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式記者外交基本模式
——中國記協“新聞茶座”十年變遷分析

2018-11-28 13:39
公共外交季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外交信息服務

鐘 新 崔 燦

境外記者能否及時了解中國、深度理解中國,直接影響著其能否做好中國報道、講好中國故事。為境外記者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既是媒體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記者外交的重要形式?!靶侣劜枳保≒ress Salon)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于2008年11月27日創辦的一項品牌活動,主要面向境外記者提供信息服務,同時歡迎境內記者參與?!靶侣劜枳备鶕惩庥浾哧P注的熱點,精心設置議題,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和相關政府官員提供背景介紹、進行權威解讀并回答現場提問,通過對話來引導境外記者正確認識中國、客觀報道中國。截至2018年7月25日,“新聞茶座”已經舉辦122期。本文以122期“新聞茶座”為案例,通過對議題的內容分析、對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采訪以及作者的現場參與式觀察,分別從舉辦頻次、茶座形式、議題設置和嘉賓構成四個方面,總結對話式記者外交基本模式,探索面對面媒體信息服務的規律。

公共外交的概念源自美國,是指一國政府、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等行為主體以向國外公眾提供信息、與外國公眾互動等方式影響外國公眾對本國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從而提高外國公眾對本國的信任與認同,提升國家形象,增進國家利益。記者外交屬于公共外交,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記者外交是記者、記者組織與外國同行之間的交流。廣義的記者外交則是記者在采訪報道活動或參與國際性各類活動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發揮公共外交的作用。例如,記者在采訪外國高層官員或其他社會成員時所表現出的新聞理念、專業精神會有助于采訪對象了解記者所代表的國家;記者在任何國際場合的演講、社交都可以視為向外國介紹本國、開展公共外交的機會?!靶侣劜枳睂儆讵M義范圍內的記者外交,是我國記者組織以影響外國記者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外交活動。近年來,各國都力爭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努力贏得更多有利的聲音。研究表明,由于覆蓋面、接收習慣和對不同媒體信任程度的不同,受眾更傾向于從自己國家的媒體獲得信息,并傾向于信任本國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一定情況下,特別是在本國媒體尚不具備強大國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的情況下,發揮外國記者和外國媒體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讓國際媒體幫助傳播比本國媒體對外傳播更有效果。增進外國媒體和新聞記者對本國的了解,促進外國記者和媒體更公正、全面地報道本國,無疑有助于提高國際社會更公正、全面地理解本國、評價本國。

“新聞茶座”(Press Salon)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于2008年11月27日創辦的一項品牌活動,主要面向境外記者提供信息服務,同時歡迎境內記者。截至2018年7月25日,“新聞茶座”已經舉辦122期。本文以122期“新聞茶座”為案例,通過對議題的內容分析、對組織者和參與者的采訪以及作者的現場參與式觀察,分別從舉辦頻次、茶座形式、議題設置和嘉賓構成四個方面,總結對話式記者外交基本模式,探索面對面媒體信息服務的規律。

掌握力度:舉辦頻次

“新聞茶座”舉辦頻次總體呈上升趨勢,可分為兩個階段,2013年可視作一個轉折點,這反映出十八大以來,記者外交更加受到重視。前五年(從2008到2013年)平均兩個月舉辦一期“新聞茶座”;后五年(從2013到2018年),平均每月舉辦一至兩期(根據中國記協網,“新聞茶座”原則上每月舉辦兩期)。另外,有五個月達到單月三期(2014年7月、2015年4月、2015年9月、2016年5月和2018年4月),甚至一周一期(2014年9月)。

圖 “新聞茶座”舉辦頻次年度分布

茶座每月舉辦頻次基本與當月的國際和國內重要時事熱點頻次正相關。以2016年5月的三期茶座為例,由于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即將公布結果;同時已經開展了33年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自1983年5月起)正式升級為“民族團結進步年”活動,茶座的話題緊緊圍繞著“南海問題”“當前南海形勢及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新疆的發展”三個話題展開。

“新聞茶座”舉辦的節奏體現了中國記協對當下熱點的敏感度?!靶侣劜枳鳖l繁地邀請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面對面地向境內外媒體記者提供新聞背景、解讀時政熱點,逐步形成了一個對記者積極影響、主動服務的對話平臺。在過去的媒體信息服務中,針對時政熱點特別是國際關切問題,政府部門傾向于舉辦短暫的新聞發布會或是一次性的記者交流會。由于頻率不足、時長有限、互動不足,記者不能持續而深入地了解相關話題,信息服務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以西藏話題為例,中國記協共舉辦了8期相關茶座。其中,2009年舉辦了兩期,2011年至2016年,連續六年,每年舉辦一期,信息服務的頻率十分穩定均衡,這無疑加強了信息服務的力度。又比如“中國夢”這一話題共有8期茶座,連續半年,每月至少一期,分別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全方位地解讀了“中國夢”的內涵。

彰顯溫度:茶座形式

“新聞茶座”又名“Press Salon”,即媒體沙龍,最主要的形式當然是沙龍式的,也就是讓一群有共同興趣點的記者聚在一起,就某一個話題展開討論、進行交流?!靶侣劜枳泵科跁r長約1小時30分鐘,采取“專題講座”(30分鐘)與“對話互動”(1小時)相結合的形式,以“對話互動”為主,切實實現“少講多問”。主講嘉賓首先根據話題簡要地介紹相關情況,隨后詳盡地回答記者的自由提問,現場提供英文同聲傳譯。每期來賓規模約100人,主要是外國駐京記者、駐華使館新聞官、港澳臺在京記者和內地記者等。有時來賓規??梢赃_到160人左右,分別來自境內外80多家不同媒體、20多個國家和歐盟代表團。

沙龍式的“新聞茶座”形式自由,對話性極強。茶座的形式與政府的新聞發布會有所不同。政府的發言人是站著發言,體現短平快的特性;而沙龍是坐著交流,給記者娓娓道來的感覺。在“對話互動”環節中,主講嘉賓一般能回答5到12個問題,境外媒體記者的提問機會略多于境內媒體記者。以筆者的現場感受來說,境外媒體記者的問題時常比較尖銳,如“如何看待達賴喇嘛提出的‘高度自治’和‘政治實體’之間的關系”等。不同國別、不同背景的記者會將不同的信息點和興趣點輻射到茶座中,一名記者提出的問題往往是另一名記者新聞寫作的素材。這樣一來,各國記者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會反作用于沙龍活動,無形中增進了記者與記者間的對話,形成更多元化的交流。

茶座現場提供綠茶、咖啡、水果及點心供記者選用,記者席的小圓桌、舒適的椅子營造了類似中國茶館的對話交流空間,中外記者輕松愉悅地品茶暢談,頗有以茶論道、以茶會友之感。

找準角度:話題設置

“新聞茶座”的話題設置有三個特點:涵蓋廣泛,聚焦政經;提供背景,解讀熱點;回應關切,多面解讀。其中,回應關切,多面解讀可謂一大亮點。

涵蓋廣泛,聚焦政經。一方面,茶座涵蓋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旅游和民俗等方方面面,甚至涉及中醫、書法、故宮建設、殘疾人事業,還有一期專門探討茶座的舉辦模式(2014年9月4日“進一步辦好新聞茶座中外新聞界座談會”);另一方面,“新聞茶座”側重政治和經濟議題,其中以政治和經濟為議題的茶座分別達到61次和35次,話題設置重點突出。

提供背景,解讀熱點?!靶侣劜枳奔骖櫛尘靶畔⒌奶峁┖蜁r政熱點的解讀,且呈現出越來越緊跟熱點的趨勢。在2013年之前的27期茶座中,“中國新聞產業30年來的改革與發展情況”和“中國10年來的經濟發展與未來走向”這類提供中國發展大背景的話題占到70%;從2013年開始的95期茶座中,背景類話題占到64%,比重有所下降,且多為與當時熱點議題有關的背景。茶座緊跟時政熱點,及時為記者提供有關信息,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其報道需要。

回應關切,多面解讀?!靶侣劜枳贬槍H關切問題,加強策劃,實現多側面的深度解讀。例如,針對南海問題,中國記協共推出5期相關茶座,介紹了南海問題的由來和走向、南海的形勢和政策等,全面積極地回應了國際關切。再者,茶座針對國際社會持續關注我國西藏、新疆的情況,主動加強涉藏、涉疆的信息服務,解釋疑惑,正面澄清,逐步加深了境內外媒體記者對西藏、新疆的真實了解。其中,記協推出了8期與西藏相關的茶座,內容涉及農奴制的廢除、活佛轉世制度、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文化保護和當代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層次豐富,對話深入。茶座的內容也被境內外媒體采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輿論環境。

表 “新聞茶座”122期中涉藏議題

挖掘深度:嘉賓構成

“新聞茶座”的信息服務是否有效,對話互動是否深刻,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主講嘉賓。茶座的嘉賓構成有四個特點:專家為主、領域多元、相互搭配、反復邀請。其中,反復邀請可待探討。

相較而言,記協平臺服務比外交部藍廳發布更具專業解析功能,這是因為“新聞茶座”的主講嘉賓體現出權威性(政府官員)與學術性(專家學者)相結合,且以專家為主。雖然政府官員對政策的宏觀背景各有深刻的了解,權威性的發言,能為記者提供官方表態;但專家學者在各自領域掌握專業話語權,能為記者提供更多的事實依據和理論支撐。在122期“新聞茶座”的嘉賓中,來自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占比很大。其中,有90期邀請到專家學者,25期邀請到政府官員,另有4期邀請了境內知名媒體的記者作為主講嘉賓。

茶座的主講嘉賓來自多元領域,從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到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從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中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到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汪良。嘉賓領域的多元,保障了茶座中觀點的多元,由他們來介紹當前社會輿論焦點、國際和國內重要時事熱點話題,觀點紛呈,引人入勝。

茶座在嘉賓的選擇上有時會采取相互搭配的策略。在122期茶座中,有15期邀請到了兩位以上的嘉賓(甚至有一期請到了9名嘉賓,即2017年3月23日“西藏文化保護”議題),有時是兩名專家,有時是兩名官員,有時是一名專家搭配一名官員。他們或來自相同機構的不同分支,或來自不同的機構;他們特點不同,風格各異,互為補充。以2016年4月5日“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的茶座為例,廉湘民和格桑卓瑪兩位專家都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但分屬于當代研究所和社會經濟研究所,前者側重從政治角度、后者側重從社會和經濟領域,介紹西藏65年來的發展情況,回答記者不同方向的提問。

由于茶座的對話環節對嘉賓的要求較高,嘉賓需要深厚的知識儲備和較快的臨場反應,在122期的茶座中,存在著反復邀請同一位嘉賓的情況。例如,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廉湘民受邀7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受邀7次,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法學博士謝春濤受邀6次。雖然這種反復邀請是雙向互動良好的一個側面寫照,也說明被反復邀請的專家在相關領域確實影響力較大或者該領域的專家比較少。但是嘉賓面孔重復率高,可能會降低部分記者參與茶座的積極性,減少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減弱對話互動的效果,影響媒體信息服務的質量。

結 語

基于對中國記協十年間舉辦的122期“新聞茶座”的研究,本文對這類以提供信息服務、增進理解為目標的對話式記者外交模式得出以下基本結論:政治經濟議題對中國和世界最重要,對職業國際記者是最具吸引力的,而政治中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是顯示度最高的話題,敏感話題往往是熱點話題、重大話題,受關注度高,積極正向運用不回避可以發揮其資源價值;以專家為主的主講嘉賓結構適合非官方性質的交流,知名專家深厚的知識儲備、專業素養、熱點問題解讀能力滿足“提供背景、解讀熱點”的記者需求;少講(提供基本背景)多問(回應記者關切)是對話式記者外交的有效模式,是滿足記者信息需求的模式。

媒體信息服務主要是為滿足媒體的報道需求,為其提供新聞素材和寫作背景的服務。對話式媒體信息服務的流行,證明在信息來源豐富多樣的時代,面對面的對話仍然十分必要。中國記協“新聞茶座”的模式值得借鑒。在多次“新聞茶座”結束之后,一些記者提出中外記者之間缺少交流對話;熱點還不夠熱;希望多開展提升記者素質的活動;能否邀請更多國外的專家來進行座談等期許。由此可見,媒體信息服務的供給模式還需要不斷探索、總結和優化。

猜你喜歡
外交信息服務
聚焦“五個一” 打通為僑服務渠道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一起向未來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訂閱信息
采掘服務個股表現
展會信息
扁親信為“外交案”出庭
讀者反饋 訂閱服務
服務與咨詢
希拉里喊出“巧實力”外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