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忠恕倫理的當代拓展

2018-10-24 11:03徐巋然羅麗娟
學理論·下 2018年8期
關鍵詞:良性互動

徐巋然 羅麗娟

摘 要:相較于西方主客對立、“我”與“非我”相互隔閡的文化傳統,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倫理,提倡我與“非我”良性互動、相生相成,曾被視為挽救西方自我中心困境的“倫理金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社會實踐活動愈益呈現全方位生生互動的現實趨向,單一的推己及人方式已不能滿足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面而深刻的有效互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時代實踐平臺上,拓展推己及人所蘊含的良性互動理念,整合儒家“推己及人”、道家“以鳥養鳥”、墨家“為彼猶為己”的傳統資源,實現忠恕倫理的全方位拓展,已成為現實的必需。

關鍵詞:忠??;推己及人;良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69-02

忠恕倫理所蘊含的人與人良性互動的理念,在當代倫理建設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如當代過程哲學家約翰·科布所說“中國傳統思想對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非常有吸引力,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回到它。它需要通過認真對待科學和已經發生的變革的社會來更新自己?!盵1]220因此將忠恕倫理所蘊含的良性互動理念拖拽出宗法倫理的狹隘窠臼,全面展開在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全方位的生生互動中,實現忠恕倫理多維度的拓展與轉化,是當今時代倫理建設的必需。

一、儒家忠恕倫理的傳統意蘊

忠恕倫理是儒家最為推崇的倫理規則和方法原則。儒家自身對它的表述如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概而言之,儒家“忠恕”倫理即“推己及人”,“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錢穆先生所說:“孔子好學不厭,是欲立欲達。誨人不倦,是立人達人?!盵2]165孟子更將孔子的忠恕倫理推廣到政治理想中,推崇“仁政”,諫言統治者由“不忍人之心”而“發不忍人之政”,以民為本,實現王道政治。

“忠恕”倫理,作為儒家“修、齊、治、平”理想的方法論體現,它以修身為本。它由“成己”而“成人”,首重個體內在自覺自律的道德修養,然后推己及人,目的是實現“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理想?!墩撜Z》即是一部修身為本的典范之作,充斥著修身立命的箴言,諸如:“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等等?!洞髮W》也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首重內在修養,由“內圣”而外王,由成己而成人,《大學》記載的“挈矩之道”,實質上是忠恕倫理的另一種表達。孟子更將忠恕倫理推己及人的邏輯擴展到國家治理層面,勸誡統治者“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谌寮铱磥?,國家治理、家族和睦與個人品德密切相關,“治國、平天下”的“公德”與“修身、齊家”的“私德”交融為一體,在個人修身過程中彌漫而生,并以圈層結構的形態波浪式遞進。這是一種以個人修養為軸心、動態拓展、剛健有為的實踐人文主義,“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思維,這種人文主義思維,從人出發,或從人事出發,是動態的”[3]61。

與中國文化實踐的人文主義不同,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注重理性對于實踐現實的超越特性,講究理性思維的邏輯嚴謹性,尤其注重形式邏輯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是一種非真即假、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是西方文化黨同伐異的排他性基因,是西方文化、宗教沖突不斷的肇端。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孔漢思等人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為全球倫理金規則,旨在從世界各民族已有的倫理中提煉出公共交集部分,將其作為全球倫理的最低要求,希望以此緩解宗教矛盾,促進世界和平。這表明具有包容性與開放性的儒家思想能糾正西方文化二元對立的偏頗,能將其非此即彼的理性邏輯納入生生互動的現實實踐而進一步熔鑄、陶冶。

二、儒家忠恕倫理的傳統窠臼

忠恕倫理奠基于小農生產方式與宗法社會結構,關注宗法倫理親情和道德,提倡修身為本,認為只要達至“內圣”境界,即可順理成章地“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道德至上主義,不僅將個人道德修養看作社會實踐的第一要務,而且還認為它潛在地蘊含著社會實踐的全部內容。這在學理上存在著嚴重偏頗。道德固然重要,但也并非“萬能鑰匙”,因為“道德的力量絕不如人們一廂情愿期待的那樣法力無邊,能夠解決現代人和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種種深刻矛盾和問題?!盵1]151不僅如此,忠恕倫理過分關注個人內在道德修養,嚴重忽視了自然倫理與社會倫理,具有封建宗法的狹隘性與封閉性。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家“以鳥養鳥”的自然倫理與墨家“為彼猶為己”的社會倫理,既可補儒家忠恕倫理之缺,又可將忠恕倫理所蘊含的良性互動理念拓展到更全面、更深刻的境域。

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本性,提倡“道法自然”。認為理想的人格應如嬰兒那樣本性純粹。因此,與儒家側重人倫修養的忠恕倫理不同,道家則著重從人和事物的自然本性出發看待問題?!肚f子·至樂篇》記載:“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候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非以鳥養鳥也”。莊子這種“以鳥養鳥”的思想,從人與事物的自然本性出發考慮問題,凸顯了儒家忠恕倫理未涉及的自然倫理要求。而從當代實踐中自然、人與社會歷史全方位生生互動的現實發展趨勢來看,尊重自然客觀性與尊重現實人性修養,都是現實的必需。因此,道家的“以鳥養鳥”與儒家的“以己養鳥”,道家的順其自然與儒家的“反求諸己”,道家的自然倫理與儒家的忠恕倫理,是可以打破學術門戶窠臼,而在新時代的現實實踐進程中實現理論整合的。

與儒道兩家不同,墨子從社會大同的視角,提出了“為彼猶為己”的“兼愛”思想?!都鎼巯隆氛f:“籍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彼者猶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己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己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盵4]59-60墨子這種“為彼猶為己”的思想,與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形似而神非?!盀楸霜q為己”的出發點和側重點都在“彼”,強調的是“兼以易別”,是走出自我中心而為他人奉獻,進而實現“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大同理想。因此,墨家更關注社會的公平、公正,也更關心制度建設?!盀楸霜q為己”標示了社會倫理的指向,與以個人道德修養為中心的忠恕倫理相比更具開闊性。從當今時代自然、人與社會歷史全方位生生互動的實踐發展趨向來看,墨家“為彼猶為己”的社會倫理指向與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倫理同樣具有極強的互補性?!盀楸霜q為己”的兼愛觀,“雖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質,但畢竟標識了社會公正、社會博愛的前景,具有向前看的特征,比起儒家在宗法道德之內的‘推己及人顯得更為博大?!盵5]94而儒家推己及人,重視倫理情感,強調個人修養,雖不及墨家博大,但其務實的取向也可糾正墨家烏托邦的偏頗。

綜上所述,推己及人、“以鳥養鳥”與“為彼猶為己”的倫理原則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缺。以養老問題為例,儒家忠恕倫理強調家庭仁愛,其主張應該是家庭養老;道家順其自然,尊重老人本性,其訴求應該是“老人自養”;墨家“兼以易別”,提倡社會公平,其抉擇應該是“社會養老”。三者各有其現實意義,但每一個都不是萬能的,需要我們在生生互動的實踐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出信息化的理性抉擇。這也就是說,儒家的“推己及人”、道家的“道法自然”與墨家的“為彼猶為己”,都是全方位生生互動時代的倫理需要——三者在實踐現實之中相互糾葛、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良性互動的倫理原則向著更加開闊、更加深刻的境域拓展。

三、儒家忠恕倫理的多維度拓展

倫理建設的首要關注對象是人?!叭耸侨咳祟惢顒雍腿咳祟愱P系的本質和基礎”[6]118,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人和人性問題,但與儒家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更重視人的實踐的現實的豐富性及深刻性,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的動態發展中把握人的全面豐富的現實需要和現實發展趨向的。所以,忠恕倫理的良性互動理念,在現實實踐的運用中要對應全面豐富的人性要求,就會有更加深廣的拓展:不僅有人際關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還應有社會層面的“法律所不欲,勿施于人”,“規章制度所不欲,亦勿施于人”;不僅要推己及人,還應該“推人及己”,“推法律及己”,如此等等??傊?,是根據現實人性全面豐富的發展需要實現推己及人的不定式的有效、有序的拓展與轉化。

忠恕倫理的良性互動理念也可拓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白匀唤?,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盵7]95然而,自近代以來,因人的主體性張揚與工具理性畸形發展,使得人們以一種征服的態度對待自然,熱衷于將自然看作一種“死物”,任由人類解剖分析,忘記了“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7]95,忘記了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8]24。因此,應將忠恕倫理的良性互動理念拓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推己及自然”,將自然視為與人平等的另一主體,克制對自然的損害行為;與此同時,融合道家尊重自然本性的思想,“推自然及己”,將自然的客觀性、規律性、生態平衡性等要求納入人的現實活動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同樣,忠恕倫理的良性互動理念也可適用于社會。洛克等人將社會理解為人們通過契約形成的“整個集體”[9]24-27,社會被視為與個人分離且對立的另一對象。這種觀點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內在關聯性?,F實中不存在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個人,即便是魯濱孫獨自在荒島上求生,但追根究底他的生存能力仍是在社會中通過與他人共同的實踐所習得,就連魯濱孫“五官感覺的形成”也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7]126。沒有人能獨立于社會之外,人的生活即是社會生活,無數個人的生活共同締造了整個人類生活,而整個人類生活又具備了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既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又影響并制約著社會中的個人。社會與個人的發展互為目的,互為手段,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個人應與社會和諧共進,應將推己及人拓展到“推己及社會”“推社會及己”,最終實現個人性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性的共同發展的有機統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自然、人與社會全方位生生互動的實踐發展趨勢,要求我們“不應把‘人視為一切的中心,而應把人和自然視為密切相連的生命共同體?!盵1]218事實上,不僅人與自然生死攸關,而且整個人類社會更是休戚與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8]57,為此各國“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盵8]59而忠恕倫理所蘊含的良性互動理念完全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需要,在各國平等協商的對話交流過程中,必然需要融會貫通“推己及人”與“推人及己”,唯有經過反復切磋與溝通各得其所后,各國方能進一步實現“共建、共享”的目標。

馬克思說:“社會是人同自然界地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地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盵7]122自然、人與社會之間“三位一體”的辯證統一關系,要求我們全方位拓展良性互動的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發展與全面發展的融貫互生,“將自然、人與社會歷史的有機互動訴諸實踐的大境遇,通過三者復雜的實踐耦合現實地考察其互為目的、手段與中介的互生特性,通過三者多維度、大時空、全方位的實踐聯動考察其現實的開放與非線性融貫特征?!盵5]84“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將忠恕倫理所蘊含的良性互動理念全面拓展到新時代的倫理建設之中,既是倫理建設本身的需要,也是實踐發展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湯一介.面對中西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錢穆.論語新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3]樓宇烈.中國的品格[M].??冢耗虾3霭婀?,2011.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徐巋然.思辨理性的符號迷失與文化創新的大實踐境遇:從大實踐境遇和信息理性的角度鑒別、會通古今中西[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劉遠傳.論人與社會的關系的雙重理解[J].天津社會科學,2003(1):24-27.

猜你喜歡
良性互動
蘇州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良性互動
檔案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系研究
營造互動的主題墻飾
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有效銜接的路徑探索
馬克思 “國家—社會”關系理論及其對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啟示
融合時代輿論監督中的媒體互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