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還小vs我不小了

2018-12-19 11:22李廷亞
中學科技 2018年12期
關鍵詞:畫手成年人心理

李廷亞

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分界線。成年人總是把我們看作小孩子:“你還??!”我們則會不服氣:“我不小了!”不過在某些場合,年齡的差異會被淡化。有人漫畫畫得很不錯,成了社交平臺上的“大手”,擁躉無數;有人鉆研道具制作、服裝設計,或研究化妝技巧、拍攝技術,玩起Cosplay來,也是風生水起,粉絲大把。當我們在社交平臺上交流、分享這些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二次元亞文化圈。除此之外,還有偶像、游戲、小說、廣播劇等亞文化,這些亞文化圈的成員不只有我們,還有很多成年人,且圈內大多由成年人主導。于是,在這些亞文化領域的活動中,成年人與未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拿掉了身份的標簽,單純享受、交流共同的愛好,其樂融融。有時候未成年人獲得較高的評價,成年人也樂于奉上“大大”的尊稱,有的機構還會提出有酬勞的工作邀約。但在這種情況下,也會發生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糾紛。

做“大大”的風波

例如,某游戲公司舉辦了一次同人繪畫大賽,有一位獲得優勝獎勵的網友,自爆是才15歲的小姑娘。這吸引了很多網友關注,紛紛發表贊揚,稱她為天才。簡而言之,她“紅”了。在此之前,她已經以畫手的身份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供稿事宜,并寫明了稿酬要求。一炮而紅之后,她就更改了稿酬。這也就罷了,畢竟如果收到很多工作邀約的話,漲漲價也是人之常情。但接下來的情況就讓人預想不到了——女孩不僅坐地起價,還拖延之前已接下的工作邀約。受到批評后,她在公開場合是一副乖孩子面孔,表示會完成有關工作,但在與工作室協商的過程中卻出言不遜,且私下表示“打死也不會妥協”。網友還發現她過往言論有不少失實之處,甚至涉嫌抄襲。一時間惡評如潮,很多人認為她沒有契約精神,撒謊成性。她對此以自己年紀小,沒有經驗來辯護。最后出現了以她父親口吻發布的維護她的微博,網友又質疑這位父親的真假,即使是真的也是不負責任……總之,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狼來了”的故事,沒有人再相信她說的話了。

縱觀整個事件,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未成年人犯錯后逃避責任而造成惡果的案例。女孩明明有數次機會挽回,比如與人協商時不應該怒氣沖沖、出言不遜,而應該理智、誠懇;不要撒謊,要表里如一。她強調自己是未成年人,以未成年人的身份得到超常的贊譽,發現事情變糟后,又躲在未成年人身份的后面不肯承擔責任,不斷拋出自己弱勢的一面,話里話外都是“我還小,你們應該原諒我”,卻沒有博得網友的同情,反而引來了更多的批評。也許直到最后她都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感到十分委屈。從心理上分析這個案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應該如何看待自己未成年的身份,應該如何處理社會活動。

未成年人的“緊箍咒”

顧名思義,未成年人是指尚未成年的人。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未成年人一般是指年齡不滿18周歲的公民,沒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為什么要這么規定呢?因為未成年人在生理方面尚未發育完全,心理方面尚未成熟,對于世界的認知不全面,因此要對未成年人的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以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前文提到的那位畫手,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要進行經濟活動,應該在監護人的監護下進行,就像我們平時看到的在電視里飾演角色的童星,也都要取得監護人的同意才能工作。不管最后發言的那位父親是真還是假,他本應該一開始就出現,并幫助女孩處理遇到的問題。不論他處理得正確與否,輿論壓力和社會責任都應該由監護人承擔,而不是沖著女孩去,這就是法律用限制行為能力的規定來保護未成年人的意義。

當然,咱們自己對這種事兒可能不以為然:一幅畫稿幾百元,就算上千那也是我自己的事呀!難不成投個稿賺點兒零花錢,跑個腿拿點兒泡面錢,都要讓爸媽知道?太麻煩了吧!一人做事一人當,我才不會像那個畫手一樣說話不算話!

我們看待自己,那是滿滿的自信。我們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有能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還會在相應的領域中取得很好的成績,獲得社會的認可。不過,從成年人的角度看,未成年人對于自己的行為常常不能負責,想法容易變化,情緒變化也很快,所以無法認為未成年人是靠譜的。那個被畫手放鴿子的工作室,雖然是受害方,但也被人批評工作不夠規范,對未成年人不成熟的心態沒有準備。

其實從心理學來講,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我們都在不斷地學習,以適應社會和生活的變化,并認識自己。而未成年人因為經驗不足,生理上不成熟,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較多的錯誤,因此成年人會對他們寬容一些。你可以信心滿滿地發誓,自己不會像那個畫手那樣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但如果你回顧一下小時候,問問長輩自己的“熊”事跡,恐怕也少不了撒謊、逃避、掩耳盜鈴。只不過我們逐漸成長,也逐漸懂得這會帶來更糟糕的后果,就不再那么“熊”了。如果遇到現在的自己無法面對的事兒,你是會逃避,還是會承擔起責任呢?那位畫手又是怎么把事情弄糟的呢?

未成年人的準備

青少年時期,我們的身體和心理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心理和行為上會有很大的變化。人本主義學派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對人格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發展做出過論述。他認為,在童年期(6—12歲),心理矛盾主要是勤奮和自卑之間的沖突。如果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不能完成的事,就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轉化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形成自卑的心理。但我們可以通過培養勤奮的品質,多進行實踐,最終提升自身的能力。經歷了這個階段,我們就知道了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對自身的能力有了評價。在青春期(12—18歲),心理矛盾主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更多地考慮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會聽到來自于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等各方的評價,還有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些評價不盡相同,有一些甚至相差甚遠。那么,哪種評價才是真實的?有些評價不太好,我真的是那樣的嗎?在這個階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將這些評價進行整合,做出最終的判斷。

在前文的案例中,那位畫手可能因為驟然爆紅,得到鋪天蓋地的好評,而忽略了實際情況和其他方面的評價。一旦自我評價陷入了單一評價,她做出的決策可能并不適合實際情況(坐地起價),再加上未成年人缺乏對復雜情況的處理能力(毀諾后對批評不以為然,還試圖通過撒謊來逃避責任),于是陷入了僵局,最終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她本已輕松獲得了“天才少女”的名聲,可以進一步獲得業界認可,結果不但受到網絡暴力,還聲望大跌,被打上了“沒有契約精神”的標簽,從此沉寂。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更多的是用自己的能力去換取他人的認可,而能力不是單一的,是多方面、綜合的(比如除了職業技能外,誠信、交流和談判能力也很重要)。我們作為未成年人,無論是知識還是經驗,可能都遠不及成年人,因此不必急于在成人世界中獲得認可。這里除了機會外,還有殘酷的競爭和環境的壓力,你以為可被輕易原諒的小錯,在這里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帶來你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

但這并不代表你可以躲在未成年的世界中肆意犯錯,也不意味著你不可以接觸社會遞來的橄欖枝。我們總有一天要長大,要去獲取社會的認可。沉下心來,磨礪心智,不要輕易以別人會原諒來開脫自己,不要躺在對未成年人的優待上撒嬌。謹慎地與世界接觸,了解社會的錘煉,理解承擔責任的重要性——這樣才能為未來一飛沖天做好準備!

猜你喜歡
畫手成年人心理
成年人是如何漸漸失去朋友的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與畫手面對面
與畫手面對面
成年人爆笑日常
與畫手面對面
與畫手面對面
心理感受
成年人的辛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