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骶移行椎解剖學測量與臨床研究

2018-12-07 10:09廖輝鵬向水鑫郭若涵許鋼文宇帆伏輝徐四元
健康大視野 2018年21期
關鍵詞:解剖學

廖輝鵬 向水鑫 郭若涵 許鋼 文宇帆 伏輝 徐四元

【摘 要】

目的:探討腰骶移行椎S1椎弓根進釘方法及臨床初步應用效果。方法:測量17例腰骶移行椎標本及30例正常骶骨標本的S1椎椎弓根橫徑、上下徑、椎弓根中心軸線長度及角度,采用特定進釘點治療15例腰骶移行椎患者。結果:根據測量結果確定椎弓根螺釘置釘點。S1椎弓根橫徑:腰骶移行椎(22.47士4.67 ) mm,正常椎(26.72士3.76) mm (P < 0.05)。上下徑:腰骶移行椎(20.71士2.97) mm,正常椎(25.38士4.62) mm(P<0.05 )。椎弓根中心軸線長度:腰骶移行椎(41.27士5.65)mm,正常椎(49.83士6.72) mm (P<0.05)。移行椎椎弓根A角:腰骶移行椎6.54ɑ士1.98ɑ,正常椎6.31ɑ士1.72ɑ(P> 0.05) ; B角:腰骶移行椎43.55ɑ士11.21ɑ,正常椎35.71ɑ士10.63ɑ (P< 0.05)。腰骶移行椎的上關節突形態與正常者相近,但雙側不對稱者多見。腰骶移行椎17例中11例出現不對稱,正常椎30例中2例不對稱,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形槽形態在正常骶骨中不易見到,在腰骶移行椎中出現率為100%。結論:腰骶移行椎后部橫突變異,上關節突不對稱率高,而V形槽出現恒定。以V形槽外緣3 mm處為縱線,以上關節突關節而下緣水平線為橫線,其交點作為椎弓根螺釘進釘點。

【關鍵詞】 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解剖學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001-01

腰骶椎椎弓根技術己廣泛開展,但在臨床治療中經常遇到腰骶部出現移行椎的情況,椎弓根螺釘進釘點、進釘角度及深度有時難以確定,而正常腰椎和骶椎椎弓根螺釘技術日趨成熟[1]。為此我們進行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解剖測量,為臨床治療提供數據參考依據,并于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臨床應用15例中收到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標本 腰骶移行椎骶骨標本17例,正常骶骨標本30例,由我院形態學實驗室提供。

1.2 測量指標及方法 應用游標卡尺(精確度0.02 mm)、量角器(精確度1ɑ )等工具,對S1測量以下指標:①上關節突不對稱率。② V形槽的出現率:V形槽為腰骶移行椎的上關節突形態,與正常腰椎的形態相近,有完整的關節面,其外上緣處粗大,形成骨性隆起的乳突也與正常腰椎相近。移行椎的橫突肥大,均無明顯的副突,但橫突的外側端形成骨性隆起,稱之為“橫突后結節”。橫突后結節與上關節突后外緣形成了V形凹槽,稱之為V形槽[2]見圖1。③椎弓根橫徑:椎弓根中部橫斷,量橫向直徑。④椎弓根上下徑:椎弓根中部橫斷,量上下直徑見圖2。⑤椎弓根中心軸線長度及角度:將S1椎弓根中部橫斷,尋其中心點并貫穿軸線,量其在骨質內長度。椎弓根軸線與水平面夾角,即椎體側位上的椎弓根軸線與椎體上緣切線之間的夾角,簡稱A角見圖3。椎弓根軸線與椎體前后徑直線之間的夾角,簡稱B角見圖4。

1.3 移行椎分型 移行椎分型按陳崇文等分型,將本組移行椎32例(標本17例和臨床治療15例)進行分型;其中Ia型4例(占12.50% ),Ib型6例(占18.75 %),II型8例(占25.00%),Ⅲ型12例(占37.50%),Ⅳ型2例(占6.25 % ) [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x±s軟件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2.1 上關節突不對稱及V形槽出現率腰骶移行椎的上關節突形態與正常者相近,但雙側不對稱者多見。本組17例移行椎標本中有11例出現不對稱(11 /17,64.7 % ),而正常標本僅有2例不對稱(2 /30,6.7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V形槽形態在正常骶骨中不易見到,本組移行椎標本均出現V形槽(17 /17 ,100% ),而正常標本均未出現。

2.2 S1椎弓根橫徑、上下徑及中心軸線長度、角度見表1。從表1可見,正常標本與移行椎標本椎弓根橫徑及縱徑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 < 0.05 ),移行椎組徑線較縮短。正常標本與移行椎標本椎弓根中心軸線長度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 < 0.05 ),移行椎組較短。A角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B角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 <0.05),移行椎組角度較大。

3 臨床應用

3.1 病例資料 本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齡41~70歲。疾病種類:腰骶部滑脫癥8例,椎間盤突出癥5例,椎間盤突出癥伴椎管狹窄2例。

3.2 手術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行椎弓根釘固定術(見圖5),術中辨認V形槽,以其外緣3 mm左右為縱線,以上關節突關節面下緣水平線為橫線,二者相交點為進釘點。A角為6ɑ左右,B角為43ɑ左右,螺釘長度選擇35 ~ 40 mm見圖6。

3. 3 臨床應用結果 本組患者術中:S1椎弓根螺釘均準確置入,15例均獲隨訪,時間5~24個月。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治療前為(7.6±1.8)分,末次隨訪時為(3. 1±1. 6)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JOA評分術前為(17.2±1.4)分,末次隨訪時為(24.7 ±1.2)分,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無一例出現椎弓根斷裂及松動等情況。

4 討論

4.1 腰骶移行椎與腰部疾病關系探討 腰骶移行椎是一種常見的變異,正常發生率為8%~15.8%,以往對腰骶移行椎的研究多局限于影像學資料[4]而對移行椎解剖學研究較少。我們進行研究旨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王東來等報道200例腰痛中有82例移行椎,發生率為41%,而腰部手術78例中有腰骶移行椎40例,占51.3% [4];陳勇等在41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發現腰骶部移行椎35例,占8.41%[5] 。

4.2 腰骶移行椎骶椎椎弓根的形態特點、進釘方法及臨床意義 對于國人正常腰骶椎弓根的測量,既往研究較多,但僅限于正常標本,而對于腰骶部移行椎椎骨解剖學形態的測量,研究較少。本研究正常骶骨標本的測量結果與上述研究相接近,在移行椎S1椎弓根測量中,橫徑和上下徑均較正常者小,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 < 0.05 )。該結果與Maha-to測量結果相近,其分析原因S1椎體的大小因為融合了上位的移行椎而產生部分代償,導致其小于正常。其椎弓根軸線長度較正常者短,相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故在應用椎弓根螺釘時應選擇相對較短的,這樣有利于減少手術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杜心如.腰椎脊頂點椎弓根螺釘進釘方法的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2,20(7):86-88.

[2] 譚宗明.腰骶移行椎的臨床影像研究進展[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11(19):24-26.

[3] 李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免疫病理學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5) :359-362.

[4] 王東來.正常成人S1椎弓根解剖學測量及臨床意義[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10,9 (7) :390 -393.

[5] 陳勇.合并移行椎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于術定位體會田[J].臨床骨科雜志,2005,8 (1) :47-48.

猜你喜歡
解剖學
《鐘世鎮現代臨床解剖學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發行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人體解剖學
CBL結合微課在神經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羌醫古老而樸素的驗尸習俗與人體解剖學的相關性探討
PBL和T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解剖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
中醫院校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研究和探索
中醫院校教學中解剖學在針刀療法的運用
正常人體解剖學知識競賽的規劃設計與組織開展
不同教學模式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