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會”部長通道:隱藏了一種精妙的新聞設計

2018-11-09 06:18燕志華
聲屏世界 2018年5期
關鍵詞:制度設計兩會

燕志華

摘要:在全球矚目的全國“兩會”現場,在短短數十米的部長通道上,有一種人格化的新聞制度猶如巨大的多媒體樞紐,在部長和媒體、發問和回復之間,發揮了起承轉合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兩會” 部長通道 制度設計

今年的全國“兩會”,一個新亮點就是開設了“三大通道”:部長通道、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大大方便了媒體的采訪。從通道的開辟,能夠看到我國對于信息披露的重視,通道本身也成了未來某種良性機制的孵化管道。短短數十米,或將是未來數十年政府官員和媒體的關系生態的試驗田。

筆者在2017年觀察“兩會”的文章中,曾猜測部長們主動站在這個通道上,是因為“媒體總理”李克強在背后的強力推動。今年看到央視的《新聞1+1》,作為政協委員的白巖松說出這是總理督促部長們的結果,印證了筆者的觀點。

“部長通道”蘊含的官員媒介素養

從官場的邏輯和既往的現實看,大多數官員在媒體面前一向是比較低調的,因為他們不太習慣于直面媒體向社會直接發聲,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低調意味著一種務實和謙虛。我們看到一些美女記者“強拉硬拽”部長來接受采訪,可能會產生一些錯覺,認為部長們在“兩會”這種場合中非常積極地去接受媒體的采訪或是向社會主動發布信息。然而,從一些部長們臉上的表情看,他們還是沒有做好這樣直面媒體的準備。

全國“兩會”是個特殊的場域,代表們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是一種責任和義務,而且攝影鏡頭一貫具有“現實扭曲力場”的神奇魔力,它所向之處,會磁力一般瞬間營造一種擬態環境。受眾可以看到代表人民履行職責的官員在面對鏡頭時,會配合接受媒體的采訪。因為他們知道媒體鏡頭的背后是社會和群眾迫切需要的信息以及輿論,而輿論在某種程度上是代表著民意、輿情。政府官員在面對媒體采訪時的一些反應會引發媒體尤其是外媒的解讀,不準確的表述甚至會造成社會的誤讀甚至引發負面效應。因此,部長通道上的部長們在面對媒體提問時,通常會相對謹慎,為了不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會預先準備一些棘手問題的答案。官員們學會和媒體打交道,這其實是一種進步。

“部長通道”顯示積極的輿論監督

有了總理的背后力推和加持,部長通道成了一個暫時性的制度性的存在,部長們有時會根據需要排著隊來和媒體對話,最后一位部長回答完問題,已經到了下午一時許。放在五年前,這是很難看到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再放眼未來的3到5年,或許各級領導即使沒有高層在背后推一把,他們也會主動積極地站出來,面對刺眼的鎂光燈和媒體話筒了。原因無他,部長還是一樣的部長,但是媒體已經不是原來的媒體了,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只會加強,這也是一種大勢所趨。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眼下在新媒體技術的迅猛沖擊之下,傳媒組織和媒體制度行將土崩瓦解。因為很多報紙已經關停并轉了,而電視的開機率也節節下滑。筆者的觀點其實是相反并且是一貫的,在新媒體時代,各級領導干部面臨的媒體環境不是好轉了,而是變得更富有挑戰性了。因為在輿論監督這方面,傳統媒體是越來越強化了,并且還加入了更為苛刻的同盟軍——新媒體。在強化輿論監督這方面,我國的媒體正在不斷強化自身的存在,輿論監督本就是媒體的天職。

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是非常嚴苛的,過去的20年間能夠走上領導崗位的,應該說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都經歷了各種艱難的考驗和非凡的歷練,甚至有不少人還曾在國際經濟社會的風云變幻里搏殺過,但是現在看來,我們的官員整體性都缺乏一種新本領、新的執政素養,那就是自如應對媒體的能力。

這和此前長期以來社會對于媒體的含混的定義分不開的。很多人的認識局限于,所謂媒體不過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宣傳的工具,領導干部以及各級公務員缺少在真正的媒體環境中經受鍛煉甚至考驗。媒體來采訪由秘書應付,文字有通稿,有批評了還可以一個電話就能截稿,進行簡單的危機公關。與國外的官員經常性地受到媒體槍林彈雨的洗禮不同,國內的領導干部是“溫室里的花朵”。但是現在形勢確實變化了,媒體不光需要發言人,還希望在一些重大敏感的事情上直接聽到領導干部的聲音和表態。尤其在眼下一些地方網絡輿情激烈的地方,網民的訴求就包括和一把手直接對話。在未來,領導干部將更多地處于公眾的聚焦之下,從而只能走到前臺,來到一線。媒體對于領導干部,提問方式可能更有挑戰性,甚至是逼問和拷問。領導干部對于自己的工作,也需要主動向社會公布,獲得社會民意的直接反饋。在應對媒體和重視媒體的意識這方面,中央已經遠遠走在了地方的前面,在“兩會”閉幕之日,人們都能看到總理在記者招待會的風采和技巧。

筆者在近兩年在各地的輿情素養講座中,感受到各地公務員和領導干部對于網絡輿情規律的認知需求,同時對于媒介素養和輿情素養的提升也有巨大的需求,為此我們進行了一些課程設計,做了不少的線下模擬演練,反響較好。

“部長通道”設置新聞議程

綜述上面的文字并以此來看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人們會發現這個制度其實隱藏著一種非常巧妙的新聞議程設計。這種設計既能滿足媒體的信息需求,又能恰到好處地遮掩部長們應對媒體技能的不足。

正如大家看到的,每位部長來到媒體面前的時候,旁邊的主持人——朱恒順博士都會迎上來打招呼,并且幾乎總是主動代表媒體將問題拋給部長,然后部長開始侃侃而談。他也總是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媒體的追問,并且迎接下一位部長。這些問題都是朱恒順向媒體征集,而且據說很多也是來自網民的提問。對于真正棘手的難以回答的問題,會進行一些技術性處理。留給部長的問題,應該都是易于回答的話題。況且新聞里面也已經透露過,部長早已經派出代表和朱博士進行了溝通,對相關的問題也進行了一定的準備。

這意味著朱恒順身兼多職,他既是主持人,又是發問者,更是新聞把關人,是居于部長和媒體中間的調停人、公關人士。他牢牢地掌握著媒體的議程設置,并且設定了媒體的關注框架。由于他本人所處的焦點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個自媒體。他具備成為引爆輿論場網紅的所有潛質,但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處,既不會擋住部長們的光芒,也適時地退隱到媒體的聚光燈之外。

在全球矚目的“兩會”現場,在短短數十米的部長通道上,有一名公務人員猶如巨大的多媒體樞紐,在部長和媒體、發問和回復之間,發揮了起承轉合的巨大作用,他本人成為了一種制度的粘合劑和潤滑劑,或者說,他本人就是一個設計巧妙的制度。

這種制度的存在,在部長和媒體之間劃定了一個緩沖地帶,避免了可能的尷尬局面的發生。然而,需要人們考慮的是,在未來,這個緩沖地帶或將消失,領導干部將直接面對各種媒體的自由提問,在眾目睽睽和鏡頭的威視之下,個人的優雅自如或者張口結舌、滿面春風或者怒氣沖沖,都將直播出去,直接影響社會評價和輿論走向。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應該成為一個課題。

(作者單位:江蘇紫金傳媒智庫)欄目責編:邵滿春

猜你喜歡
制度設計兩會
淺談中國地方戲曲衰落成因及文化保護的重要性
民營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研究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躍升的校企合作癥結及其破解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務實精神合理創設容錯機制
關于我國開征環保稅相關問題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