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氣象服務新需求分析

2018-11-28 11:24何孟潔劉靜
人力資源管理 2018年10期
關鍵詞:信息傳播氣象服務氣候變化

何孟潔 劉靜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我國氣象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氣象現代化在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中開啟新征程,氣象發展將具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加廣闊的舞臺。國家對氣象工作更加重視,氣象發展環境更加優質,需要氣象事業展現更大作為,氣象服務更加精細化、個性化、專業化,氣象信息傳播力更廣、滲透力更深、應用型更強。

關鍵詞:氣象服務 氣候變化 信息傳播

一、國家戰略發展對氣象服務工作提出更高期待

1.綜合防災減災亟待發揮氣象信息“消息樹”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暴雨、大風、雷電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凸顯,氣象及次生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不可低估。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作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為新時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氣象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中具有監測預報先導作用、預警發布樞紐作用、風險管理支撐作用、應急救援保障作用、統籌管理職能作用、國際減災示范作用。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為防災減災鏈“測、報、防、抗、救、援、建”中的重要環節,必須充分發揮氣象信息“消息樹”作用, 守住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2.生態文明建設對氣象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的一條基本方略,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我們在理念上,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積極服務于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在目標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形成能有效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質生態產品需要的氣象服務供給。

氣候不僅以水資源、熱量資源、太陽能、風能等不同形式的資源供人類使用,而且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因素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氣候與重大工程建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氣候資源,避免或者減輕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實施中可能受到的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影響,將達到趨利避害、實現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效果。尤其在美麗中國加快推進的進程中,需要主動對接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通風廊道建設等規劃設計,開展城市規劃和大型工程建設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主動對接雄安新區等重點區域建設,做好氣候環境、防洪和城市內澇等防災減災服務,將大力提升城市氣候風險防范能力。

3.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對氣象工作要求更加具體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氣象為農服務提出具體要求:在目標上,需要構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優質服務;在任務上,需要創新和增加氣象為農服務有效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發展。

此外,在服務重點城市群、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等區域協調發展發展中,同樣需要氣象部門堅持融入地區經濟發展,主動作為,大膽探索,發揮自身積極性,深化部門合作,積極開展重點區域氣象防災減災等重點示范,在提升區域協調發展中有所作為。

二、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對氣象服務提出更高要求

1.深化改革為氣象服務增添新動能

全面深化改革為氣象發展增添了新動能和新活力。中央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等,都有利于氣象部門更好地強化公益屬性、聚焦氣象主業,有利于部門聯合和產業融合,有利于調動社會資源和發揮市場作用,有利于推動氣象事業長遠發展。

當前,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快速推進,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更加優化,更加注重對自然災害的綜合管理,注重加強災前預防預警。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局等這些新部門將對氣象服務工作提出新需求,需要我們主動對接,認真思考氣象服務的需求側、供給側,優化服務機構,完善服務供給,健全服務機制,為黨和國家深化改革增添氣象新動能。

2.社會公眾對氣象服務需求更加旺盛

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與氣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專業化、精準化,涵蓋生活性、生產性、生態性。這種需求是量的倍增,也是質的飛躍,需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發展更加智慧的公共氣象服務。

發展智慧氣象服務,是提升氣象現代化質量效益的關鍵一環。面對社會公眾的期待,需要我們加快構建開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氣象服務體系,以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氣象服務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氣象服務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需要我們加快新技術應用,促進氣象服務技術創新,加快實施“互聯網氣象+”戰略和氣象大數據戰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以位置服務、移動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發布為顯著特征的氣象信息傳播手段,發展全媒體融合的氣象服務;需要我們以用戶為中心,促進氣象服務模式創新,研發分眾化的氣象服務產品,提供面向不同用戶、不同應用場景和不同時段的氣象服務。

三、國際環境形勢對氣象服務提出更高期待

1.更好發揮世界氣象中心作用

全方位開放合作是氣象綜合防災減災的必然要求。2018年,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標志著我國氣象預報業務能力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按照設計,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作為深化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的新平臺、新窗口,推動開展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和全球服務,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參與全球氣象災害治理,推進國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合作,參與、主導和發起國際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研究計劃、行動計劃,強化國際氣象災害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貢獻、中國力量。

2.推進氣象“一帶一路”發展

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需要我們在理念上,傳承和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目標上,形成全球氣象服務標準、全球氣象服務技術、全球氣象服務支撐、全球氣象服務品牌和全球氣象服務機制。

尤其在推進“一帶一路”的任務中,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創新優勢,主動對接我國企業“走出去”需求,護航我國“一帶一路”重點產業發展;圍繞通路、通航、通商安全以及文化往來交流,加快發展輻射“一帶一路”沿線的優質氣象服務;發揮現有多邊合作機制作用,落實《中國—東盟氣象合作南寧倡議》、《中亞氣象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烏魯木齊倡議》的實施,打造新型氣象國際合作平臺建設。

3.提高面向全球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我國實施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蘊藏著推動氣象科技發展、氣象服務變革的巨大動力。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氣象監測預報技術變革和核心業務技術突破提供了可能。新技術的發展勢不可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促進全球生態安全,需要我們不斷提高面向全球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面對全球發展,我們需要將現有的中國精細化網格預報、氣候預測和專業氣象產品逐漸向全球陸地和海洋區域拓展,形成從分鐘、小時到年、覆蓋全球的無縫隙氣象預報業務產品體系。完善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防災減災救災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計劃、全球氣象預警系統的亞洲區域預警系統建設,發揮中國氣象局在世界氣象組織框架下的全球應急服務的支撐功能。

猜你喜歡
信息傳播氣象服務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披露要求與趨同分析
2007:綠色企業
淺析氣象服務需進一步融入農業生產必要性
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
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
如何進行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引導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氣污染
谷歌數據顯示:美國人不懂氣候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