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本雅明Aura概念的新解

2018-11-20 10:50欒寧
世界家苑 2018年11期
關鍵詞:本雅明

欒寧

摘 要: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反復提到Aura這一藝術概念,本文試圖從Aura的定義、本雅明提出Aura的時代局限兩方面,并結合當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對于本雅明的Aura這一藝術概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新的理解。

關鍵詞:本雅明;Aura;機械復制

一、何為Aura?

Aura是瓦爾特本雅明筆下的一個重要的藝術概念,它首次出現于本雅明1931年出版的《攝影小史》,并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中得到集中體現。國內對這個詞的翻譯有很多種,比如 “靈暈”、“靈光”、“光暈”、“靈韻”、“氣息”、“光韻”、“韻味”、“靈氣”、“靈氛”、“靈光”、“輝光”、“氣韻”、“神暈”、“氛圍”、“魔法”等。通過如此多的翻譯,我們可以認識到本雅明對于這個詞的描述和定義似乎不是十分明確的。

本雅明將這個帶有當時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神秘主義色彩的概念定義為:“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或者說“一定距離的獨一無二的顯現——無論它有多近”。

按本雅明的觀點,藝術作品的原作因其具有的原真性和權威性而具有神圣的膜拜價值,而這是復制品所具有的展示價值無法替代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藝術品的原作具有復制品所不具有的Aura。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本雅明強調的具有Aura的原作的幾個特點:獨一無二、此時此地、本真性。并無法被機械復制品所替代。然而本雅明的論斷在當下是否依舊合理,還是有所改變?

二、本雅明思想的局限性

首先,本雅明的學說受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的囿限。本雅明出生于1892年,三年后即1895年,由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火車到站》誕生。之后幾年卓別林等無聲電影開始流行,那個時代好萊塢的商業氣息還不是很濃,電影還未進入一種大工業生產的時代,本雅明卻預見到了機械復制帶動大眾傳媒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并不能達到完美地復制藝術品的效果,機械復制品并沒有很高的展示價值。

事實上,本雅明所說的機械復制時代可以分為手工復制時代、機械復制時代和本雅明沒有經歷的數碼復制時代。其中,在手工復制時代,手工勞動占主導地位,進行手工復制臨摹藝術作品,整個復制環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復制周期相對來說比較長,復制品的數量和質量也都有限,并且復制品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而在機械復制時代,主要是經由印刷術、平版印刷、銅版、石印和攝影等方式對藝術品原作進行復制。從形態上看,生產方式由手工制作變成機械復制,獨一無二性變成可重復性。藝術生產傳播方式的變革使它的展示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

本雅明認為由于復制技術和大眾的同時出現,人類如今習慣于大規模地同時感受某種處于被復制狀態中的對象,已無法亦無需去感受遙遠和唯一之物的當下顯現,而是傾向去反復“狎近”事物,在此過程中,對藝術作品的觸覺接受主導了原先的視覺接受。氣息的消失有兩個原因:一是攝影術為代表的復制技術;另一個就是大眾。一個是技術的原因,一個是政治的原因。

其次,本雅明對于藝術的觀點也受到其政治傾向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家盧卡奇將本雅明歸為浪漫的反資本主義。本雅明始終對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持有懷疑、批判的態度。這促使了本雅明選擇藝術作為解決文化危機的突破口,他希望借助機械復制在審美價值轉換中的中介樞紐作用,促進大眾藝術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推動古典美學價值完成向現代美學價值的轉換。機械復制所促進的藝術大眾化過程,藝術品由于少量的奢侈品,變成了可供大規模購買的消費品,這也是現代社會自由平等的標志之一。

受到馬克思思想影響的本雅明認為機械復制同時促進了藝術的轉變:“機械復制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作品從它對儀式的寄生式依賴中解放了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復制的藝術品變成了為復制性設計的藝術品”

本雅明對靈韻消逝的態度所顯出的文人對傳統的依戀和矛盾心理,他對技術復制和大眾文化的過渡自信而忽視其負面影響。同時,他希望借助神學、美學和詩學政治來實現其烏托邦式的救贖理想。

而以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從批判技術出發對大眾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認為大眾文化鋪天蓋地的轟炸成為一種文化霸權,在它面前,大眾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只能被動地接受,并在它制造的虛假空間中得到一種虛假的滿足,從而成為“單向度的人”,最終被磨掉斗志,失去批判社會和反抗社會的力量,從而淪為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犧牲品。

三、對于Aura這一概念的新解

根據本雅明的觀點,具有Aura的藝術原作具有重要的“膜拜價值”,但這帶有巫術儀式性的“膜拜價值”,實際上屬于一種功用性質,康德認為自由是藝術本質精神血液,它不能為任何外在目的而存在。因此“膜拜價值”實際上違背了康德的無功利的美學理論,其存在的必要性引人質疑。

本雅明認為對于藝術品的感受評價有兩個重點:一是有關作品的崇拜儀式價值;另一個是有關其展覽價值。當代的科學技術能夠完全地發揮藝術作品的展示價值。甚至可以完美地模擬出本雅明所強調的“此時此地”,而這甚至是有些原作都無法做到的。本雅明對于“此時此地”的重視在這一段文字中得到體現:“即使是最完美的復制也總是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藝術作品的此時此地——獨一無二地現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這獨一的存在,且唯有這獨一的存在,決定了它的整個歷史。談到歷史,我們就會想到藝術作品必須承受物質方便的衰退變化,也會想到世世代代擁有者的傳承經過。物質性的衰變痕跡只有仰賴物理化學的分析才能顯露出來,這種方式是不可能施用于復制品的……

通過當下的掃描技術、vr技術、ar技術,人們不僅可以機械復制出超高清的藝術作品,甚至還能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其放置入其完全意義上的“此時此地”。

綜上所述,本雅明筆下原作所具有的Aura或許在新的機械復制時代受到了沖擊。將藝術宗教化,將藝術作品圣物化的時代必將為藝術大眾化的趨勢所替代。本雅明的機械復制理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做出新的解讀。

參考文獻

[1](德)瓦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120頁。

[2](德)瓦爾特本雅明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見《迎向靈韻消逝的年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2頁。

(作者單位: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

猜你喜歡
本雅明
試論本雅明式的引文寫作
本雅明《譯者的任務》之“純語言”解讀
“新天使”的注目:論本雅明與現代性的時間維度
瓦爾特·本雅明:馬克思主義、藝術意志與思想圖像
現代性教育的祛魅與復魅
從本雅明“廢墟”美學看白先勇《臺北人》
本雅明論布萊希特
原作作者的任務
無名者的光環:本雅明和朗西埃論機械復制藝術
未完結的歷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