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拍更要“合拍”

2018-11-09 06:18雷伍峰
聲屏世界 2018年5期

雷伍峰

摘要: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繁榮壯大,中外合拍電影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然而在此態勢下卻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文章分析了目前合拍電影市場持續火熱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深刻反省了造成當前“投資多、收益少、口碑差”現狀的原因,提出中外電影合拍應該以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為主要目的,積極吸收國外成熟電影市場經驗,帶領中國電影“走出去”。

關鍵詞:中外合拍 投機投資 票房收益

自中國第一部與外國合拍電影——《風箏》(1958年中、法)以來,中外合作攝制電影得到迅速發展,尤其最近幾年,每年立項的合拍影片數量均呈現上升態勢。作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引進來”最為便捷的渠道,中外合拍電影成為最炙手可熱的一種贏得市場和賺取高額票房的合作方式,然而尷尬的是“大投入、大制作、大宣傳”所帶來的卻是“票房慘、口碑差”的窘境,即便如此,為什么還有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對此孜孜追求?

中外合拍電影熱的原因

一、國內電影市場日趨成熟,票房收益不斷攀升。國內電影市場在最近幾年得到蓬勃發展,無論是劇本創作、制作水平、演員素質還是票房收益均躋身于世界電影市場前列。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觀影已經成為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文化消費的一種體現。國內外影片連連創造的票房紀錄,尤其是進口片票房紀錄不斷的刷新,為電影制作公司帶來極大誘惑。相比進口片只有25%的票房分賬,高達43%的分賬比以及對國內外電影市場份額的占有是每個電影公司追求的終極目標。在這個大蛋糕誘惑下,越來越多的電影制作公司通過聘用國際著名導演,邀請著名演員或編劇,直接投資或聯合攝制等方式制作符合國內觀眾口味的影片以求贏得市場和票房。

二、國家對引進片有政策限制,對中外合拍片則沒有限制。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及《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等中國法律文件規定,我國對進口影片實行配額制。政策規定每年引進34部國外影片,其中給美國配額為20部,而對于中外合拍的電影則沒有配額限制。法律還規定外來資金不能在中國成立獨資電影制作公司,這就造成了大量有實力的國際電影公司和制作優良且票房口碑不錯的其他國家電影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為了能夠在這個潛力巨大的電影市場搶得先機,部分國際電影公司選擇與國內電影公司合作的方式,以圖通過先進制作技術、導演和演員影響力、公司知名度等贏得中國觀眾的青睞。目前,中國已經和世界20多個國家簽訂了電影合作協議,對中外合作攝制電影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電影界“走出去”呼聲高漲,合拍影片能夠體現中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軟實力”影響。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領域,“走出去”的呼聲愈來愈高,國家對在國際上展示“文化自信”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影響給予足夠重視和支持。在經受了上世紀末電影界“狼來了”的考驗后,越來越多的國內電影公司渴望走上國際電影舞臺,展示中國導演和演員的實力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的強大魅力,并以此來向國際宣傳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在此背景下,與國際同行合作制作電影也成為當前中外合拍電影熱的一個主因,能夠和有影響的國際電影公司、導演及演員合作也同時增強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此外,與國際電影公司合作,將國外先進的電影技術“引進來”,也是渴望快速成長的中國電影市場最為便捷的途徑。

四、投機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刺激了電影合拍非理性增長。造成中外合拍電影熱的原因還因為場外投機資本進入了電影領域。國內外游資對于潛力巨大的中國電影市場也是在最近幾年開始關注,高額的票房收益、周邊收入和連帶的宣傳效應成為他們的追求目標。將資金從危機四伏的貨幣市場投入到電影市場,召集國內外有實力的電影公司和制作方、發行方,雇傭國際有影響的導演和演員,國際化制作團隊,大投入、大收益,并借此提高投資公司的國際知名度,這一切都使投機資本對電影市場的投資趨之若鶩。

針對當前合拍片熱的冷思考

一、對合拍片內涵理解簡單,合作方式較為原始,沒有把國際較為成熟的電影文化引進來。根據國家對合拍電影所制定的各項政策,中外合作攝制電影包括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和委托攝制三種形式,而目前各方對其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上,沒有真正理解其內涵。合作模式和拍攝內容是兩張皮,合作只停留在資金和人員層面,沒有完全體現在深層次的精神層面,既沒有通過合拍講好中國故事,也沒有將國外成熟的電影文化引進來。反映在作品上就是故事陳舊,與時代精神脫鉤;故事情節老套,要么照搬好萊塢式故事講述方式,要么就是劇情發展不合邏輯,讓觀眾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國外先進的電影技術也沒有被完全吸收和引進來,電影特效僵硬,畫面過渡極其不自然,攝影和后期制作技術相比于其他技術發達的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另外值得反思的還有國外成熟的電影文化在合作中沒有引進來。但凡在國際上比較成功的影片,都源于其深厚的電影文化背景,從而使電影事業走上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電影文化首先是市場培育,吸引更多的潛在觀眾走進影院,讓觀眾了解電影文化,針對不同的觀影需求制作不同類型的作品;其次是市場壯大,不僅要能創作優秀的影片,還要能挖掘電影背后的價值。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前期宣傳和推介要做好,電影作品的附加價值和周邊產品開發也應深刻挖掘。在這方面,歐美市場走在了最前面,除電影票房收入外,電影中的形象設計、服飾、道具乃至取景地廣告、版權交易、游戲開發推廣等都成為電影收入的一部分。雖然國內電影市場已經開始逐漸嘗試,但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二、中國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傳播力度不夠。國家支持合拍片基于三個目的:一是傳播中國文化,二是贏得商業利潤,三是走向海外市場。因此,除追求票房成績外,國內電影公司還應積極承擔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責任。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包羅萬象,不僅有電影反映的“武俠文化”“商業文化”“愛情文化”,更有許多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文化和中國價值觀的題材值得電影人去挖掘和傳播。透過合拍模式將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傳播出去,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國價值觀和文化軟實力,改變國際對中國的陳舊看法,贏得海外市場,樹立中國形象才是中國電影保持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合拍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在挖掘和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尤其是在合拍片中,難免會出現所謂的文化沖突和價值觀碰撞,這也是造成當前中外合拍電影在國內外票房、口碑慘敗的主因之一。因此,在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應該注意不同文化和價值觀之間的調和,既要堅持以我為主體的合作模式進行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同時兼顧共同的普世價值和文化習慣。只有兩者的完美融合才能使合拍作品既能立足于本土電影市場,也能夠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獲得國際觀眾的認可和接受。

三、電影投資門檻低,國內演員熱衷于在進口片中客串,并以合拍片賺取噱頭進入國內市場。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進口片票房分賬為總票房的25%,而合拍片的票房分賬則能拿到43%。如此高昂的票房收益吸引了國內外投機資金的進入,給電影市場帶來兩個比較極端的現象。一個現象就是有實力的投機資本抬高整體電影成本,哄抬市場行情,導致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畸形局面;另一個就是小成本制作的作品質量次、口碑差、故事情節混亂,拉低了合拍電影的檔次。在合拍電影中,資本往往用來聘用高價編劇、導演和演員,而沒有使用到如何提高電影制作質量上來。人員成本的增加勢必會使人們對電影本身的關注度低于對明星關注度,倚仗明星效應來提升票房收入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國家應該制定法律和制度對電影投資的門檻做一定的限制。

當前,在中國電影市場分一杯羹的做法還有國際電影出品方聘用中國演員做客串,或國內資本及國內演員進入以外資為主的電影中,以此為噱頭來贏得中國觀眾的認可,以合拍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賺取高額票房回報,即所謂的“偽合拍片”“貼拍片”或“協拍片”。這既不符合中外合拍電影模式的初衷,還與我國相關法律相悖,更妨礙了中外電影合作事業的健康發展,損害了中國電影業的形象。

四、合拍電影以商業片、故事片為主,未來的題材領域還應該更廣闊。當前的中外合拍電影主要是以能夠為電影公司帶來直接收益的商業片和故事片為主。與此相比,其他類型的電影題材投資成本低,收益和資金回籠也很慢,因此,沒有哪家公司愿意冒風險將資金和人員投進去,尤其是小眾類影視題材,如紀錄片、科教片等。電影市場發展不平衡,電影公司只追求利益勢必會損害中國電影市場的長久持續發展,不利于市場和觀眾的培育。根據當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對國內影視領域過渡期保護的條款約定,2017年底過渡期保護政策將結束,國家應在繼續支持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同時,鼓勵國內外電影公司探索新領域的合作,開放更多的題材領域來合拍其他類型的電影作品。美術片、科教片、紀錄片、專題片等領域的合作應納入到合拍制作的范圍中,既繁榮國內影視制作市場,提升國內影視市場的整體水平,又實現票房收益和長遠發展的平衡,真正實現多贏局面,促進中國電影事業和電影市場的全面健康發展。

中國2017年票房總收入已經有500多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收益達262億元,占比達52.4%,全年觀影人數達到14.48億,同比增長15%。除去本土電影的票房,合拍片和進口片的增速幅度也有較大提高,正成為領導全球電影事業發展的一極。作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的最佳方式,中外合拍電影也應該有極大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電影人應該認識到自己職責所在。一方面應該借助這個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借助國際先進成熟的電影技術、文化和市場,努力提升國產電影質量,再現上世紀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光輝形象。這樣,導演張藝謀的“好萊塢之問”①也就有了答案。(基金項目:本文受陜西省教育廳科技專項項目資助,項目編號:17JK0125;陜西理工大學科研項目,項目編號:SLGKY2017-36)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導演張藝謀在《紐約時報》撰文道:“中國觀眾給好萊塢提供了巨額利潤,但反過來,中國的電影卻不得不在好萊塢陰影下掙扎求存,中國電影得到了什么?”他認為:好萊塢為了得到中國市場,迎合中國觀眾,不得不委曲求全,不惜修改劇本,雜糅許多中國元素于電影內,但實際上并非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金丹元,周 旭:《從文化的主體性走向文化間性——對當下中外合拍片的一種文化反思》,《當代電影》,2015(1)。

2.周 斌:《合拍片的現狀、問題與策略》,《電影新作》,2016(2)。

3.潘 雨:《中美合拍片:文化與商業風險及應對策略》,《當代電影》,2015(1)。

4.趙衛防:《中外合拍片走勢及對策》,《當代電影》,2017(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