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生活體驗 挖掘習作資源

2018-09-17 05:42曹慧蘭
課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關鍵詞:生活體驗積累自主

曹慧蘭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接近生活,去關注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樂于表達,易于動筆?!币虼?,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去應引導小學生去接近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充實自己,并能創造生活,將自己成為一個能積累素材的“小能人”。那么本文從走進自然生活,開拓習作源泉;體驗多彩生活,提高習作能力;聚焦校園生活,積累習作素材;感受民風民俗,激發習作思維這四個方面闡述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挖掘習作的素材,在生活體驗中激起表達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生活體驗 積累 習作資源 自主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054-02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弊魑木褪菍W生對生活的再現、創造。如果學生沒有體驗過豐富多彩的生活,那么就寫不出內容豐富的作文來。因此,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參與并體驗生活,學生只有在那五彩繽紛的兒童生活世界中,作文才有素材可寫,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

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快樂寫作,一直都是每個語文老師值得深思的話題。筆者曾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看到“寫作力求表達自己真摯的感情,要從多角度觀察生活,捕捉點滴生活,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边@些標準時,便慢慢意識到教師該如何教學生作文。于是筆者想:我們農村小學不就有著豐富的語文資源嗎?有美麗富饒的大自然嗎 ……那么,教師就更應該好好利用這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讓學生飛出這封閉的課堂,去接五彩繽紛的大自然、社會。讓學生們在捕捉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資源中,用心地將它們運用到我們的習作中。

一、走進自然生活,開拓習作源泉

優美的作文都來源于我們的生活,來源于我們身邊的一些瑣碎的事,那么一旦脫離生活的文章就可謂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校周圍就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有許多動人的傳說,還有這獨特的鄉風民俗。平時的作文,學生有很多都是脫離生活實際,沒有把身邊的“活教材”——自然資源,利用起來,而是自己瞎編捏造而來,根本是毫無真情可言。而在我們自己身邊的那些“生活化教材”該如何去引導學生了解,并如何去體驗生活,進而將這些“活教材”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呢?

1.欣賞廣袤的自然風光

農村長大的學生,他們出家門就能看見山、小溪、田野等,在孩子們的眼中時常會看到一些花草樹木、瓜果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這位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觀。當貼近大自然生活時,學生就會發現大自然的風景優美。因此,學生欣賞到的自然景觀正好為他們的寫作素材注入鮮活的源頭活水。

2.注目農村特有的勞動場景

農村的孩子們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們平時看到的勞動場面可能會多些,由此他們的感觸也會更多些。此時,教師就可以借此機會指導他們寫作,因為這些勞動場面在孩子們心中會印象深刻些,而這時教師就應牢牢抓住這些歷歷在目的勞動場景。比如,可結合農村農忙時節,教師適時地布置一些勞動活動——“幫爺爺奶奶干農活”?;顒雍?,教師課堂采訪學生在家干農活的情境,學生興趣盎然地交流著自己干活的畫面。此刻,教師再讓學生談談經過這一次勞動有何感想,有學生說:干農活雖然累,但我很開心,因為幫助爺爺奶奶分擔勞動重擔……有的說:我以后要多干一些農活……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把親身經歷的勞動情景寫成一篇作文。特有的勞動場景,不僅讓學生有展示實踐風采的機會,還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不僅培養了觀察能力和習作能力,還使學生的優秀品質得到了培養,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體驗多彩生活,提高習作能力

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它來源身邊真實的生活。學生應該回歸真實的生活、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只有體驗多彩的生活,進行習作訓練,才能提高習作水平。因此,教師應適時、合理地在教學中插入一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體驗生活。這樣在體驗活動中,學生的認識能力也會慢慢提高了,視野也會更加開闊了,對寫作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思維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1.從家庭生活入手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特別是家庭生活環境。如:在幸福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們,他們長大后大多會是一個善良、天真、活潑可愛、樂于助人的孩子。平時,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在體驗家庭親情的同時,享受樂趣,感受家庭生活的情趣。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選取學生的家庭生活情景,明確觀察內容,再引導學生回到家庭生活中去觀察和思考,最后,學生在體驗生活時,便會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 “為情而作”。

教師可以好好利用平時放學后、雙休日,讓學生多和父母一起參加家務勞動,讓學生將這些勞動生活寫些日記。在寫觀察日記時,讓學生們種一些花、大豆、樹木等,讓他們在觀察中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魚、鳥、烏龜等,讓他們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讓學生多參與家務勞動,讓學生做做這些家務活:洗碗、拖地……體會勞動的滋味,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把親身經歷的、體驗生活的場景裝進自己的“作文素材庫”。如開展《我是小當家》一天的家庭生活活動,在活動中給學生用100元錢,要求學生用這些錢體驗一天當家的感覺。如活動中,體驗媽媽的活——當家買菜做飯。學生感觸很深:買菜很有講究,買菜時不僅要進行挑、選等程序,還要進行討價還價,總之,要買一些便宜又新鮮的的菜。洗菜的時候我們要用干凈的水,有些菜是不能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燒飯又有著很多的學問:切菜要有刀功,炒菜要有技術。倒油前鍋里不能有水,要不然會沾身上,油熱多長時間可以把菜放入鍋里等一些自己前所未知的生活常識?;顒雍?,有的學生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辛苦;有的學生不再向家長要零花錢;有的學生在平時生活中也更節約了……學生在經歷親身體驗后有話可說,有感而發,作文也會更感人。

2.走進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環境,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社會上涌現的一些現象、畫面,隨之把觀察的納入生活作文的范疇中,將這些畫面用心地去描繪,去體驗,并嘗試去練筆。學生的感觸甚多,寫起作文來也娓娓道來。

如:開展“調查家鄉的民俗習慣”綜合性活動,學生通過網上,訪問家長等收集資料,調查了解家鄉的一些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美食特產等,從而寫出了《天臺的春節》、《話家鄉》等多篇佳作,還將這些優秀習作在班級進行展覽;在一些傳統文化節日期間,讓學生通過寫觀察記錄,出黑板報,班級組織班隊課,這樣不僅讓學生們了解到一些有關傳統節日的特點,也讓作文能更好地吸引更多讀者。又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做義工,組織學生參加義務植樹,組織學生革命烈士墓前掃墓等等,尋找社會活動上的一些文明畫面。學生在參與的同時感受到一個文明的社會,同時學生通過體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的。由此學生在習作中寫出了自己在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面,也說出了自己最想說的話,避免了人云亦云。習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學生記錄生活感受的需要。

三、聚焦校園生活,積累習作素材

學生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才會寫出生動的、優美的作文。平時學生在學校生活的時間最長,為了能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校園生活中入手。學校經常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主題性活動,教師應適時地激勵全班學生參與到校園活動中。學生在參與校園生活中,不僅可以積累了習作的素材,也是一種享受生活,還可以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積累生活實踐素材的有心人。

來源之一 ——班級生活

1.班級現象的探討

班級是個集體,也像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對外面世界的新鮮事物都非常敏感,模仿能力也是最強的。如果最近社會上流行些什么,班級就會掀起一片高潮,有的孩子會模仿這些現象,也有的會對這些現象產生思考……

如:熱衷于看動畫片,上網玩游戲,而不愿去閱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這對我們的學習、成長有利嗎?網絡時代的日新月異,學生們除了利用它查找一些課外資料外,有些還會被其中的一些游戲所吸引,有些學生就沉溺于其中,那么作為小學生給不給玩網絡游戲呢?這些都值得深思。教師可以組織一次辯論會,讓學生在辯論探討中習作,一定心有感觸。

2.同學間的故事

每個同學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他們的個性也會截然不同。因每個同學與人相處的方式不同,教室里,經常會發生一些矛盾、吵架、同學之間不愉快之類的事情,但團結友愛的感人的事也不少。如:自發幫助學習、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等。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腦海中情景的回放,去記錄下那難忘的一幕幕。

3.課堂上的故事

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景:為一個問題而爭論,或為一個問題引發的小風波……這時,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進行引導,讓在學生參與課堂的基礎上,將所看的、所聽的,所想的記錄下來,形成一篇佳作。

來源之二 ——學校大隊活動

校園生活是多姿多彩、五彩斑斕的。學校少先隊的主題活動也是層出不窮。

如三八婦女節,組織 “微微一孝——我為媽媽捶捶背、唱首歌”的活動;如“綠色環?!毙袆?;又如慶“元旦”游園;“我創新,我發明”的科技節……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后,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在習作中表達出來。

通過各種切切實實的活動,不但可以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活動的精彩豐富,更能體驗到了童年成長的快樂。

四、感受民風民俗,激發習作思維

學生生活在農村,能比較真實地看到農村人們美好的生活,感受到淳樸的民風民俗,還可以聽到一些神奇的民間故事。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風民俗。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去了解民風民俗,到民間去觀察、體驗生活后,想象家鄉未來的美好前景;聽村里的老人們講一些當地的習俗,神奇的民間故事。教師引導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民風民俗,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進行想象作文。如《2050后的家鄉》《家鄉的瓜果樓》等;或讓學生續寫民間故事或改編,甚至可以創編故事。不僅能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中國文化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結合這些傳統的日子,引導學生調查當地的一些習俗習慣,從而積累素材。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跟這些傳統節日有關的故事進行整理,或發揮想象,結合現在當地的一些習俗進行創編。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民風民俗,還使學生有話可寫。這也可以成為寫作教學的一大亮點。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要抓住每一次能鍛煉學生練筆的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把學生寫作文由被動變主動,由“要我寫”變“我要寫”,使學生能快樂作文,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2]葉圣陶著.葉圣陶教育文集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加]馬克斯·范梅南著.宋廣文,等譯.《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猜你喜歡
生活體驗積累自主
如何為學生打開習作之門
淺談如何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中實行有效教學
淺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實效性
“以學習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塊教學實踐
讓學習在復習課中真正發生
生活體驗:小學語文課堂活力的源泉
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素材的積累
小學經典詩文誦讀與積累的實踐與思考
鎘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積累及對其它營養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響
積累,為學生寫作增光添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