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期望和教養方式關系的研究綜述

2018-12-07 10:09吳東張曄呂春明
健康大視野 2018年21期
關鍵詞:教養方式相關性

吳東 張曄 呂春明

【摘 要】 本綜述通過對關于父母期望和教養方式文獻的研究,旨在探究二者間的內在關系。通過文獻研究法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發現:過往研究中,從內在邏輯關系入手探討父母期望和教養方式相關性的研究還比較缺乏。

【關鍵詞】 父母期望;教養方式;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294-01

Abstract:This review aims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s by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on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collate and analy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tudy found that:in the past, from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parenting style research is still relatively scarce.

Key words: parental expectations; parenting style; relevance

近些年來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眾多專家學者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討,特別是對其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關于父母期望和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尤為豐富。為了能夠更清晰和針對性地了解目前的研究成果和現狀,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故對以往文獻進行如下梳理和研究。

1 父母期望

1.1 核心概念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期望[1]有如下解釋,“指人們對每樣東西提前勾畫出一種標準,達到了這個標準就是達到了期望值”;“對未來的事物或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期望[2]既可以體現在對自己的期望,也可以體現為對別人的期望,當被期望者在意識和潛意識層面接受了這個評價或期望,并切實感受到期望者的態度變化,被期望者會因此而發展出符合期望和評價的行為或態度。Buck和Doris(1991)對期望[3]的理解是個體依據自己經驗和現實,對未來做出的預料和構想,也是促使個體產生的對未來所持有的一種態度。朱賢(1997)指出“期望”[4],又稱期待、希望;是指人們在自己過往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推動內在需求而產生的對未來結果的認知。因此,期望既是一種主觀意向,是人們基于過去和對現實判斷后做出的對未來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的預判。

父母期望正是基于這一點做出的對孩子未來的看法,但是對父母期望的涵義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和界定,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定義。譬如:Shigehiro Oishi(2005) [5]將父母期望定義為父母依據在其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與子女互動的經驗,而對子女日常表現和未來發展所寄予的期望與評價;侯琳琳(2012)[6]界定父母期望包括對子女日后的規劃,也包括對子女當前生活、學業表現的期待;還有學者如溫佩澤(2014)[7]將父母期望看做是父母對不同時期個人經歷和認知變化一個變量??傊?,不論何種解釋都不能否認父母期望包含了父母對自己過往經驗和外界環境變化的認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對未來的看法。

1.2 研究內容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研究者主要從三個方面對父母期望進行了研究和總結:一是父母期望對孩子學業、學歷和職業的影響,如陶燕樂(2002)[8]等;二是對影響父母期望的因素做了研究和探討,如朱恒(2011)[9]《私營企業主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行動策略研究》。三是有研究者拓寬視野從不同文化的對比方面進行了研究,發現相較西方歐美國家,中國父母在學業上的重視程度更高;同時有學者對比了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在教育期望上的比較,如周愛保(2006)[10]《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期望:中、日、韓三國之比較》。

1.3 父母期望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期望作為一種良好的愿望,對孩子造成的結果如何,是否真的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樣,通過研究發現從期望效果來看,雖然父母期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積極正向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業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也要看到其帶給孩子巨大壓力的消極作用,特別是過度期望或高期望正在成為造成孩子壓力的主要來源。

1.3.1 期望的積極影響 Min zhan(2006)[11]等的研究發現子女學業成績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Michelle M Englund(2004) [12]在其研究中指出家長的期望和參與對學業成績存在積極的顯著的影響。候琳琳(2013)[13]研究指出父母期望作為成就動機的外部影響因素會影響到學習成績。薛婧(2017)[14]發現學業成績受到父母期望和管教的積極影響。馬金玲(2017)[15]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學業成績受父母期望的顯著影響。

1.3.2 消極影響 在研究中發現父母期望作為一把“雙刃劍”既對學生的學業成就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又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特別是當父母的期望遠高于孩子的實際能力時,這種過度期望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更為明顯。

(1)過度期望理論

過度期望是自八十年代來伴隨著獨生子女[16]的成長而出現的社會現象,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顯示出愈演愈烈的狀態。90年代,南京大學風笑天[17]教授通過對獨生子女問題的研究,特別是關于獨生子女教育方面的研究后,發現中國家庭父母普遍存在高期待的現象,并對過高期待進行了闡述:“家長的期望超過兒童客觀能力的限制,成為兒童無法達到的目標”。

(2)過度期望的消極影響

從消極影響來看,張春興(1981)[18]研究發現孩子受到父母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后會產生較大壓力,繼而導致成績較低。上官木子(1994)[19]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高期待對子女是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易導致反社會行為的發生;趙芳(2005)[20]研究結果顯示,過高期待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產生的負面影響會涉及孩子的情緒、學習、行為等各方面;隆鑫(2012)研究結果顯示,過高的期待如果脫離孩子實際,無疑會給孩子設下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收獲一個適得其反的結果;張德蘭(2014)研究顯示,父母期望顯著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壓力越大,子女承受的期望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Jerry Trusty(2000)在對青少年教育目標的穩定性研究中發現:教育期望越高,成就越低;劉紹英(2015)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面對激烈的學習競爭、嚴酷的升學壓力、父母和社會的高度期望,他們已經成為亞健康高危人群。

2 教養方式

2.1 教養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這種組合方式相對穩定,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

2.2 分類

2.2.1 國外分類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麥考比和馬丁概括提出了四種主要的父母教養方式類型,分別是: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忽視型。

2.2.2 國內分類

國內眾多學者在參考國外經驗、依據大量實證研究后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分類類型,如國內學者劉金花認為評定教養方式的維度有兩個:控制(對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愛(即是否關心、信任和理解孩子),依據這兩個維度將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專制型、嬌寵型、冷漠型。

2.3 教養方式問卷

2.3.1 概述 為了定義和評估父母教養行為的有效構成,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學系Parker等人共同編制了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用以評價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1993年由岳冬梅等人修訂為中文版,包含情感溫暖、理解因子,過分干涉、過保護因子,拒絕、否認因子,懲罰、嚴厲因子和偏愛被試等因子。

2.3.2 應用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文版)自修訂成功以來,國內學者利用此問卷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些年來許多的專家學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地研究、梳理和總結,陳陳(2002)研究顯示我國學者的研究呈現出正在從宏觀領域走向微觀領域的特點,努力從更多更具體的方面探尋影響教育方式的因素,及其內在結構。有的從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自尊方面的影響入手進行探究,如梁家國(1995)等等,在這一研究框架下眾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從宏觀到微觀,從近期影響到遠期展望不一而足;有的學者從教養方式與學業成績間的相互關系方面入手進行探討,發現學業成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養方式的影響,如王建中(1996);有的學者對不同教養方式下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情緒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如王極盛(1998)等。

總之,通過對近三十年文獻資料的研究發現,探討教養方式與孩子學習、生活、成長、情緒、人格、行為等各方面的研究眾多,從宏觀到具體,從跨地域到跨文化,從積極影響到消極影響等進行了多角度,深層次的探究,取得了眾多的研究成果。

3 結論

過往研究中將父母期望和父母教養方式作為獨立中間變量的研究較多,但是從邏輯關系的角度入手,探討這二者相關性的研究在過往的研究中還比較缺乏。從概念上來說,父母學業期望是父母依據自己的經驗或判斷對子女在學業上的表現所傾注的愿望;而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這兩者強調的內容不同,期望更加強調的是價值觀和態度,而方式強調的是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從邏輯的先后順序來說行為方式可以是價值觀和態度的一種表達。根據Rokeach(1973)的觀點認為價值觀具有動機的功能,對行為有指導作用,那么探討作為價值觀層面的期望與作為行為層面的教養方式間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必要。盡管一個人的教養方式可以受到多種信念、教養理念、個人經驗等的多種價值觀的影響,眾多文獻中對影響教養方式的因素也進行過探討,但是通過文獻檢索發現將教育期望和教養方式這兩者聯系起來的研究還非常少。曾有學者任登峰(2012)在其研究中從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期望和教養方式的關系入手進行了探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其研究對象集中于特殊學生這一群體,研究的問題也只是針對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尚缺乏對普通孩子的代表性。

總之,在今后的研究中,從父母學業期望與父母教養方式的聯系入手,探討父母學業期望與教養方式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將會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992

[2] Bandura, Albert.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W H Freeman,1997:1

[3] 姜利. 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進展[J]. 上海教育科研, 2003 (2) :33-35

[4] 朱賢. 計劃技能[J], 佛山大學學報, 1997.10 (6)

[5] Shigehiro Oishi, Helen W Sulliva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in Culture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5, 2005(10):1267-1294

[6] 候琳琳. 延邊地區初中生父母期望、自我效能感與成就動機關系的研究[D], 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2013

[7] 溫佩澤. 義務教育階段學業成就影響因素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8] 陶艷蘭, 張樂. 家庭教育中學歷期望之現狀及其原因[J]. 青年探索, 2002(3):29-32

[9] 朱恒. 私營企業主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及行動策略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1

猜你喜歡
教養方式相關性
小兒支氣管哮喘與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相關性分析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2)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
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與相關性的矛盾與協調
留守初中生看護人教養方式對問題行為的影響: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現狀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