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與公共外交

2018-11-17 11:57呂鳳鼎趙可金周慶安陳雪飛周鑫宇趙新利
公共外交季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外交改革開放能力

呂鳳鼎 趙可金 鐘 新 周慶安 陳雪飛 周鑫宇 趙新利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步,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公共外交為國家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新時代的中國公共外交面臨新的使命和任務。2018年7月20日,察哈爾學會和《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共同舉辦了“改革開放與公共外交研討會”。本文整理了與會專家的觀點,以饗讀者。

改革開放與公共外交的關系

鐘 新:首先,改革開放對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外交提供了可能性。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出國訪問、旅游。而改革開放以后,普通民眾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比如說外交部和世界各國談免簽政策,中國人去很多國家落地簽或者免簽,我們出國越來越方便。在教育界,有一些高校評副教授就要出國研修一年以上,而高校老師和學生出國機會非常多。以前有出國機會大家搶著去,現在是趕著出去,還有基金委為各類研修提供了支持,讓中國人成批地出國。

其次,公共外交服務改革開放,創造了改革開放所需要的良好的國際環境。無論哪個年代,公共外交的總體目標都是管理國際輿論環境。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飛速發展,沒有良好的國際環境是很難想象的,盡管存在不利于中國發展的因素,但總體是很好的。但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的復雜性也是空前的,傳統強國擔心中國威脅自己的國際地位,發展中國家擔心自己的資源被中國拿走,擔心自己的環境被中國破壞,崛起的中國帶給世界的不確定感是存在的。因此公共外交對進入新時代對將強未強的中國很重要,對期待和中國共同發展的國家,擔心中國發展威脅自己的國家同樣重要。

陳雪飛:改革開放給公共外交的公私合作模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鋪墊,包括改革開放以后智庫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后公私合作的新探索。傳統的公共外交強調政府的角色,新公共外交很大的特點就是非國家行為體的凸起,多元主體都在做公共外交,它本身也是跟世界格局相契合的,冷戰結束以后國際格局的變化刺激了國際行為體向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新世紀以來,各種非國家行為體替代本國政府走向前臺。西方有非常系統的理論梳理,有些學者把它叫做“公共外交的私人化”,所謂私人化,就是私人行為體越來越多地踐行政府的職能。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它可能一定程度上抹殺了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又有學者認為應該跨界合作,即公私合作,指的是政府機構和私人的非營利組織之間為了達成具體的目標而進行協調,共同參與的一種形式。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外事會議上,習主席強調,對外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等要強化統籌協調,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對外工作的大協同局面,確保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落到實處。習主席的講話為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外交提供了指導原則。

公共外交的主要成就

趙可金:中國公共外交的總體形勢是“一個中心、兩輪驅動、多管齊下”?!耙粋€中心”是指以黨中央為中心;“兩輪驅動”的一輪是指政府各個部門,如外交部、中聯部、文化部、教育部、僑辦等,另一輪是民間組織,如察哈爾學會。一個中心、兩輪驅動、多管齊下,這樣的格局在國際上引發了很高的關注度。

我們的公共外交工作取得一些成績,關注中國的人越來越多。在東南亞,學習中文蔚然成風,歐洲、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對于中國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申請到中國來留學,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的國際同行對中國的公共外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認為中國的公共外交所做的工作很突出、醒目并且使人印象深刻。而且中國公共外交的各個部門非常踴躍,領導人每到一個國家就寫一篇文章,大使的動作明顯比以往更加積極。

中聯部的“四會”(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在公共外交上很活躍。中聯部還通過積極傳播領導人的漫畫和卡通形象,塑造中國共產黨良好的國際形象。除了中聯部之外,中組部也很活躍。他們請各國的大使或外交官到中組部及其所屬機構交流、研修、培訓。文化部在文化領域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指導地方文化走出國門,讓海外民眾更好地了解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趙新利:近年來,中國的公共外交理論研究和實踐都受到重視,公共外交相關研究機構、人才培養機構、咨詢機構不斷涌現,公共外交相關的協會、組織紛紛成立。這些公共外交的相關組織和機構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09年以來,已經先后成立公共外交相關的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中心近20家,包括察哈爾學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戰略與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外交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

近年來,各類公共外交相關協會等機構紛紛成立,為公共外交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2012年12月31日,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成立,外交部前部長李肇星當選會長。在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成立之前,就有天津公共外交協會、上海公共外交協會、廣東公共外交協會等地方性公共外交組織成立。至今,全國已有上海、廣東、天津、揚州、杭州、西寧、南京等20多個地方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城市外交)協會。

面臨的主要問題

趙可金:中國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投入不少,做出了可觀的成績,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問題。我認為中國公共外交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不平衡。首先是“聽”和“說”的不平衡。中國的公共外交講了很多,做得則顯得不夠。中國致力于向世界表達自己,其實世界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很高。雖然并不是所有人對中國都非常了解,但是想了解中國的對中國都相當了解,所以我們既要講故事也要聽故事,這兩個平衡起來才能和別人更好地對話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是“內”與“外”的不平衡。我們對外做的少,對內做的多,簡單來說就是讓公共外交“內交化”。公共外交首先是和外國人進行對話。在中國,一些公共外交活動是自己人和自己人對話,這種活動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對外開放就應該去和不了解中國、對中國有偏見的外國人進行溝通,而不是局限于國內。

最后是“集”與“分”的不平衡。如在南韓、釣魚島、中美貿易爭端這種重大問題中,沒有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反而自亂陣腳,非但沒有起到助力外交的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部的團結性和一致性。

周慶安:我們現在處于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節點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公共外交工作面臨一些很重要的沖突。第一個沖突,就是全球體系變革之后,我們所常說的一體化、全球化和國家利益至上之間的沖突,講一體化、全球化公共外交的故事比較容易,講國家利益至上、核心利益的公共外交故事比較困難。

第二個沖突,就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權力主體——國家和新興的權力主體——個人之間的沖突。國家故事常常講得很好,卻會被個人故事所顛覆,而個人的故事有時候并不能代表國家的故事,二者之間往往會發生一些沖突。第三個沖突,就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世界傳統秩序之間的沖突。我們經常說,我們要做世界秩序的建設者和參與者,我們不做世界秩序的顛覆者。但是在大家視你為強大競爭者的時候,怎么在競爭體系中去開展公共外交就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第四個沖突,是中國人對國家實力的認識和外交政策之間的沖突。在一次中非媒體交流的高峰論壇上,我們頒發了第二屆中國媒體非洲報導獎,在會上,很多非洲嘉賓都提到了《戰狼》和《紅海行動》。這些電影在國內引發了大家的自豪感,和我們世界體系中的觀感存在很大的落差。當今,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無國界的,內宣和外宣也不是完全隔離的,而是一個相互觸動、密切聯系的體系,所以要注意內宣和外宣時的話語設置。

建議與對策

呂鳳鼎:現在公共外交組織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使命,我們要有新的擔當。但是如何做確實是一個大家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各公共外交組織和公共外交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認為,下面這幾點是比較重要的。第一點,我們要學習現在的外交政策,特別是習主席近年來涉及外交和對外交流的重要講話。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認清形勢,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有任務、有責任才有擔當。第二點,我們要積極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在現有的基礎上做更好的安排,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實際上,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總結經驗和教訓,因為回頭來看,總是有很多事情在當時做得不夠好。比如,中國開展公共外交活動,有時候規模比較龐大,但是實際的效果卻很有限。當然,效果有限也并不能排除有公共外交的能力問題和協調問題。第三點,中國公共外交的相關單位要加強統籌,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和各地的公共外交協會要加強對公共外交的統籌、指導、管理,理順和健全公共外交組織的構架,強化調研能力,加強協調能力,進一步提高公共外交在外交事務中的影響力。第四點,不斷提高各級公共外交人員的專業素質。要不斷地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公共外交人員的素質,適應新的形勢,做好新形勢下的工作。第五點,增強交朋友的能力。我認為,公共外交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配合外交工作,為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創造優良、穩定、安全、有利的環境,而公共外交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就要使中國的朋友越來越多。我們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用易于理解和溝通、有技巧的方式向其他人介紹中國的情況、介紹中國的觀點,讓其他國家相信中國、支持中國。但是,話又說回來,很多人覺得你講得好,但不一定支持,國際上經常會出現雖然你說得很好,我依然我行我素的情況。但是,在國際上,如果我們跟他交了朋友,有時候也會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趙可金:如何使我國的公共外交能夠走出國門,影響國際輿論?首先,要重視公共外交的價值觀。公共外交是一個爭取人心的工作,有價值觀才能爭取人心,沒有價值觀的對話講得越多負面效果越大。我們外交當中的價值觀是什么?中央領導有一些論述: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合作共贏。我認為公共外交的價值觀就是要堅持全球共同價值觀,這個觀點習主席在聯合國也提到過。其次,要大力加強公共外交的規范建設。有一段時間無人不談公共外交,但是,人人都談了,公共外交就有問題了。所以公共外交到底有哪些門檻、哪些規則?傳統外交我們有《維也納外交關系法》,但我們不能總是用維也納公約來指導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應該有新的規范、新的溝通模式。第三,要重視多邊公共外交。多邊實際上是很重要的舞臺,在多邊舞臺上政府不能形單影只,必須要有一個立體的安排。最后,要加強公共外交的能力建設。要重視“理念先進,能力不夠”的問題。要大力加強能力建設,包括要有一批專業化的外交官來從事公共外交,要有一批專業化的民間人士來從事民間外交,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兩翼齊飛,尤其要加強民間外交。能力建設要體現有人、有錢、有制度、有學科、有專業、有培訓,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周鑫宇:習近平主席在駐外使節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公共外交的能力建設。我認為,個人層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指個人有效從事公共外交活動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世界觀,從事公共外交的個人需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對國際關系和跨文化溝通的進步前景抱有基本樂觀的看法。第二,語言與話語能力,既包括使用外語工具進行交流的能力,也包括溝通、說服和共情的能力。第三,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敏感地覺察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區別,掌握國際交往禮儀和文化表達形式,處理好文化沖突,實現文化交融互鑒。

機構層面的公共外交能力,是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智庫、高校等具有專門功能和實踐領域的機構有效參與公共外交活動所需要具備的整體能力。

在機構層面,首先是專業貢獻能力。能夠貢獻、啟發、有利于相關的國際事業,從而得到外國同行乃至政府、輿論的關注認可。其次,國際發展能力。機構在別的國家開展業務的能力,發起或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的能力,參與多邊、雙邊外交活動的能力。第三,國際傳播能力。能夠高效和深入地開展國際交流,能夠將本機構的工作和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合作成果等傳播出去。

在國家層面,首先是外交政策協調能力。好的外交政策是好的公共外交的基礎。不協調或者魯莽的外交政策會對沖掉公共外交的效果。其次,持續發展能力。一個國家呈現出持續發展和國力上升的態勢,構成其國際話語權的基礎。第三,文化吸引能力,可以給公共外交活動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切入口,在外交政策和國家實力的配合下,產生更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猜你喜歡
外交改革開放能力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一起向未來
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夢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溝通能力很好嗎?
扁親信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實力”外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