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戲曲藝術的發展歷程

2018-11-14 08:02翟秀琴
戲劇之家 2018年33期
關鍵詞:戲曲史元雜劇京劇

翟秀琴

(安徽省泗州戲劇團 安徽 蚌埠 233000)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國戲曲不斷吸收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的成分,成為一門包容廣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綜合性藝術。

一、唐代的歌舞戲與參軍戲——中國戲曲的雛形

在唐代,音樂發展為“二十八調”。大曲是流行于唐代的表演歌舞的樂曲形式,基本上是一個曲調,運用旋律與節奏的變化,分成三部分而組成的樂曲,例如有名的《霓裳羽衣曲》、《綠腰》等。大曲的結構很像是由散板、慢板、中板轉入快板的變奏形式,可以有十幾遍或幾十遍,總是一樣的曲子的變化,因而又是單曲體式的。發展到后來,可以配上故事來歌唱,例如宋雜劇中的《鶯鶯六幺》就是因以大曲來演奏崔鸞鸞的故事而得名。唐代的另一種歌舞“轉踏”,采用引子一詩一詞一尾聲的結構,為后來的南北合套與組織曲牌等方法開辟了道路。

唐代的另一種歌舞“轉踏”,采用引子一詩一詞一尾聲的結構,為后來的南北合套與組織曲牌等方法開辟了道路。

唐代的另一類戲劇樣式“參軍戲”是在優人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演出時,通過參軍與蒼鶻這兩個角色的互相問答和即興表演,產生滑稽諷刺的效果,類似于今天的相聲。

二、宋元南戲——中國戲曲藝術形式的確立

北宋時期,在主要的商業城市中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的常設演出場所,即“瓦舍”和“勾欄”,為不同的藝術相互交流學習和戲曲藝術的全面綜合提供了條件。由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許多藝人可以長期在這里賣藝,以此作為自己的職業,于是便出現了職業藝人??梢哉f,瓦舍和勾欄是表演藝術的搖籃。在進一步繼承古優與參軍戲的基礎上,雜劇和院本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南北劇壇的兩朵奇葩。

三、元雜劇——中國戲曲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期

元雜劇作為一代進步的戲劇文學,也必然要受到這個朝代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元雜劇比之前代的文學藝術表現出更為鮮明的斗爭性和人民性。

元雜劇的發展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即從金朝滅亡到元統一中國的元成宗大德年間;后期則是從14世紀初到元朝滅亡(約1301-1368)。前期是元雜劇的繁盛時期,以大都為中心涌現出大量名家、名作。白樸的《墻頭馬上》,馬致遠的《漢宮秋》,楊顯之的《瀟湘夜雨》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后期的成就總的來說不及前期,比較突出的作家有鄭光袓、喬吉、宮天挺、楊梓、秦簡夫等。在中國戲曲史上,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和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四、明清傳奇——中國戲曲史上的第二個繁榮期

昆山腔的發展與興盛,是我國戲劇史上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昆山腔產生于元末明初,從明代嘉靖年間到清代康熙末年,盛行200多年,因源于江蘇昆山而得名。從誕生之初,昆山腔就得到文人的關注,其中顧堅和魏良輔是貢獻最大的兩個人。

明末清初,昆腔傳奇一度呈現出極盛的局面,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成了繼宋元南戲和元雜劇之后,出現的又一次戲劇文學創作髙潮。比如李玉的《清忠譜》揭露魏忠賢對東林黨人的迫害,塑造了市民階層的英雄形象;洪昇的《長生殿》批評封建社會的政治腐敗,探討愛情與義務之間的矛盾,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則表達了作者對明王朝覆滅的反思,抒發強烈的愛國思想。這些作品盡管存在著一些歷史的局限性,但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來說,都是我國戲曲史上的珍貴遺產。

五、地方戲的形成——中國戲曲的轉型期

清代地方戲曲總稱為花部亂彈戲。這些戲的作者多是接近戲曲班社的下層文人和戲曲藝人,他們所撰寫的劇本刊刻印行的機會很少,很多劇本都是依靠藝人們的傳抄筆錄或口傳心授保存下來的。

六、京劇的形成

從清朝初年開始的“花雅之爭”,既是雅部昆曲與花部劇種的一次競爭,也是各種聲腔藝術的融合,京劇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京劇的孕育、形成大約在1790年到1840年左右,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徽班進京、徽漢合流、代表人物的出現與劇種的確立。

七、現當代戲曲發展

(一)京劇的發展與振興。從1917年到1937年,統戲不斷加工、翻新。劇目與演員的表演特色結合更緊,出現了為某些藝術流派所特有的劇目。從1937年到1949年,在革命抗日根據地編演了大量新歷史劇和現代戲?!拔母铩苯Y束以后,通過恢復傳統戲、創作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新時期的劇目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以京劇為代表的民族藝術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二)地方戲的發展。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1984年,戲劇梅花獎開始設立,這是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對于青年演員刻苦從藝、勇攀高峰,提高自身表演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戲曲是中國戲劇藝術的主要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

猜你喜歡
戲曲史元雜劇京劇
“《壽椿園》戲曲案”及其所蘊含的戲曲史價值
論元雜劇的文學——以《單刀會》為例
磁州窯瓷枕上的元雜劇投影
京劇表演開始了
《趙氏孤兒》的改編與創新——從元雜劇到電影
英語世界元雜劇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王古魯譯著《中國近世戲曲史》修訂補充手稿輯錄
蔣星煜:一位“較真兒”的戲曲史家
我的京劇之路
創辦少兒京劇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