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打贏“人才爭奪戰”

2018-11-19 10:13吳明華
決策 2018年6期
關鍵詞:人才

吳明華

今后人才引進新的增長點一定是在全球選人,未來政策會有比較大的突破,各地要下“先手棋”。

人才爭奪是否“過熱”?

《決策》:當前,人才爭奪戰方興未艾。對于這一輪人才大戰,您有何觀察?

廖文和:現在人才爭奪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某些領域的人才競爭過熱了。因為中國的人才總量是有限的,某個領域就這么一批人,大家都很清楚,惡性競爭對人才成長和產業發展并不一定有利。為人才而人才現象,現階段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種過度挖人才的熱度應該降降溫。

地方政府引進人才,習慣看有沒有“帽子”,但一些產業中有些人掌握了核心技術,但他并不一定有“帽子”。我們國家戴“帽子”是有各種各樣的條件的,比如大學的千人計劃看重的是論文,但會寫文章的人并不一定能推動產學研融合。因此,引進人才不能光看帽子,而要看科技成果、創新能力和對產業的推動。

另外,盲目針對某幾個領域去搶人才也是不正常的現象。各地要根據自身的產業發展需要,精準引進人才,不能盲目去招,成本太高。要精準找出某個領域國內外的人才分布,為精準引才提供依據。

李俠:這一輪人才爭奪戰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降低戶口門檻,戶口這個多年來束縛人的堅固圍墻在倒塌。過去,人為地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門檻,人為的把市場切割了,形成一種看不見的圍墻,制度之墻?,F在則從制度層面,把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制度障礙摧毀了。而且引發連鎖反應,所有城市都得跟進,否則不但不能引來人才,原有的都會流失。這是人才爭奪戰最有價值的地方。

人才作為一種資源,自由流動的趨勢非常明顯。人才只有流動后,才能讓城市真正意識到人才是一種資源。人才流動讓一些領域停滯不前的改革找到了一個突破口,有望帶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真正走向市場化。

趙永賢:我希望全國各地在新一輪人才大戰中,要進一步掀起思想解放的熱潮。高質量發展最基本的要求,不是通過資源、資金的投入搞開發,而是以人才投入去抓發展,因此第一資源地位和作用就凸顯出來了。要牢固樹立第一資源理念,把人才作為第一位的工作來抓,一把手必須親自抓第一資源。

人才就是資本、資源,人才結構調整要引領產業結構,空喊產業結構調整沒有用,首先要調整人才結構。這些理念要樹立。要把各級領導抓人才工作的信心和決心,變為廣大城市的自覺行動,要像招商引資一樣去招才引智。

面對國際國內人才競爭,要跳出部門思維和眼前利益的局限,不能被動等待觀望,要樹立開放意識,以大情懷、大手筆來重新制定新時代的人才政策。

不能打“人才內戰”

《決策》:人才爭奪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如何避免由此導致的惡性競爭問題?

趙永賢:新一輪人才競爭中,從國家層面要號召大家集全國之力面向世界去招,而不是在國內打人才內戰。尤其東部地區不要到中西部地區挖人才,對中西部地區人才開發要實行宏觀調控,從東部地區引一批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去。

我們不能打人才內戰,而要搶國際上的人才。新一輪人才大戰就像世界大戰一樣,要贏得人才世界大戰,中國必須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面向世界,不能各自為政,不能相互挖墻腳。

廖文和:現在各地吸引海外人才,都是華裔或中國籍的在海外學習工作過的人才,作為主要對象。真正要落實習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必須吸引海外人才、外籍人士到中國來創新創業,全球人才的體量是巨大的。美國就是聚全球人才而用之。

現在,上海已經全面開展外國人工作許可。國家也開放了一些“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可以在中國找工作。這樣慢慢的多文化的人才隊伍就能形成,多文化人才聚集在一起是比較容易創新的。

我們一定要樹立全球人才觀。今后人才引進新的增長點一定是在全球選人,未來政策會有比較大的突破,各地要下“先手棋”。

《決策》:人才資源開發如何從國內走向國際化?

趙永賢:人才資源開發,更重要是開發國際人才資源,做到國內國外人才資源同時并舉,這樣才能不斷擴張我們的人才總量。

其中,制度創新是核心,要打破條條框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制度,在技術移民簽證、引進外國留學生直接就業、外籍人才專業資格認證、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補貼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人才國際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行程,是全球發展的基本趨勢,要有國際化的理念視野和胸襟氣魄,要有勇氣對標國際、匯聚全球智慧,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項目和優勢學科,加快能帶動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產業發展的外國專家和海外人才團隊。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鼓勵更多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打造一批諾貝爾獎得主工作站,企業院士工作站,千人計劃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發機構。

從國際上看,實施重大人才工程是很多國家打造人才優勢的重要經驗。比如美國提出面向21世紀的人才競爭力計劃,日本制定創新25戰略。中國也有長江學者、百人計劃等等人才工程,但我認為還不夠,要在世界上能夠引起震動的人才工程,注重諾貝爾獎得主、外籍院士引進工程。這方面關鍵要做好頂層設計,操作并不難。

破解人才“馬太效應”

《決策》:我們看到,在這一輪人才爭奪戰中,強者更強,后發地區劣勢愈發明顯。如何緩解人才“馬太效應”?

李俠:當下,各地的人才政策存在的最大弊病是,不顧自身實際一味追求高端人才,由于缺少相應支撐,人才來了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其實,人才結構是高中低匹配的,只有高端人才沒有中端人才,高端人才發揮不了作用。即使從全世界買來11個足球明星組成國家隊,也贏不了,只有龐大的中端人才隊伍存在,才會激勵優秀球員發揮出更大潛力。

沒有人懷疑馬斯克是人才,但如果把馬斯克扔到非洲一個國家,一點用沒有。只有在美國,龐大的中端人才隊伍才能把馬斯克的想法變成現實。因此,對于后發地區來說,人才匹配很重要。吸引人才不是越高端越好,而是越適合自己越好。

區域間人才爭奪的關鍵在于誰率先破除制度障礙,誰就贏得了先機?,F在,一些發達地區的生活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已經對人才和創新企業的發展形成了實質性的擠出效應,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契機,通過低成本優勢,大舉接納人才與創新企業的到來,為未來的競爭積蓄力量。別等到改革的時間窗口關閉了再來籌劃改革,決策者如果沒有這個魄力和勇氣,落后區域被邊緣化以及陷入退化軌跡的命運將無可避免。

趙永賢:創新體制機制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性問題。好的體制機制有利于吸引人才、培養使用人才,完善人才體制機制是當務之急。

人才開發機制的改革難度也很大,受到部門利益的限制,阻力也很大?,F在關鍵是要建立快速高效集聚世界頂級人才的機制,重點解決人才引進培育與使用脫節、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重點解決人才評價標準不科學、評價方法行政化、評價機構不健全的問題。另外,還有人才選拔任用機制、人才流動配置機制、人才激勵保障機制等都需要改革。

現在,很多地方對人才第一資源理念認識還不夠。很多地方口頭上重視,但實際投入不足,重物質投入輕人才投入,重資源開發輕人才開發,重項目引進輕人才引進,重資本積累輕人才積累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一些領導干部的執政理念有問題,覺得抓人才是為后人栽樹,其實不然。對人才的投資是回報最大、最快的投資。有經濟學家提出,現代經濟增長中,人的資本投資回報率最高,每增加1元的人力資本投資,將帶來第二年6元的經濟增長,而每增加1元的實物投資只能帶來2元的增長。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要建立人才專項資金。同時鼓勵引導用人單位和社會資本投資人才資源開發,解決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大幅度提高人力資本投資比重,使人力資本投資增長高于物質資本投入速度,使人才資本積累快于物質資本積累。

猜你喜歡
人才
人才云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開發和使用是一門科學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薦
加快青年科研人才成長周期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