。

(一)貴“無”的言語教學法

貴“無”的言語教學法并不排斥使用教學方法,貴“無”只是強調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養護和培育,而不是強迫和壓制?!百F無”的言語教學法必須體現作為母語的漢語教學的特點。首先,漢語教學的最顯著特征就是“習得”,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學應該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習染感悟。其次,語文教學應該善于為學生創造有利于“習得”的情境,這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教學之源,綜合課堂內外的教學信息,將各學科的知識整合于語文教學之中。最后,要在使用言語教學法的過程中達到“無”的境界,更為重要的是啟用“悟”。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其次要熱愛語文、并且成為樂于表現與創造的言語生命模范。學生“自悟”的實現有賴于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具體來說,就是強調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啟發和引導,促使學生獲得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尚“表現”的寫作教學法

尚“表現”的寫作教學法以表現為本位,以激發學生本能的表現欲為目的。寫作教學的重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言說欲。學生不想寫、害怕寫是寫作教學的天敵。因此激發學生表現欲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學生的言說欲。對于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尋學生作文的優點,而不是緊抓其缺點在班級重點講評,這會給某些學生帶來“寫作陰影”。其次,在培養學生言說欲的基礎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養可以從珍視學生的獨特發現著手。再次,寫作教學也應該以“悟”為主,寫作是極具創造性的活動,不能依靠強制性灌輸完成。最后,尚“表現”的寫作教學法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倡導語文教師寫“下水作文”。一個語文教師自己寫不好作文,難以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威信。

(三)重“生命”的詩意教學法

詩意語文教學流派得以形成,歸功于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校長王崧舟的一堂課。他說:“我有一個夢: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保?)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周益民和董一菲也是力主“詩意”的一派,同為小學語文教師的周益民,通過為兒童構建一個童話世界和民間世界來進行詩意教學。具體來說,詩意教學法可以從三個層面落實到教學過程中。首先,是文本的詩意解讀。其次,詩意教學法是指詩意的教學方法。再次,詩意教學法指向主體詩意人生的陶冶。主體的詩意人生既指向學生,也指向教師,是成熟的言語生命與幼稚的言語生命的互動與促進,是詩意生命的共生共長。

注釋: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

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 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1994.

吳衛兵.從閱讀本位到寫作本位的轉換[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06(14).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5.

邵長思.讀寫互動-寫作本位[J].文教資料,2017(6).

[德]海德格爾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5.

王崧舟.詩意·語文·夢想[J].人民教育,2013(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