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品讀效果的研究

2018-12-26 12:33方四英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閱讀教學

方四英

摘 要:正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前提是品讀,因此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同時,便意味著教師的引導必須巧妙化,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我們巧妙化的指導中讀出興趣,讀出情感,讀出真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品讀效果;引導技巧;閱讀教學

高品質課堂的打造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將學生內心的閱讀欲望充分激發出來,使其在課堂的閱讀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得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得到保證。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興趣出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打造高效的閱讀課堂,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條件,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以巧問提高效果

俗語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提問的優勢能帶動課堂教學效率,由于教學是一門藝術,提問就是深化藝術的“增味劑”。為讓學生能更好地融入到這門藝術中,就應運用有效的提問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品質與思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強化師生互動,讓學生通過解答問題拓展思維,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并能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從而提升閱讀的有效性和教學的質量。在研究優秀教師課堂教學法的進程中,獲悉優秀教師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如下三種。在此做詳細論述:

第一,觀察法。部分名師在課堂上習慣運用直觀的圖片或者圖像方式,讓學生思考通過閱讀能有哪些發現,并讓學生在仔細觀察中發現問題,常見的提問方式包括:圖上畫的內容是什么?能夠想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使用這類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低年級學生,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提出自己的直觀感受。

第二,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知識來源于課本內容,更多則來源于生活實際。部分名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多從實踐角度入手,以《賣火柴的小姑娘》這篇課文講解為例,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系列問題,問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生活在我們中間的小伙伴,我們需要對小女孩說什么呢?你想如何幫助小女孩呢?

第三,抽絲法。中國有俗語叫作牽一發而動全身,名師在提問時均提煉出課文中的重點內容來進行,比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話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合這些詩句,通過逆向思維,讓部分內容與結尾連接,旨在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是如何進行謀篇布局的?;诖?,才能深刻地體會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真正含義,學生也能從中受益。又如“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情景交匯中,色彩搭配更好,讓人看到的不僅是精致的美,也將在腦海中浮現白毛、綠水和紅掌的顏色搭配之美,并且“撥清波”將靜止的圖片之美,變成動態美,當學生具有美的體悟時,相信學生對文字的審美趣味將提升到新的層次。

二、以意境提高效果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字和情感的載體,其中包含和體現了作者獨特的人生閱歷、情感體驗和思想境界,表現著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獨特的創造力,每篇都有優美的圖片、動情的文字,是個多元的載體,為學生呈現了一個個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品讀教學中,在課堂生成處質疑,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的體驗、主動的探究、積極的思考、自由地感悟、充分地表達。

1.質疑文中語言,熟悉文本的內容。

文本品讀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章的語言,語言承載了作者在認識社會生活中所捕獲的意義,寄托著作者的真知灼見,滲透著飽滿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師要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語言的潛在信息,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輕易放過,發掘文本的核心價值。如《孔子游春》中描寫水的一段文字,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語句凝練,很是精彩,那變化多端的水聲仿佛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特別是段尾的省略號,更是讓人意猶未盡。教學時,讓學生思考,什么語言對應“以柔克剛”最合適,要求學生圍繞這些語句,聯想其他有關水的經典。

2.質疑寫作文思,內化文本的技法。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苯處煵粌H僅引領學生讀懂了文本的思想內容,而且要關注閱讀和習作方法的習得。如教學《再見了,親人》,先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之間是親人?在學生體會重點詞“慈母般的溫暖”后,繼續找出顯示親人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完后,教師質疑:作者是怎么寫的,讓讀者感受到這種親人般的感情的?這樣學生沿著品讀的路徑,越讀越深刻,越讀越精彩,學生的能力也不僅僅表現在知識和能力上,更顯示為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質疑法外之法,追求品讀的境界。

教師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過程中,讓學生回顧升華所學知識,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好似“一曲彈罷,語音繞梁三日不絕”,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從政治、外交、做人的角度評價楚王;追問晏子反擊楚王的方式,在思維結構上有什么特點;面對侮辱,你會怎樣應付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將學習感受從課堂延續到課外,延伸思維和表達,促進學習能力獲得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打造高品質的課堂是語文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結合學生實際,制訂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巧用提問啟思,培養探究意識;運用激勵評價,增強學生信心,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發揮自己的能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并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的培養,進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為其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而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鵬飛.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新思考[J].青年文學家,2013(11).

[2]覃遠玉.褪盡浮華守本色細化激勵促探究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4(10).

猜你喜歡
小學語文教育閱讀教學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科學化的思考
輕松教學,快樂識字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淺析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淺論小學語文教育中兒童文學的作用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