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諺語對比淺析

2018-09-28 00:12程美麗
智富時代 2018年8期
關鍵詞:漢英諺語對比

程美麗

【摘 要】作為一種語言和文化現象,諺語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方法,對漢英諺語從語法結構、詞匯選用和修辭特點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對兩者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做了進一步探索,旨在對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和翻譯實踐等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諺語;漢英;對比

一、引言

諺語是語言的精華,是語言和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漢英兩種語言都有極其豐富的諺語。由于漢英兩個民族具有相同的生理機制、生活環境和認知和思維規律,漢英諺語在表達內容方面、結構、意義、修辭以及講究韻律等方面具有十分相似的特點,但是在語音、句法、語義特點、修辭手段、韻律形式等方面卻各有特點,這是由于兩個民族文化傳統、語言類型和語言特點的差異造成的。就此而言,漢英諺語的對比,對語言、思維、文化的共性和特性研究都有重要的價值。

作為一種語言和文化現象,諺語一種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對漢語諺語和英語諺語研究開始很早,已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但是對漢語諺語比較研究,甚至是漢英比較研究,開始相對較晚??v觀前人研究,長期以來,學者們雖然對諺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研究還不夠充分,對諺語的關注遠不及成語和慣用語等。諺語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對諺語的界定以及與其他熟語屬類的比較、諺語與文化的關系、諺語的修辭特點、諺語的翻譯和漢英或英漢諺語的對比等方面。涉及到系統全面的漢英諺語對比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

本文在前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方法,對漢英諺語從音律、語法結構、詞匯選用、比較特征和修辭特點進行了對比,從復雜的諺語現象中尋找其深層的文化內涵,以進一步認識漢英諺語的文化共性和個性。

本文的語料主要是依據權威的諺語工具書以及漢語、英語和漢英對比研究的著作。從中選取一些典型的漢英諺語作為本文分析的基本語料;同時,從一些報紙、小說中找出一些口語性較強、通俗易懂的諺語作為本文重要的補充語料。

二、漢英諺語對比

任何民族語言的諺語都是利用本民族的語言材料構成的,漢英兩個民族的諺語也不例外。漢英諺語都是人民大眾的一種創作,是以簡短的語言形式反映自然界和社會規律的特殊習語。

(一)漢英諺語語法結構對比

從句式結構上講,漢英諺語絕大部分長短結合、整齊均勻。在漢英諺語中既有大量的單句和復句,也有省略句。Wilson (1970)指出,諺語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諺語的語法主語是抽象的、普通的或象征性的,主要動詞幾乎總是采用現在時而非過去時,很少用將來時。這一觀點雖是針對英語諺語的特點提出的,反映了英語諺語的個性,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我們具體分析漢英諺語的語法結構在句型方面的共性和差異。

共同點:單句結構型漢英諺語同自然言語中的構造一樣,語義多為組合型,直陳語義內容,從字面上看就能知道諺語的語義。一般來說,單句型諺語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本體和喻體同現,有喻詞,如:漢語中用“如”、“似”、“是”;英語中用“be"連接本體和喻體;二是省略了喻詞,是典型的隱喻性諺語。漢語諺語如:兵敗如山倒,救兵如救火。英語諺語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布丁好壞,嘗嘗方知)。復句結構型的漢英諺語包括并列復合句和主從復合句,用來表達較復雜的內容。英諺注重長短句變化美,漢諺強調對稱美。漢語諺語如:學問無窮,人壽有限;人靠衣裝,馬靠鞍裝。英語諺語如: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慮,必有一失);Easy come, easy go(來得容易去得快)。

不同點:一方面,單句結構分為兩類:其一,漢語諺語里常見,英語諺語不常見。如:沒有不透風的籬笆(謂一一定一一賓),單句里的動詞性非主謂句諺語,為數很少。這種句型多為主語省略句,或復句的緊縮式。如“雞蛋里挑骨頭”,是主語的省略;“有鋼使在刀刃上”或“好鋼用在刀刃上”,是條件性的緊縮復句,意思是“有好鋼就要使在刀刃上”。其二,英語諺語常見,漢語諺語不常見。(1)倒裝結構,如From saving comes having(節儉出財富);(2)被動結構,如:The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觀其行而知其人)。另一方面,復句也分為兩類:(1)連接詞和關系詞的使用。英語諺語中大量使用表示各種關系的連接詞和關系詞,它們的主要作用是用來連接主句和從句,同時,英語諺語中的連接詞也是表示邏輯關系時不可缺少的成分。例如: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onl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how to howl(近朱者赤,近墨者黑);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美)。相比之下,漢語諺語中雖然也有連詞,但少用甚至不用。漢語諺語中句與句間講究意合,主要通過語言的內在聯系體現其意義,其關聯照應手段是隱性的。上述英語諺語的漢語對應形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曹操到,曹操就到”、“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有志者事竟成”,則不用連接詞和關系詞。(2)介詞的使用:英諺中的介詞十分活躍,常以介詞短語來表示英諺中相應動詞的語義和動作先后順序,它們是連接短語、從句的重要手段。例如: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無風不起浪)。相比之下,漢語諺語中介詞用得很少。例如:上述英語諺語的漢語對應形式“眼不見,心不煩”、“無風不起浪”均未使用介詞。 在以上各組例句中,英諺使用了介詞或介詞詞組out of, without, among,表現其形合的特點,而漢諺則沒有使用任何介詞,具有意合的特征。

(二)漢英諺語詞匯選用對比

人們總是從表現實際生活的語匯或富有民族生活傳統色彩的語匯中,選用一些生動活潑的字眼兒,作為創造諺語的材料。漢英諺語在詞匯方面都是如此。

1.口語化詞語的選用

反映廣大人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為群眾熟知慣用的詞語就是生活化詞語。大多數諺語,都是選用這些人們最熟悉、最常用的詞語,而又在不尋常的具體用法下,精確地表達出令人信服的事理或世態。例如:笨鳥先飛早入林(比喻資質一般的人經過勤奮的努力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人莫知其子之惡、其苗之碩(比喻偏見和貪心使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英語諺語如:Fish begins to stink from the head(比喻社會的腐敗往往是從統治階級中掌權階層開始的)。這是人們利用在日常生活中對“Fish begins to stink(魚腐爛從頭起)”經驗觀察的結果。在這里“the head”用來隱指“統治階級中的掌權階層”,并與漢諺“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異曲同工之處。此類諺語還如: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烏鴉笑豬黑);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in it(自作自受);Hunger dogs will eat the dirty pudding餓了糠也吃,飽了蜜也咸)。

2. 歷史傳統詞語的選用

漢語諺語積淀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反映了儒釋道思想和農業經濟對漢民族幾千年的影響。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當面活菩薩,背后潘金蓮;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英諺是在歐洲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其詞匯受到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基督教的深刻影響。除此之外,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東方國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其中有的是包含可以聯想到這些文化因素的詞匯,有些則是直接用原句。例如:There were brave men before Agamemnon(阿加門農之前也有勇士)這條諺語源自希臘神話。在特洛伊戰爭中,他擔任希臘做高聯軍統帥,以勇猛善戰著稱。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逆運有苦也有甜)出自英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

3.漢英諺語修辭特點對比

(1)反義對比。漢英諺語大量使用反義詞,反映了客觀世界中存在的矛盾、對立事物和現象,如高與低、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等。這些都是通過反義詞的運用進行對比來突出語義的。 英語諺語如:Be swift to hear, slow to speak(敏于聽而緩于行);A young courtier, an old beggar(年輕當朝臣,年老當乞丐)。漢語諺語如:雷聲大,雨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2)重復。重復的手法是指詞的重復和意義的重復。詞的重復使諺語顯得凝煉、簡潔,起到加強語氣、深化印象的作用;意義的重復則是通過同義詞、近義詞的使用,使詞語顯得豐富多彩,前后呼應,以此來增強表達效果。漢語諺語多使用意義跳重復,而英語多用詞的重復。漢語諺語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英語諺語如:Like cures like(以毒攻毒);New lords, new laws(一朝天子一朝臣)。

(3)比喻。廣泛使用比喻,特別是隱喻,是諺語突出的特征,很多諺語不是直截了當地發表議論,說明道理,而是用生動的語言創造鮮明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含義。英語諺語如: 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m heart胸前掛著十字架中卻裝著魔鬼),此處用十字架和魔鬼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那些偽善教士們的丑惡嘴臉。漢語諺語如: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喻義是:只要肯下功夫,世界上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

(4)明喻。明喻在漢諺里的使用頻率高于英諺,其特點是:結構精煉、形象生動、語言有力。例如:隔行如隔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等。英諺里明喻使用的較少,使用此手法的英諺大多給人以結構冗長,語言平淡的感覺。例如:A good friend is as the sun in winter(好朋友猶如冬天的太陽)。

(5)暗喻。漢語比喻辭格的“暗喻”等同于英語辭格的“隱喻”,與用like和as連接的多數顯得平淡冗長的明喻相反,英諺中用be連接本體和喻體的暗喻十分活躍。例如:The tongue is not steel, yet it cut(舌雖不是鋼,但能傷人);Adversity is a good schoolmaster(困難是好老師)。相反,漢諺用“是”連接本體和喻體的很少。從修辭分類的角度看,漢諺的暗喻大都采用兩種形式:一是本體和喻體同現。如果是兩個分句,那么其中一個分句作本體,一個分句作喻體,且兩個分句的位置可以互換,例如: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歲寒之松柏,患難見真心

三、結語

由于漢英兩個民族在思維結構和生理構造特點存在共性,漢英諺語以及人們對諺語的認識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比如漢英諺語在語音上都講究押韻,在句式搭配上講究對仗,在修辭上都有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格。與此同時,漢英語使用者或研究者對諺語的界定、構成原則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一致性。但是,由于雙方的文化傳統和語言類型特點的不同,漢英諺語在形式和語義上有著諸多不同之處。漢語諺語反映的是漢民族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英語諺語反映的則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民族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以及與之相關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諺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單位,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但是多散于各種熟語的研究之中,缺乏系統的、全面的研究,對于諺語,尤其是不同語言間的諺語的語法功能、修辭特點、結構組成、追源溯流和語體上,更是缺乏系統全面的對比分析。本文在前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方法,對漢英諺語從語法結構、詞匯選用和修辭特點方面進行了對比,經過分析可以看出,漢英諺語在詞匯、語法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在詞匯方面,由于漢英諺語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其詞匯也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而且,漢語的諺語表現中世俗關系的詞匯要遠遠比英語諺語豐富。在語法方面,雖然漢英諺語有不少都是直接由簡單句構成的,但漢語諺語更多用復合句,在形式上排比、對應,在內容上襯托、呼應:而英語諺語較多用簡單句直指要害,一針見血。在修辭方面,漢英諺語的修辭手法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源于人類語言的共性特征。如:漢英諺語都押“尾韻”,都使用“比喻”、“擬人”、“重復”等修辭手法。同時,由于兩種語言的內部結構不同,漢英諺語修辭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如:英諺在押韻時常用“視韻”、“半韻”,而漢諺中卻沒有這種押韻方式。在漢諺中,對仗手段的使用比英諺中要常見的多。

經過上面的比較和分析,我們對兩種語言諺語在形式上的異同有了總體上的認識。了解了這些異同,就能對漢英諺語作出進一步的對比研究,進而分析這兩個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異同。此外,對于諺語的認知以及認知規律之間的不同,更是缺乏系統全面的研究,這應該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Wilson, F. P. (1970).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Proverbs(Third Edition)[Z].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高霞.(2001).漢英習語對比研究綜述.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11)193-96

[3]蔣磊. (2001).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4]焦愛梅, 姚錫遠.(1996).漢英熟語比較研究.天中學刊,(3):46-50.

[5]金其斌.(2006).中英諺語對比五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1):80-85.

[6]連淑能.(1993).英漢對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潘文國等.(2006).對比語言學:歷史與哲學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時慧.(2004).漢英諺語的比較及其英譯.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56-58.

[9]孫維張.(1988).漢語熟語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0]王德春等.(2003).漢英諺語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1]溫洪瑞.(2004).英漢諺語文化涵義對比研究.山東大學學報, (4):56-61.

[12]武占坤,馬國凡.(1980).諺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3]許余龍.(2003).對比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4]楊自儉等.(1990).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5]姚錫遠.(2006).漢語熟語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16]張曉玲.(2005).英漢諺語的跨文化對比分析.鄭州大學學報,(5):146-147.

[17]張逵,王維.(1997).從諺語看英漢民族傳統婚戀觀.山西師大學報,(4):111-114.

[18]鄭衛.(2002).英漢諺語源流、分類及語言特征.湘潭師范學院學報.(3):107-110.

[19]周淑萍.(2003).英漢諺語淵源比較分析.南平師專學報.(3):89-92.

猜你喜歡
漢英諺語對比
說說諺語
克里斯托弗·馬洛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對比
話題鏈在漢英篇章翻譯中的統攝作用
從目的論看環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諺語趣畫(一)
漢英文字的幽默修辭功能淺探
漢英機器翻譯中的意譯和直譯應用
英語口語常見諺語(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