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SCTA聯合ABCD2評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

2018-11-10 05:16陳娟杜春華陶景山梁祝紅劉德勝許虎成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8年5期
關鍵詞:短暫性危組腦缺血

陳娟 杜春華 陶景山 梁祝紅 劉德勝 許虎成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由于顱內血管發生病變導致的神經功能、視網膜功能障礙或短暫性腦缺血,是引發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發病率高達12%~18%。由于TIA的臨床癥狀在24h內能夠消失,因而容易被忽視,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會引發腦梗死的發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應該尋求一種有效、可靠的手段來預測TIA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發生風險。ABCD2評分量表操作簡單,能夠對TIA進展為腦梗死的風險作出預測,但缺乏影像學評估,MSCTA能夠對粥樣硬化內膜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狹窄進行有效評估,能精確測量頸動脈狹窄的范圍和程度,且狹窄程度與腦梗死發生風險成正比[2]。本研究著重探討MSCTA聯合ABCD2評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6月-2017年6月選取本院收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共9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也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入選標準為所有患者經常規檢查后均被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且持續時間在1 h以內、顱內無占位、梗死、出血病灶;排除標準:嚴重心力衰竭者、有精神障礙者以及顱內出血、梗死者。其中男48例,女44例,年齡25~83歲,平均年齡(47.2±6.5)歲;低危組65例,中危組22例,高危組5例;合并高血壓病15例,冠心病22例,糖尿病20例;有42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IA,有50例頸動脈系統TIA,患者的一般資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所有患者行MSCTA檢查,采用的CT掃描設備是美國通用電氣的128層螺旋CT機,在檢查前的6 h患者要求禁食禁水,使患者取仰臥體位,對其頭顱內的血管進行CT檢查,掃描血管有椎-基底動脈、頸動脈、大腦的前中后動脈以及椎動脈[3]。首先在患者的前臂靜脈內置入留置針并與高壓注射器相連接,使用非離子型對比劑,以3.5~4.0 mL/s的流速將100 mL的非離子型對比劑進行推注,并對初始橫斷面的CT圖像進行最大密度投影重組以及二維曲面重組[4]。參數的設置標準:床移速度為13.75 mm/s,層厚0.625 mm,電壓120 kV,矩陣512×512,螺距1.75∶1,電流200~380 mAs,延遲時間20~22 s。

1.2.2 對所有患者依據ABCD2評分標準進行評估,評分標準為①1分:年齡≥60歲;②1分:舒張壓≥90 mmHg或收縮壓≥140 mmHg,其中1 mm Hg=0.133 kPa[5];③2分:單側肢體有無力癥狀,1分:出現言語障礙但沒有肢體無力癥狀;④1分:腦缺血癥狀的持續時間10~59 min,2分:持續時間≥60 min[6];⑤1分:患糖尿病者。劃分低危組、中危組、高危組的標準,低危組:ABCD2評分≤3分,中危組:3分

1.2.3 療效判斷標準

記錄患者在1周內發生腦梗死的病例數,計算腦梗死的發生率,觀察患者的MSCTA檢查與ABCD2評分情況,分析聯合檢測與單獨檢測時對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動脈狹窄的評定標準:0~9%為基本正常,10%~49%為輕度狹窄,80%~69%為中度狹窄,70%~90%為重度狹窄,狹窄程度的分級依據NASCET標準[7]。

1.2.4 統計學處理

2 結 果

2.1 不同動脈狹窄程度與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關系

輕度、中度動脈狹窄患者在1周內腦梗死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重度狹窄患者(P<0.05)(表1)。

表1 不同動脈狹窄程度與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關系

注:與重度狹窄組比較,*P<0.05;與閉塞組比較,△P<0.05

2.2 不同的ABCD2評分與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關系

ABCD2評分低危組與中危組患者在1周內腦梗死的發生率顯著低于高危組(P<0.05)(表2)。

表2 不同的ABCD2評分與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關系

注:與低危組比較,*P<0.05;與中危組比較,△P<0.05

2.3 MSCTA、ABCD2評分單獨檢測與聯合檢測對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比較

MSCTA聯合ABCD2評分預測腦梗死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明顯高于單獨MSCTA與ABCD2評分(P<0.05)(表3)。

表3 MSCTA、ABCD2評分單獨檢測與聯合檢測對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預測價值比較

注:與MSCTA檢查,ABCD2評分比較,*P<0.05

3 討 論

TIA患者的臨床表現是由其所涉及的血管決定,通常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率為20%,頸內動脈系統發生率為75%,還有5%的患者發生原因不明,除常見的眩暈、麻木、偏癱以及言語障礙等臨床癥狀外,還有視覺、顏面失認、半側舞蹈樣發作、精神障礙以及短暫性全面遺忘癥等癥狀[8]。目前對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病機制尚無明確的定論,通常認為炎癥反應、微栓子血栓以及血流動力學發生異常是導致TIA發生的重要因素,且不同發病機制和學說的共同點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狹窄,包括頸動脈狹窄、椎-基底動脈狹窄以及粥樣斑塊的形成、脫落[9]。TIA是導致患者發生腦梗死的高危因素,發病率高達12%~18%,因而TIA患者也被稱為發生腦梗死的高危人群。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及時對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發生風險進行評估,對于降低腦梗死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MSCTA是通過將對比劑注射入靜脈中,待頸動脈內對比劑達到高峰后設定適當的掃描參數,對頸動脈進行螺旋掃描,然后利用圖像重組技術獲得顯示頸動脈形態、結構二維圖像的技術。它與傳統的血管造影成像技術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如①能顯示病變是否出現斑塊,并能對斑塊的性質進行診斷[10];②操作簡單、無并發癥、安全;③密度分辨率較高,能夠顯示病變斑塊的形態密度,對不穩定的斑塊有良好的診斷價值;④對復雜的解剖結構也能進行全方位詳細的觀察。MSCTA檢查能夠有效、準確地評價動脈的狹窄范圍與程度,當動脈的狹窄率<50%時患者自身的腦血管代償能力仍能夠維持充足的血供過程,而當動脈狹窄率≥50%時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11],影響腦組織的血供過程,使其由于血管狹窄而造成局部滯留,大腦此時處于低灌注狀態,病變部位形成的粥樣斑塊與潰瘍性斑塊當受到沖擊時會極易發生脫落,從而引發腦梗死。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度、中度動脈狹窄患者在1周內腦梗死的發生率明顯低于重度狹窄患者(P<0.05),這提示顱內外腦動脈狹窄可能是導致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而本研究結果中約有23%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在1周內進展為腦梗死,發生率也稍高于國內外的相關報道的水平,或許是由于患者早期在門診接受治療而未進行早期的檢查評估,從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病情未得到及時控制而發生了腦梗死。因此,臨床醫護人員在對TIA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可以根據MSCTA檢查表現,對患者給予抗凝藥物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患者進行早期的評估以及危險分層也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12]。但進行MSCTA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患者進行MSCTA檢查時要經過X線照射以及注射含碘對比劑,因而對碘過敏的患者無法應用此項技術。另外,斑塊潰瘍圖像的顯示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并且有多種因素對三維重組技術造成了影響[13]。隨著MSCTA技術的不斷優化發展,相信其能夠在對TIA患者的診斷中凸顯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ABCD2評分量表能夠對TIA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迅速的整體評估,評估內容有臨床癥狀、年齡、性別、血壓以及有無糖尿病史等方面,并能將患者發生腦梗死的發生風險進行分層,有助于臨床醫生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該量表簡單易行、操作性強,目前已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腦梗死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具有相似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年齡等因素,而當該量表評估得分>4分時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風險更大[14]。除此之外,ABCD2評分不僅能夠預測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發生風險,而且能夠預測腦梗死發作的嚴重程度。本研究中將其劃分為低危組、中危組與高危組3個組別,而研究結果顯示ABCD2評分低危組與中危組患者在1周內腦梗死的發生率顯著低于高危組(P<0.05),這提示ABCD2評分對于預測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因此,臨床醫生可以根據TIA患者的ABCD2評分來對其血壓值、用藥、血糖值以及日常飲食和鍛煉等進行指導與干預,通過減少患者的ABCD2評分來降低TIA患者腦梗死的發生率[15]。

MSCTA檢查是評價動脈狹窄范圍及程度、預測TIA患者進展為腦梗死的有效手段,但其特異度與靈敏度并不高,并且由于MSCTA檢查費用較昂貴、對儀器設備要求高,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而普及的難度較大。在對TIA患者進行治療時醫生可以先對患者進行ABCD2評分,整體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再對高?;颊咝蠱SCTA檢查,可以有效提高治療的特異度、靈敏度與準確度。本研究結果表明,MSCTA聯合ABCD2評分預測腦梗死的特異度、靈敏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均明顯高于單獨MSCTA與ABCD2評分(P<0.05),這表明MSCTA檢查聯合ABCD2評分能夠更靈敏,更精確地預測TIA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MSCTA聯合ABCD2評分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早期進展為腦梗死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能夠幫助醫護人員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短暫性危組腦缺血
針刺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大腦皮質細胞焦亡的影響
實時三維斑點追蹤超聲心動圖聯合微小RNA 評估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危險程度的價值△
速度向量成像技術評價不同心血管危險分層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頸動脈彈性的研究
內源性NO介導的Stargazin亞硝基化修飾在腦缺血再灌注后突觸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機制
間歇性低氧干預對腦缺血大鼠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臨床特點及治療體會
膽綠素改善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機制
過去進行時考點梳理一表清
探討心肌梗死溶栓實驗危險評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
解放還是奴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