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憶我的舅父
——大儒馮庸

2018-10-18 03:13張文琦
僑園 2018年8期
關鍵詞:舅父抗戰

文 張文琦

本文作者張文琦

張文琦,字元奇,1936年生,祖籍吉林省懷德縣人,1948年赴臺,學習航海專業取得甲種一類遠洋船長證書。在臺創辦三大輪船公司。1988年返鄉尋根,先后在沈陽與營口市參加投資建設創辦中山大酒店和營口東北瀝青儲運公司專用碼頭庫區,及馮庸與馮庸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獲得沈陽市、營口市榮譽市民稱號。

顛沛流離的童年

盧溝橋事變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我在北平出生。童年的記憶是片段而模糊的,像老舊的無聲影片時常出現在腦海里。1歲時我坐在家中地板上,哭叫著看到父親被日本憲兵押進囚車;爺爺晨昏的擁抱是童年最溫馨的記憶;母親假日帶我去日軍監獄探望父親的烙印深刻在心中。每年暑假坐中東鐵路火車回長春范家屯老家看望奶奶,向管家陳大爺取生活費,兩天一夜的長途旅行是我10年困居北平童年中唯一的樂趣。

1945年抗戰勝利,爺爺帶著我們回老家團圓,父親回東北軍馬占山部任松北綏靖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到沈陽工作。我在老家范家屯小學讀完五年級,小鎮出現了軍容威武的中國遠征軍,之后,新一軍、新六軍、八路軍、保安團、土匪也相繼出現。內戰開始后,鄉親們涌向大城市長春逃難。爺爺因病去世,辦完喪事我們也進了長春。1946年我小學畢業,報考吉林省立長春一中??汲踔袝r記憶猶新,我總能看到從沈陽飛來的運輸機空投糧食、郵包。開始時還有降落傘搭配,“朵朵白云”從高空飄落煞是好看。包圍長春的八路軍高射炮射程不夠,打不到高飛的運輸機,空炸的炮彈爆出團團黑煙,朵朵白云似的降落傘飄到郊外的解放軍陣地。軍人搶奪糧包,百姓觀望,監考的老師到窗外仰望,考生們則借機抄書查找答案,不知不覺中大難即將降臨。

隨著空投郵包的降臨,家里接到父親和舅舅的消息,他們派人接我們離開長春逃往沈陽。9月初的一天,奶奶與管家陳大爺倚在門邊孤獨地目送我們踏上逃亡的旅程,永別的一天令我思之心痛。

逃難的旅程令人心寒、永生難忘。市郊已成為戰場,破檐斷瓦隨處可見,田邊路旁餓死的尸體橫陳腐爛、臭氣沖天。我進入解放區經過老家范家屯舊宅時,看到我家的大黃狗瘦骨嶙峋地在垃圾堆中覓食,眼神凄涼可憐,喪家之犬的情景令我一生揮之不去。

遼沈戰役前我們離開沈陽,父親因老母還在長春,馬占山部仍需留守沈陽,也一別成為永訣。多年后我才知道父親在1958年病殞在黑龍江省科洛河農場,時年50歲。母親則帶著我們姐弟兩人陪著姥姥經由北平、天津坐“美信”輪船航行七天七夜,到達臺灣基隆與大舅馮庸會合。

我的舅父馮庸與外祖父馮麟閣

1947年末,陳誠電邀我的舅父馮庸同赴臺灣為蔣政權撤臺預做準備。馮庸到臺后就任高雄港口司令,接納審查陸續由大陸撤臺的各路部隊。我們陪姥姥移住高雄港市區內,舅媽一家則留居臺北。1956年舅媽先后將獨子、次女送往美國,后去了日本拓殖大學教授中文,只留下年僅10歲的幼女在臺陪伴舅父馮庸。

馮庸中年到臺10年后妻兒離他赴美。1971年他70歲時住的日式花園舊宅失火燒光,在美已十多年的妻兒邀他移居美國,我母親勸他,六哥張學良也勸他,可都勸不動。馮庸決心不離開自己的國家終老臺灣,希望能有一天回到生他育他的家鄉??上r不我待,1981年臺北的初春,在張學良的勸導下,舅父馮庸臨終受洗,皈依基督,蒙主恩召含淚而逝,享年八十。

舅父馮庸在遺囑中說:“余歿后不發訃聞、不登啟事、不設奠祭、不收任何饋贈,尤不刊登生平事跡,只求名速歿骨速朽而已。老母慈像委托無處,將納至棺內。置于頭頂上,得奉所親而終足矣。在美兒女不必通知,彼等現非中國人,亦無須知中國人之事?!?/p>

張文琦(右)在馮庸大學抗戰博物館講解

我13歲赴臺,在舅父馮庸身邊卅年,先生去世時我43歲。多年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我受到舅父馮庸莫大的影響。我深知他老人家青年時代毀家興學是受到我外祖父馮麟閣所推行的殖業興工、教育興邦理念的直接影響,是子承父志的發揚光大。舅父馮庸遵循千年文化儒道思想,追隨父輩犧牲奉獻精神,棄高官權力如敝履,毀家紓難變賣祖產,秉承馮麟閣的“八德八正”辦學宗旨,開創民初東北奉系時代之先河,建成東北乃至全國的公益性西式私立大學。

齊世英的女兒齊邦媛先生說:“巨流河與臺灣啞口海是我生命的兩端?!边|河古稱巨流河,啞口海是臺灣南部鵝鑾鼻外海。千千萬萬的漢卿兄弟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從巨流河涌向啞口海而不能歸去,望鄉長嘆終老海外,令人思之刻骨銘心難以釋懷。

馮庸說,余曾書忠于國家以廉勤公正為矢,亦曾盡孝民族以明恥施教為的。馮庸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軌跡,影響了一代青年,更延續到年少的后輩。我從事航海專業工作,年輕時有太多機會定居美國,在他的影響下,我留在了臺灣,留在了中國第一大海島,因為那里是舅父至死不愿離開的國土。

馮庸獨子馮來為(左二)與表弟張文琦(右一)在臺北懷恩堂門前留影

馮庸之父、我的外祖父馮麟閣,17歲棄文就武,被迫步入綠林鄉勇,秀才起義十年有成,遂成遼河兩岸騎勇團總奉軍盟主。他在遼陽知州徐慶璋號召下參加甲午陸戰的遼陽海城保衛戰,后成為庚子之亂丁開章抗俄鐵血會行動總指揮。及日俄大戰,馮麟閣受清廷之命,助日攻俄為國家盡力。馮麟閣辛亥革命時暗助藍天蔚、延安十老之一錢拯(錢來蘇),義釋郭松齡,與宋教仁、徐錫麟、柏文蔚共譜間島事件,這些愛國愛鄉的事跡雖已百年仍留在東北人民的記憶中。

雖因民國初年亂象叢生,軍閥爭權內斗,引致馮麟閣誤助張勛復辟,但終無損其保鄉衛民之愛國初心與大義凜然創辦奉軍的威望。馮麟閣退出北洋奉系權利核心,是因為強烈反擊日軍挑釁,1916年8月13日引發了“鄭家屯”外交事件。之后馮麟閣從事殖業興工、教育救國的實踐。在長子馮庸25歲時,馮麟閣命其辭謝張作霖任命的航空司令高職,變賣家產將自己創建的大冶工廠、工業??茖W校擴大為馮庸大學,為其一生功績建立豐碑。

我搭上改革開放的列車

馮庸研究中心新學期迎來新同學

在舅父馮庸身邊的日子,他的言行讓我記住鄉愁、記住遼東、記住我的本源。我的小表兄、馮庸的兒子馮來為18歲離臺赴美英年早逝,上天安排我替他盡了孝道,繼承舅父馮庸留下的精神財富,教育啟發后代認知生命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我的后半生有幸趕上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幸運地踏上家鄉經濟建設的早班列車。

人生五十而知天命。1986年,50歲的我結束了在臺經營十多年的航運公司,變賣掉六艘5000噸級貨輪,帶著舅父馮庸的遺愿重返巨流河,重返遼東?;剜l的第一年我就找到了父親為國殉難的原因,并得到了政府的認可以及平反判決。我先后在沈陽與北京中信集團合資建立中山大酒店,在營口港創辦了東北瀝青專用倉儲碼頭。

我回鄉40年投資國內經濟建設,雖受到挫折損失,尤以晚年在營口港務集團投資的東北瀝青倉儲公司專用倉庫碼頭為最,但我堅信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政府肯定會給返鄉尋根建設的臺灣同胞一個說法。

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家鄉,我尋覓到文化的泉源,終于明白了千千萬萬的漢卿兄弟及我的父親在革命的洪流中,在抗戰的歲月中是如何煉成的,他們本著千年文化的源泉,承載父兄傳承的遺志,延續著星星之火,為革命的下一代鋪平康莊大道。

工余之暇我將收集研究多年的馮庸教育救國思想與抗戰實踐的文獻記錄,整理成冊運回東北捐贈給遼寧省檔案局(館)收藏。我還在馮庸故里海城騰鰲修復舊宅建成紀念館及馮氏家廟玄妙道觀,把其建成集愛國教育與傳統文化于一身的文旅景點。

2013年秋,我籌劃了3年終將舅父臨終的遺愿完成,將馮庸的骨灰迎回沈陽,歸葬在龍泉古園內張學良、趙一荻衣冠冢旁。歸葬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前來參加祭奠英靈的仁人志士多達數百人,東北人民沒有忘記馮庸,他在天之靈應該得到慰藉。

繼承遺志弘揚馮庸精神

2015年9月3日,在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紀念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給馮麟閣、馮庸父子將軍“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表彰他們的歷史功勛,彰顯他們的榮譽地位。以此為起點,我從事的民族抗戰五十年研究、東北近代抗戰歷史研究、馮庸大學與中國抗戰的關系、東北近代歷史的研究步上正軌。

2015年11月1日到4日,在國務院臺辦和遼寧省臺辦支持下,我在沈陽召開馮庸大學與抗戰史研討會,為3天后習主席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兩岸抗戰史共享,確認抗日戰爭14年的討論拉開了序幕。到會的臺灣學者和兩岸人士、黨史專家約百人,恢復了馮庸與馮庸大學在東北抗戰教育史乃至中國抗戰教育史上應有的先驅地位。

今年是我返鄉尋親傳承舅父馮庸交付的使命40周年,恰逢營口市大力推動中央惠臺31條優惠政策,我享受到了晚年醫療保障,廣大臺灣同胞也解除了回鄉的后顧之憂。我決心效法父親為國犧牲和舅父馮庸毀家興學的精神,動用了我與老伴的養老金,在營口百年老街政府無償提供的房產內,用40天時間創辦了兩岸青年交流基地——馮庸大學抗戰博物館。馮庸大學抗戰博物館的建立加強了兩岸同胞對抗戰歷史的共同認知,緬懷了在抗戰中流血犧牲的先烈,推動了海峽兩岸歷史文化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了一件實事。

改革開放后,我追隨著馮庸的指引、馮庸的精神、馮庸的理念,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的遼河之濱我的家鄉,配合改革開放的每個進程,將投資盈利投入到以發揚馮庸精神、馮庸理念為主的歷史文化建設當中,馮庸救國興教的崇高精神和事跡,已成為東北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光輝的一頁,成為中華民族崛起,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

猜你喜歡
舅父抗戰
小舅媽
舅父若飛
舅父若飛
我們家的抗戰
我們家的抗戰
舅父
甬江的來歷
抗戰音畫
抗戰,在未被占領的中國
抗戰風骨不可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