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回歸“衛視頻道成因分析

2018-11-09 15:58彭蓓
聲屏世界 2018年5期
關鍵詞:紀錄片

彭蓓

摘要:近年來,衛視頻道先后于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并不斷加碼紀實生產,形成“你追我趕,遍地開花”的勃發姿態。文章從政策紅利驅動紀實生產創作,IP價值凸顯吸引資本集聚,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時代需求,技術支撐媒體融合等四個方面來對紀錄片“回歸”衛視頻道進行了成因剖析。

關鍵詞:紀錄片 衛視頻道 紀實IP

2016年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國內八家衛視聚首羊城,共同擁抱紀錄片,其盛況前所未見。2017年,江蘇衛視等五家衛視頻道出席了“紀錄魅力與新時代的衛視‘場態”主題論壇并進行經驗分享。紀錄片與衛視頻道的蜜月期正悄然到來。衛視頻道為何頻頻向紀錄片發起攻勢,又該如何將這條紀實之路走得更遠更好,歡喜之余,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從政策助力、產業價值、時代需求、技術支撐等方面對紀錄片“回歸”衛視頻道進行成因分析,力求對衛視頻道紀錄片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政策紅利驅動,紀實創作生產日趨活躍

世紀之交的中國紀錄片生產創作,前有自產自銷模式桎梏,后有泛娛樂化浪潮的猛烈沖擊,成長之路舉步維艱,至2009年,全國紀錄片年產量仍不足1000小時。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此舉對提升紀錄片創作產量與作品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我國紀錄片由事業發展向產業建設的轉變。2011年,中央臺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開辦國內首個專業紀錄頻道,此后,上海紀實、北京紀實、湖南金鷹紀實等三家紀實頻道相繼完成上星,形成以央視紀錄頻道為中心、統籌多家紀實頻道、覆蓋全國的產業新格局,成功打開紀錄片內需市場,使紀實創作全面回暖。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行“全國上星綜合頻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規定,將紀錄片播出量擴增至6000多小時。2015年,“百人百部中國夢短紀錄片扶持計劃”的啟動成功激勵和引導供給雙方,行業生態日趨良性化;由“一劇兩星”政策的施行而空出的節目帶刺激了各家衛視節目需求并間接盤活了優質紀錄片市場;“限娛令”“電影法”等政策的先后頒布更為穩定紀錄片質量保駕護航。

一系列紀錄片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使衛視頻道紀錄片創作、生產和播映受到極大鼓舞,邁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格局。2016年,廣東衛視紀實生產經費投入增加至近3000萬元,僅江蘇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紀錄片創作中心生產投入就超2500萬元。根據CDRC數據顯示,2015年省級衛視頻道電視紀錄片播出時長18700小時,較2014年同比增長19.6%,收視率增幅也遠超中央電視臺和省級專業頻道,高達19.6%,更為搶眼的是,2015年省級衛視黃金時段播出紀錄片時長總計1373小時,同比增幅達131.5%。①2017年,省級衛視播出紀錄片共計220部,累計視頻點擊量達6.3億次。②

紀實IP價值凸顯,產業資本聚力賦能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的英文縮寫,近兩年隨著互聯網生態建立,IP概念也由游戲界逐漸向影視、文學等領域蔓延。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打響我國現代紀實IP第一炮,對于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發展具有開路先鋒的作用。2016年,廣東衛視在春節期間播出美食類紀錄片《老廣的味道》,這部以贊頌嶺南人民就地取材生存智慧的上乘佳作不僅取得同時段全國排名第七的收視成績,在移動端和互聯網也斬獲傲人口碑。與此同時,廣東衛視還通過淘寶、聚劃算等電商平臺進行了深度捆綁融通產業鏈條,播出后三天內平臺美食食材銷售額超3000萬元。③《老廣的味道》打開了“紀錄片+美食“的產業新形態,通過項目化運作實現了紀錄片的品牌化、IP化,不僅給予了廣東衛視紀實生產自信,也鼓舞了衛視頻道的紀實IP生產運作。江蘇衛視的《本草中國》通過在正片中鏈接相關中草藥專家和草藥商城,并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售賣同名書籍、明信片等周邊產品,以綜合立體的商業化運營實現紀實IP的全面商業滲透。2017年,廣東衛視紀錄片《秘境神草》在開播前就得到康美藥業1000萬的資助費,未播先獲利;由廣東省云浮市政府委托馬志丹工作室所制作的以展現云浮歷史文化的紀錄片《云浮之光》成功解鎖紀錄片商業化定制模式;江蘇衛視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在BBC世界新聞頻道與江蘇衛視同步開播,進擊海外市場。

堅定文化自信,滿足時代需求召喚

在2016年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在社會矛盾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今天,兼具思想深度、情感力度、藝術精度等多重價值的紀錄片不僅是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和軟實力建設的重要一環,更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介質。電視生態領域風雨突變,前兩年占據電視行業半壁江山的娛樂綜藝在歷經幾年高速奔跑后正在走下坡路,衛視綜藝遭遇瓶頸,內容同質化導致收視率普遍下滑,廣電政策收緊、國家導向的明確要求也掣肘了綜藝領域內的創新性突破。中國電視節目在經歷了游戲綜藝、歌唱選秀、明星真人秀、喜劇類節目等四個浪潮發展過后,以紀實類節目為代表的原創文化新浪潮似乎正在席卷而來。衛視頻道作為文化傳播高地和重要媒介品牌,更應在這個矛盾叢生的社會中深深扎根于現實土壤,自覺履行媒體人的使命和擔當,創作更多具有時代基因和民族風骨的優質作品,引領價值回歸,通過衛視放映和大屏幕傳播,實現紀錄片感染力、影響力、號召力的最大化。越是紛繁復雜的年代,越需要冷靜觀察與思考,這是紀錄片應該擔負的責任。④

根據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從電視紀錄片的觀眾年齡情況來看,55~64歲、65歲以上的觀眾集中度最高,其次為45~54歲年齡段的觀眾,而35~44歲觀眾的集中度則呈現增長趨勢。⑤可見,我國電視紀錄片觀眾整體年齡偏高,呈現一定程度上的老化現象,衛視頻道據此積極調整編排策略,加大重大題材類、歷史文化類等類型紀錄片的制作與播出比重,豐富紀錄片文化厚度,如江蘇衛視的《茶界中國》、浙江衛視的《南宋》等。而與之相映成趣的是網絡紀錄片觀眾卻逐漸向年輕群體聚攏,《我在故宮修文物》網絡觀眾群體主要集中于80后、90后群體。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年輕一代逐漸成為網絡視聽的主要受眾,衛視頻道及時應對,通過深入觀察,捕捉他們的期待與共鳴,以年輕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和靈活輕快的編排來提升作品吸引力。

技術支撐升級,媒體融合縱深推進

以4K、VR等為代表的制作技術,互聯網和通信技術在智能終端的飛速進步,為衛視頻道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目前,國內4K技術日趨成熟,播出端高清升級基本完成,為提升紀錄片觀賞體驗開辟了廣闊空間。技術與內容相輔相成,技術是展示內容的優質平臺和傳播手段,內容賦予技術以生命張力和情感體驗。越來越多采用4K格式拍攝的紀錄片,給觀眾帶來了無可比擬的美學體驗與視覺沖擊?!靶∑潦冀K難以取代4K高清等高標準的家庭觀賞體驗,只有真正大眾化的紀錄片才最匹配這種觀影模式?!眹覐V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如是說,他甚至還做出了“紀錄片有可能改變多屏競爭格局下的電視命運”的重大預言?!皩拵е袊薄叭W融合”“網絡強國”等戰略則從不同維度推動著中國基礎信息網絡建設,推動有線電視行業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升級。2017年,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2.03億戶、數字化率90.76%,雙向網絡覆蓋用戶超過1.69億戶,三網融合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有線網絡雙向化、智能化、寬帶化建設卓有成效,為國內紀錄片市場的成熟夯實了設備基礎。⑥4G技術方興未艾,5G技術指日可待。在未來,隨著5G商用及通信衛星事業邁向高通量時代,視聽新媒體內容,特別是高清、超高清以及虛擬現實內容的移動傳輸將極易實現,也為紀實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⑦

結語

隨著文化產業發展和紀實行業成熟,國內紀錄片有了“回歸”衛視頻道的動力、條件和需要,各家衛視頻道也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探索出了“回歸”的路徑與方法。但在表現手法、表達方式、題材創新、全產業化運作、媒體深度融合等方面仍還有待創新,新時代的紀錄片人大有可為,也應當大有作為,創作更多紀實佳作來回應當下,讓衛視頻道紀錄片迎來更多的春暖花開和初陽冬日,走向真正的紀實創作新常態。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①劉 刻,何蘇六:《“公眾時代”的新常態——中國紀錄片的新語境》,《新聞戰線》,2016(2)。

②孫 琳,李 丹:《“三屏”聯動——紀錄片發展駛入“盛夏季節”》,《影視制作》,2018(1)。

③④⑤張同道:《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 》,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106、73頁。

⑥ 李秋紅,周 菁,王 羽:《2017年廣播影視產業發展情況分析》,人民網,www.media.people.com.cn,2018/02/21。

⑦ 羅建輝:《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7) 》,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版第25頁。

猜你喜歡
紀錄片
超贊的自然紀錄片
ROUGH CUT
一部微紀錄片的感悟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紀錄片之頁
時尚紀錄片的生意經
談短時紀錄片的創作技巧
論紀錄片中的“真實再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