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研究

2018-11-20 10:50劉振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語文教育

摘 要:語文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課程,是各個學習階段必不可少的科目,也是我國課程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也傳揚中華文化的方式。而漢語言文學是高等院校的一個專業,不同于語文貫穿從小學到高中的各個階段,它僅限于高等院校,但它也是在語文基礎上開展的專業。這門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習漢語言,發掘需要的魅力,改善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當代教育理念下,漢語言文學和語文課程并不沖突,二者有區別也有聯系。本文主要對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二者的含義,二者的聯系與區別,以及兩者的對接性做出分析研究。本文僅供相關人士交流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育;漢語言文學;對接性;區別和聯系

引言:

語文是人從出生開始就在學習的科目,它可以表達一個人的情緒、心情、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學生對于交往能力的鍛煉主要就是通過學習語文,而嚴格來說高等院校開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屬于語文的教學范疇。由于我國主要是應試教育,這對語文教學產生了極大地影響,絕大部分院校對語文科目的重視程度比不上對理科,外語的重視程度,以至于忽略對學生語文方面的教育。在此種情況下,為了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就要格外注重語文教育,達到語文和漢語言有效對接的目的。在語文教育的基礎下,學習漢語言文學,并將其文學中含有的精華和語文教育結合,促進二者發展。

一、二者教育的意義

信息的傳送主要就是通過語言工具實現的,人類因為擁有語言而與動物產生了區別。動物不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所念所想,但是人類可以,并且還可以產生自己的思維習慣。因此,語文教育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于可以改變學生在表達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它除此之外還有提高人們閱讀理解,寫讀認字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意義,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1]。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語文,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精髓,并且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于平時生活,以此提高個人的內涵素質。

漢語言文學主要是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研究中國語言文化魅力的課程,它是上古時代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我國上下五千年強大的文化底蘊,標志著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的文化歷程。它影響了大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等方面,體現了大學生的人文觀念和他們的精神層次。漢語言文學教學其意義就在于發掘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并且同時宣傳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一)二者在教學觀念方面的不同

語文教師在教學語文時,由于缺乏對素質教育的觀念和習慣了應試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至于在教學語文時缺少完整的教學觀念[2]。一方面這造成了語文教育缺少教學目標,另一方面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沒有傳達給學生。比如說在教授學生文言文時,大部分同學對文言文的含義不甚理解,沒有文言文基礎,那么在翻譯文言文時就更不能順暢翻譯了。并且大部分教科書對于文言文的要求都是背誦默寫全文,這就要求學生記下文言文的含義,死記硬背的方式并不能使學生理解文言文,相反還增加了同學們的學習難度,認知上還認為文言文格外難學,以至于沒有了解到文言文的真實魅力。如此發展下去的話,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會漸漸被掩蓋直至逐漸消失,再加上網絡詞匯的不斷發展,對我國語言文化產生了極大地沖撞。這些現象的出現,規定在語文教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真正魅力,并將其運用于日常生活,通過日常生活提高對通假字的印象,增加學習興趣,實現傳承中華文化的目標[3]。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夠提升求學者的道德水平,又可以增加求學者的文化素質,體現素質教育。當代的高考對于文言文,古詩文的考驗僅僅是默寫一句或者一句文言文的翻譯,這并不能體現古詩文傳達的境界,感情也不能順暢翻譯文言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詞作者,文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以此使學生了解到詩詞文的魅力所在。

對于更加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其課程主要是針對對漢語言有興趣并且擁有基本的文學底子的學生,培育更多的文學工作者是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由于該課程局限性大,并未對各類學生科普漢語言的特色,以此不能很好的傳承中國文化。

(二)二者教學方式不同

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式如今已經有了固定的方式,雖然教學目標清晰,但是教學方式缺乏花樣,極其單一。學生對于漢語言的理解能力層次不齊,教師并未根據不同的能力水平做到針對性教育,未實現教學目標。對于初級漢語言文學者來說,應該著重對其語言交流能力的訓練,加強學生對于文字的使用能力[4]。而對于擁有文學基礎的學生來說,主要訓練其領略古文的意境,明白文作者的意思。而語文教育的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配合學生的步調教學,培育學生交流溝通能力。

(三)二者的聯系

語文教育是學習漢語言的基礎,漢語言是語文教育的深入發展,想學好漢語言,就必須學好語文,這對學生以后的閱讀能力,交流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有益處,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教學修養。二者互相刺激,一起進步,帶領中國文化發展至世界。

三、二者的對接

在如今的社會教育環境要求下,想要改善學生的文學素質,改善語文教育的質量,就必定要達到將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結合對接的目的。在實踐能力,語言現象,多媒體技術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實行對接思考,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思想相結合,改變教學理念,以開放的教學觀念面對二者的對接。

四、結束語

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二者有聯系也有區別,但是二者在培養社會人才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提升了同學的文學素養。正確認識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更好的傳承中華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郭欣.面向新課改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J].教育:文摘版,2016(11):00286-00286.

[2]姚錦蓮.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略——基于語文新課改的視角[J].欽州學院學報,2014,29(3):34-38.

[3]李芳.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與建設探索[J].語文建設,2016(2):21-22.

[4]李玲.漢語言文學專業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6):40-40.

作者簡介

劉振(1984.10--),男,漢族,山東萊蕪人,助理講師,大學本科,主要從事中職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萊蕪市科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猜你喜歡
漢語言文學語文教育
探析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困惑與解決措施
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
試析漢語言文學教學如何提高實效性
語文教育教學要做到“文道美統一”
探析漢語言文學中國學文化的魅力
窮其本然,化為踐履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