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鋼結構建筑都是由一幫建筑“門外漢”發展起來的

2018-09-21 09:33丁成章高級工程師
世界建筑導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門外漢克雷格鋼材

(文/圖)丁成章 高級工程師

追溯世界鋼結構建筑發展史,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歐洲)早期的鋼結構建筑是在一幫鐵路和橋梁工程師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日本的鋼結構建筑是在一幫造船工程師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

·只有中國的鋼結構建筑是由建筑界的“內行人”搞起來的。

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鋼結構建筑都是由一幫建筑“門外漢”發展起來的,但是要注意,雖然對于建筑,他們是門外漢,但對于鋼材,他們卻是了如指掌,應用自如。因而才會通過他們不斷的努力和探索,最終成為了主導世界建筑界的主人。是他們把鐵路軌道帶進了建筑界,演變成工字鋼,才會有今天建筑界大量使用的H型鋼。另外,與鋼結構配套的圍護結構,例如玻璃幕墻、鋁幕墻、金屬龍骨外墻體系、鈦金屬外墻體系等,都是由一幫建筑界的“門外漢”開發出來的。

一、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的先驅者——約瑟夫·帕克斯頓是一個花匠

水晶宮設計師約瑟夫·帕克斯頓,一個花匠的兒子,在他23歲時受雇于德文郡六世公爵。在1850年之前他已經出版了許多著名的園藝方面的書籍。

約瑟夫·帕克斯頓不到二周就畫出設計草圖,其基本原理就是他早先在查茨沃思設計的,用于種植巨大的維多利亞雷吉亞百合花的花房。創造性的花房設計結構采用了苗條的十字骨架來加強放射狀的骨架。

圖1

圖2

圖3

仰仗現代工業技術提供的經濟性、精確性和快速性,第一次完全采用單元部件的連續生產方式,通過裝配式結構的手法來建造大型空間,設計和建造了倫敦世界博覽會會場水晶宮。只用6個月就建成了長563m、寬124m、最大跨度22m、最高頂棚高度33m;約9萬m2的建筑面積(圖4)。

圖4

水晶宮經歷了從設計構思、制作、運輸到最后建造和拆除的全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預制建造系統工程。盡管是馬拉肩扛(圖5-10),卻首創了工廠預制構件,現場裝配的技術模式,是現代建筑(鋼材骨架和玻璃幕墻)的開山之作。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二、埃菲爾鐵塔的設計師是一位鐵路工程師

在公元1750年~公元1850年之間,英國鋼鐵產量增長了四倍,到1850年已經達到200萬噸。

公元1831年,在美國首次應用軋制火車導軌(圖11和圖12),鐵軌逐漸采用這種下寬上窄的工字型截面并沿用至今。后來的工字鋼和H型鋼都是在鐵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的鋼結構建筑都是借用鐵路和鐵路橋梁的技術和材料,其結構設計也都是由鐵路和鐵路橋梁工程師擔當。

圖11

圖12

公元1884年,工程師埃菲爾(Eifel)設計建造了165m跨度的鐵橋(圖13)。

圖13

公元1887年,工程師埃菲爾(Eifel)設計建造了160m跨度的鐵橋(圖3-4)。

公元1889年,有著豐富的鐵路高架橋設計和建造經驗的工程師埃菲爾(Eifel)與工程師努維依爾(Nouguier)、柯赫林(Koechlin)和建筑師斯特芬·索維斯特(Stephen Sauvestre)共同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設計了300m高的埃菲爾鐵塔(圖15)。建造的當時,當地的藝術家和文化名流們對它發起了猛烈的反對運動,著名作家莫伯桑說:“鐵塔建成之日,是我離開巴黎之日”,可是鐵塔竣工后卻成了代表巴黎形象的結構物。

圖14

圖15

三、日本鋼結構建筑先驅者——若山鉉杰是一位海軍造船師

1894年,日本海軍造船技師若山鉉杰把歐洲的鋼結構引進日本,采用鋼材管狀柱子,熱軋角鋼桁架梁,設計、建造了日本最早的鋼結構建筑——東京京橋三層樓的秀英社印刷廠(圖16)。

圖16

1909年,日本鋼結構的開拓者佐野利器完成了建筑面積500m2,三層樓高,鋼材框架結構的丸善大廈(圖17)。該建筑完全采用鋼材建造鋼框架,外觀雖然還保留著古典建筑風格,但明亮的玻璃建筑(大型窗戶和門)立面,卻給人一種新型建筑的感受。佐野利器(1880~1956年)是日本著名的建筑結構、結構力學和建筑設計師,為推進日本的鋼材結構建筑發展,專門在東京帝國大學機械系(注意,不是建筑系?。╅_設了“鐵骨結構學”這門課程。把鋼結構建筑這門課程開設在機械系里的好處是:可以充分借鑒機械行業數百年來所積累的鋼材制造、加工和使用經驗;可以充分利用機械系里的師資、教材和實驗設備。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圖33

四、空間桁架的發明者——貝爾是電話發明者

人們熟知的亞歷山大·格雷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是電話發明者。

鮮為人知的是,偉大的發明家亞歷山大·格拉哈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首先掌握了空間桁架的結構原理,并應用于實際的結構物上。為了使飛機結構更加輕盈,亞歷山大·格拉哈姆·貝爾在1907年開創了多面體(簡單的平面桁架形式的三維基本結構)。其基本結構是一個四面體,四面體是由四個三角形表面構成的實心界面。在規則的四面體里,由四個等邊三角形和六條相等的邊緣組成邊界。在骨架形式里,就表現為單獨的邊緣,為了形成四個等邊三角形,要把六個相等的桿子頭對頭合在一起,以產生規則的四面體骨架。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指出,這種結構體系不僅可以用在風箏和飛機這樣的輕型骨架上(圖21-圖22),也可以用在其它任何結構上,特別是可以廣泛的用于建筑結構中,1907年他在自己家院子里建造的瞭望塔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實踐(圖23-圖26),結果,使他又在建筑領域里做出了一項偉大的貢獻。他的瞭望塔高24.4m,三條腿的簡單結構,不過,每條腿都是由他開發的正四面體組成的空間網架結構。每個正四面體的單邊長度為1.2m,有六根電鍍鋼材管子和四個節點構成,全部都是在工廠里制作的。各個正四面體之間的相互連接和組裝則是在現場進行,并且全部都是由工人手工操作。

這項創造的重要之處不僅體現在空間結構的合理性方面,而且還形成了結構“單元”這一概念。以“單元”為單位,不斷的變化它們的排列和組合,就能夠建造出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建筑結構,從而開創了系列化、標準化、產業化批量生產建筑構件的先河。在現代鋼結構建筑技術中,到處都體現出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這種超前的建筑哲學思想。

馬克斯·邁戈瑞豪森(Max Mengeringhausen)1940年在德國(圖27-圖28)和康恩達·瓦西斯曼(Konrad Wachsmann)1950年在美國把它把它發展成為非常精密復雜的空間骨架(圖29-圖34)。

五、克雷格·艾爾伍德

克雷格·艾爾伍德的設計代表的是20世紀50~6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感覺好的”建筑。文雅、潔凈和簡單,他的建筑變成了時尚偶像,并且比密西西比州的任何其他設計公司都要出色。從1955~1957年的亨特住宅,到1968~1969年在馬利布海灘上設計的帕勒斯凱住宅,他設計的住宅充分顯示了生活的情景,既有靈氣,又可以觸摸。

在20世紀60年代,克雷格·艾爾伍德受到密斯·范·德·羅厄的簡單建筑學非常大的影響。然而,克雷格·艾爾伍德不像密斯·范·德·羅厄那樣拘泥于形式,而是在美學觀點上靠近查爾斯·埃姆斯輕的鋼材框架結構??死赘瘛ぐ瑺栁榈略瓉淼拿纸屑s翰尼·伯克(Johnnie Burke),他1922年出生于德克薩斯州克拉倫登一個巡回演唱者家庭,由于他母親的原因,約翰尼·伯克很早就在圣伯納瑞迪烙和洛杉磯唱紅。他從來沒有學習過建筑學,但是卻誤闖進建筑業,一開始,克雷格·艾爾伍德在洛杉磯一家建筑公司里做建筑物成本評估師,他白天做成本評估師,晚上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夜校。在他完成學業的前一年,即1947年,他與其兄弟和二位戰時伙伴合伙開辦了一家公司,這個公司叫做克雷格·艾爾伍德事務所。

在克雷格·艾爾伍德研究建筑理論之前,就已經學習過安裝鋼材和塑料板。這就使他了解了鋼結構,而他同時代的人卻很少能夠從建筑學校學到這些知識(就像現在中國建筑院校里的學生在學校里學不到鋼材建筑學、現代建筑方法及趨勢一樣)。

克雷格·艾爾伍德的設計公司在鋼材的運用方面,具有富有思想性的細節設計和創造技巧。他開發出裸露著華倫式桁架的特有的結構裝置,采用小構件跨越大距離。

克雷格·艾爾伍德的名言“結構只是純原理。當結構決定了形狀,以及功能、區域、文化和氣候決定了可能的特性時,形式只是所要的結果。結構沒有必要指定區域、文化和氣候。結構沒有必要指定鋼材或混凝土框架。建筑物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實體、苗條的構件和受壓表面。建筑師可以漫無邊際的選擇不同的形式,但每個都要具有結構完整性和清晰的思路……”

“磨練是關鍵的字匯。必須要做一些比較武斷的決定,有時還是強制性的,這才能激發建筑風格的形成。只有在行為變得武斷、異?;驎r髦的瞬間,形式才會變得有點不同于正統的建筑風格。形式必須表達邏輯性、內涵和合理性,然而形式卻不能獨自存在,結構技術只是達到正確形式的手段……,只有通過結構我們才能夠創造出新的建筑風格……”

六、冷軋輕鋼構件設計規范

1939年,由美國鋼鐵學會(AISI)出資,由康耐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喬治·溫特(George Winter)教授負責對薄壁冷軋鋼材構件進行實驗和設計理論研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憑借戰爭成果,有了豐富的鋼材,很多鋼材公司都指望把住宅建筑當作利用制造能力獲利的手段。

圖34

圖35

圖36

1946年,受美國美國鋼鐵學會(AISI)委托,康奈爾大學的喬治·溫特爾博士首次為冷軋鋼材制定了規范。

圖37

為了解決二戰退伍兵的就業和居住問題(圖38-圖40),美國政府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

圖38

圖39

圖40

美國鋼鐵行業為了消化戰爭帶來的大量鋼鐵產能過剩,沒有坐等政府的產業政策扶持,而是開始了“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冷軋輕鋼建筑。

圖41

圖42

圖43

圖44

這個時候,美國也沒有鍍鋅卷板,所以只能采用冷軋板來輥軋加工構件(圖41-圖43),然后上烤漆流水線做防腐處理(圖44)。但這并不耽誤美國人發展和使用冷軋鋼材建筑。

這個時候,美國也沒有自攻螺釘,所以只能采用普通螺釘(圖45),甚至釘子來安裝結構覆蓋物(圖46)。

圖45

圖46

20世紀,40年代,美國也有“螺釘槍”,甚至“手電鉆”,只能采用手動螺絲刀作業。

在紐約就建造了幾個萊頓城,現場建造住宅采用的產業化方式類似于一個在現場的工廠。生產技術模仿了工業過程,工人們從一個地塊輪換到另一個地塊,就像在組裝線上作業(圖47-圖50)。

圖47

圖48

圖49

二戰后,鍍鋅鋼板問世。

1996年,由美國鋼鐵協會(AISI)開發,由美國鋼鐵協會住宅咨詢組的說明性方法小組委員會領導。由美國鋼鐵協會(AISI)、美國住宅和城市發展部(HUD)和美國全國住宅建造商協會(NAHB)提供資助,由美國全國住宅建造商協會研究中心(NAHBRC)執行,歷時4年,完成了《住宅冷軋鋼骨架說明性方法96版》。這項研究和開發程序得到了指導、咨詢和工程委員會的幫助和指導。這些委員會分別代表鋼材制造商、鋼材生產商、規范官員、學術團體、研究人員、專業工程師和有冷軋鋼骨架經驗的建造商的利益。

圖50

圖51

緊接著于1997年又推出了《住宅冷軋鋼骨架說明性方法97版》。

1997年(圖53),中國深圳從美國引進了的冷軋鋼材骨架住宅。

圖52

1986年,美國鋼鐵學會(AISI)首次采用屈曲強度理論和允許應力設計(ASD)方法編制了《冷軋鋼材結構構件設計規范》(AISI 1986)。

1996年,美國鋼鐵學會(AISI)首次采用荷載和抵抗系數設計(LRFD)方法編制了《冷軋鋼材結構構件設計規范》(AISI 1996)。

1998年,美國鋼鐵協會(AISI)的成員公司成立了住宅鋼材合作企業(RSP)。這個組織的使命是創造一個能夠和鼓勵在住宅建筑里應用、節約和普遍使用鋼材的環境。住宅鋼材合作企業(RSP)的活動將包括創造標準、培訓骨架施工人員和其它的商業伙伴、定義有效的分銷渠道和在新住宅買家市場里促進消費鋼材骨架。

2000年,在早先的二個版本(即96版和97版)基礎上,根據《冷軋鋼材結構構件設計規范》(AISI,1986),由Nader R. Elhajj專業工程師和Kevin Bielat為北美鋼材骨架聯盟(NASFA)開發出了《住宅冷軋鋼材骨架說明性方法2000版》。

圖53

2004年,美國鋼鐵學會(AISI)首次采用直接強度方法(DSM)編制了《冷軋鋼材結構構件設計規范》(AISI 2004)。

現在,除了中國外,全球幾乎所有具有冷軋輕鋼設計、制造和安裝能力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采用或等效采用美國鋼鐵協會編制的《冷軋鋼材結構構件設計規范》。

在中國,由于“條塊分隔”的政府組織架構,中國鋼鐵協會對于鋼結構建筑標準的制定幾乎毫無建樹。盡管十多年前,國際鋼鐵協會曾經委托中國鋼鐵協會編制一套適合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國、印度和南非)應用的鋼結構住宅標準,但由于冶金部的撤銷,技術人員的老化,以及標準編制權利等諸多問題制約,中國鋼鐵行業最終無法拿出這份標準。而中國建筑行業的技術人員絕大部分都是現澆混凝土專業人士,對鋼材特性、鋼材制造、鋼材應用很外行,當然也很難拿出讓國際鋼鐵協會滿意的鋼結構住宅標準。

七、結束語

中國的鋼結構建筑是被市場所逼,由一些對鋼結構外行的土木建筑師和結構工程師發展起來的。

雖然建筑院校的老師深懂建筑,但是對于鋼材,他們卻是門外漢。講授“土木建筑學”的教師對鋼材的認知程度很低,讓他們去講授“鋼材建筑學”有點勉為其難。很多建筑院校里根本就沒有機械工程專業,如何讓學生去了解“緊固件”、“焊接和鉚接”、“鋼絲繩”(礦業學院的學生都應該對鋼絲繩不陌生,因為礦井提升機離不開它)、《機械制造工藝學》,《金屬工藝學》,以及各種與鋼材有關的專業知識。

雖然結構專業已經開始教授起《鋼結構》課程,但建筑學專業仍然停留在教授《土木建筑學》課程上,無法開設《鋼材建筑學》課程,因為至今仍然還沒有一本可供教學使用的《鋼材建筑學》課本。

從設計到建造鋼結構建筑,需要以下四個主要過程:

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制造——安裝

目前鋼結構建筑的“制造”和“安裝”技術主要由企業自我培訓完成,技術人員主要來自船舶、橋梁、汽車制造,以及其它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

結構設計人員來自建筑院校剛結構專業,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機械類專業。

建筑設計還是由精通“土木建筑”的建筑師來完成。

我經常和年輕的工程師們說:“產品開發有3D階段,即drawing(畫圖)、design(設計)和development(開發)這三個階段。最高層次是development(開發),次一點是design(設計),最后才是drawing(畫圖)”。

由于《鋼材建筑學》教育嚴重滯后與建筑實踐,這就造成很多中國建筑師只懂《土木建筑學》,不懂《鋼材建筑學》,很多大型鋼結構建筑就只能請外國人進行創意(development)和設計(design),中國設計院只能幫忙畫圖(drawing)。

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國現代大型鋼結構建筑(包括奧運場館、大型飛機場候機樓和為數不多的超高層建筑)大多數都是外國設計師設計的。

猜你喜歡
門外漢克雷格鋼材
鋼材集中采購管理思考探究
地球不會繞著你轉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倫敦的沉浸式歌劇展覽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創想空間
克雷格確認再演《007》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鋼材分類標號(一)
9 月我國出口鋼材1125萬噸 再創歷史新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